加载中…
个人资料
panf
panf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76
  • 关注人气:52,4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男孩儿为什么成不了男子汉?

(2010-04-18 20:38:27)
标签:

男孩的退化

文明的进化

北京青年报

讨论

分类: 社会

 

 

虽然女孩儿考试成绩总体上强于男孩,但这种“阴盛阳衰”却并非应试教育惹的祸。《北京青年报》提供的背景资料中,除了中国的案例,也有美国的案例,如苏姗·法鲁迪的专著。而现实中的情况是,男女生这种特点的变化,不仅仅反映在考试上,也不仅仅反映在课堂上。所以,如果认为改变应试教育就可以抑制“男孩的退化”,是天真和不现实的。

 

首先,我要说,所谓“男孩的退化”有被夸大的成份。体能下降的情况或普遍存在,但被女生“打得落花流水”的现象实属个别和极端。无论是苏姗·法鲁迪的《Stiffed》,还是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的《拯救男孩》,都有些言过其实、耸人听闻了。更多的情况则是,男孩儿到了青年时代,仍然长不大,相对缺乏责任感,在异性面前不仅不能担当,还往往需要对方的关照、照顾,甚至小心眼儿,一点儿小事儿斤斤计较。遇事不能挺身而出,不能展现一种宽阔的胸怀,缺乏一种顶天立地的男人气概。

 

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应该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从前者来看,或许物种的繁衍就是有一种趋同和变异的趋势,两极中的每一极,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或进化。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无需人为去阻止或改变。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倒是可以好好分析和思考一下。我以为,或有两点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其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长期被压抑和掩盖的潜能逐步得到释放。当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让位于封建礼教之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位势就成为一种定势。两性间生理上的差异被放大了,并使女性处于了相对从属的地位。社会舆论和氛围对男女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就形成了夫唱妇随的习惯,造就了男性的主体意识,当然也使其面对着包括保家卫国在内的更多的社会责任,形成了“大丈夫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也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桎梏。而近代特别是现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妇女在思想、道德诸方面的约束逐渐弱化,使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因意识所导致的性别差异逐渐淡化,仅剩下生理方面的一些差异,长期被压抑和掩盖的女性在智力、乃至体力方面的潜能逐步得到释放。

 

其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男孩儿变得更加金贵。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城镇居民大都只生一个;农村地区则往往是生到男孩儿为止。独子女或少子女,本身就可以使下一代得到更多的照顾、乃至溺爱。而无论是独生子,还是惟一的男孩儿,都使一些男孩得到比女孩相对更多一些的呵护,甚至是娇生惯养,骄纵和放任。反正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人强调男孩儿身上应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责任。我是家里的老大,我说了算。既以我为中心,又没有担责任的意识。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能力上的缺陷。同女孩相比,一降一升,一强一弱,角色就发生了一些互换。

 

说起来,这点儿差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到不了“拯救”的程度。不过,家长和学校教育如果得法、得当,或有利于男孩儿摈弃陋习,克服弱点,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载于2010414《北京青年报》)

 

 

 

附:北京青年报征文启事 

                

                           男孩的退化VS文明的进化

    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2006-2007年度,全国高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男生与女生比例为1:2.01,2007-2008年度为1:1.95。2007-2008年度,在教育部颁发国家奖学金的所有高校中,男生获奖人数少于女生的高校占78.08%,男生多于女生的高校占14.96%,男女生人数相等的高校占6.96%。
    1999年至2008年,全国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女生比例由33.8%上升至60.3%,除2002年出现波动外,女生比例呈直线上升之势。
    1985年至2005年,中国男孩在肺活量、速度(50米跑)、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耐力等体质指标上,除农村男生在50米跑的速度上略有提升外,城市男生和农村男生的其他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同期,中国男孩在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如7-12岁城市男生肥胖比例由0.19%飙升至11.39%。
    北京儿童医院对7年间19196例病例的临床分析诊断表明,男生患儿所占比例高达69.19%,女生患儿为30.81%;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孩有"问题"的占70%以上。
    "阴盛阳衰"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1950年、1970年、2004年和2007年,美国大学男生和女生数量比例分别为76:24、57:43、43:57和33:67。美国《商业周刊》发表封面报道《新两性鸿沟》,认为"从幼儿园到研究所,男孩变成弱势","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

    这是一组真实、生动的男孩素描——
    小时候娇气、容易生病;学校里,常抱怨被女生欺负,甚至被发育良好的女生打得“落花流水”;放学要家长接,不敢独自过马路;竞选场上难与女生抗衡,吃零食现象日渐严重,课堂表现差强人意,与女生相处不认同“绅士风度”;喜欢时髦的“型秀”、“快男”式发型;对野营登山户外生存感到危险;用看书、听音乐、哭泣的方式排遣压力;情感脆弱,对父母严厉的口吻“烦躁不安”;“犯错批不得”,老师没讲两句就哭了;高中一年级还要和妈妈一起睡觉;不善于表达情感,更容易情绪失控,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容易网络成瘾;不知“责任”为何,“害怕承担责任”;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

    男孩危机早已受到教育界和研究界的关注。上世纪末以来,众多学者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男孩问题的论著。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写道: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苏姗·法鲁迪在《Stiffed》一书中写道:在经济全球化的腐蚀下,美国男人正表现得日渐柔弱。
    最近,作家孙云晓、李文道、赵霞出版了《拯救男孩》一书。该书以众多研究为基础,对当代中国男孩的危机进行了翔实描述,深刻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作者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教育应尊重男孩的性别差异,强化父教对男孩教育的影响,解放被抑制的男性优势,应让男孩适当承担压力和责任。该书出版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探究"阴盛阳衰"、"男孩危机"的成因及影响,本报《每日评论》版即日起推出大型话题讨论"男孩的退化VS文明的进化", 力求理性评估男孩成长与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分析男孩成长过程中,传统“男性优势”被抑制,或“男性特征”趋于弱化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意味,理性辨析这一趋势究竟是需要拯救的“危机”,还是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伴生的文化蜕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面对“男孩危机”时的正确态度,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我们关心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客观认识中国男孩成长面临的压力、危机与挑战?其与中国教育制度有无内在的关联?如何应对男孩的成长危机?如何拯救"日渐柔弱的男孩"?从世界范围看,男孩危机、男人危机是不是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运动的必然产物?从文化演进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角度,如何看待人类"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各自的成长轨迹和成长趋势?如何把握"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发展的动态平衡?等等。
    欢迎教育界、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在校大中学生和各界读者参与讨论,期待来自生活和实践,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独到发现和理性分析的文章。来稿请寄:北京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北京青年报评论部。邮编:100026。请在信封上注明"话题讨论"字样。邮件来稿请发送至:pinglunbu@gmail.com,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话题讨论"字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