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胡小燕们窘境的根本出路
(2010-03-05 07:57:32)
标签:
胡小燕农民工代表两会代表委员专职化杂谈 |
分类: 社会 |
3月3日,《北京晚报》以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对“首位农民工代表胡小燕”的采访和报道。目前在一家陶瓷公司做销售代表胡小燕,为了反映农民工的呼声,这个春节也没有回家,而是在调查和征求农民工的意见。早在2008年,胡晓燕成为人大代表并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后,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近日,打她座机、手机反映问题、意见的人又多得数不过来。
人们纷纷找胡小燕,当然依然是看重她的农民工身份。当年,和她一样的农民工代表共有三人。由于媒体的重点报道,胡晓燕的知名度最高。由于报导突出并放大了胡代表曾经的身份,使许多来自农村的各阶层人士,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了胡代表的身上。于是,有人认为,胡小燕们面临的窘境是因为农民工代表太少,呼吁增加农民工代表的比例。
但所谓农民工,究竟是指其现在的身份呢,还是指曾经的身份?如果是前者,那么他们现在是工人,或是服务员,或是护士护工,是什么就叫什么好了;如果是指后者,很多大学生毕业生、私营老板、个体业主包括诸多大名鼎鼎的房地产大鳄,当年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依然在农村。显然,公众概念中的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没有大学以上文凭、没有获得城市户口、在城市里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
但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如果人大代表是由不同群体的代表组成、且不同群体代表主要代表本群体的利益和呼声,那可想而知,将有多少不同群体需要被代表,又有多少不同群体难以被代表呢?而如果成为人大代表,主要就是为了给本阶层群体谋利益,那么,第一,各个群体代表在全体代表中只能是少数,怎么能保证少数人赞成的议案一定会被多数人认可通过呢?第二,各个群体的代表在研究其它问题时又该如何表态呢?如果对本群体以外的事情只能旁听,这些代表又怎能参政议政呢?所以,还要着眼于完善人大代表的职能和产生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胡小燕们的窘境。
有人提出要尽快实现代表委员专职化。应该说,专职化的确是一个进步,可以专心实意参政议政,可以对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多一些观察、调研,多一些参政议政。但从目前代表委员的身份和产生方式看,很多人既难以做到专职,也不会为此改变身份。比如,那些身价过亿的富翁,不会放着生意不做;那些耀眼的明星,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如当选为代表委员后就专职化了、甚至终身制了,则既违背社会公平,也不利于他们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行使手中的权利,更好地参政议政。而在代表委员一年参加一次会议、不能充分行使权利的同时,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一些人的参政议政能力不高,或是只为本阶层利益代言,或是常对不熟悉的事情提出很外行的建议。
所以,在逐步探索部分代表委员专职化的同时,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是:增强代表委员的代表性,改进完善其产生机制,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应该完善分区域按比例产生的程序和过程,使代表委员真正获得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本区域选民的拥护。在此过程中,要拓宽推选代表委员的视野和范围,使产生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代表委员不仅要熟悉本领域的事情,也要关心国家大事,有体恤民情、体察民意、反映民声的意识,有总揽全局、平衡协调、比较利弊的本领。做为选民,不仅要看候选人的代表性,看其在本单位的工作表现和群众认可程度,还要考察其参政议政能力,了解掌握其对于担任和胜任代表委员的意愿和可行性,不愿当不要当,不能当也不要当。选民不仅应该选出能够并愿意代表自身利益的人,更应该把选票投给有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人。这就需要使候选人与选民之间有更多的见面、沟通、互动的机会。听一听候选人怎么说,看一看他们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两会”制度和代表委员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加有效地的行使监督职能和参政议政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