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庙会搬进陶然亭,合适吗?
标签:
厂甸庙会搬家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石评梅烈士墓杂谈 |
分类: 生活 |
1月2日,《新京报》刊发了学者袁周先生的评论《迁址陶然亭:厂甸庙会名存实亡》。文章说,如果“春节厂甸庙会移师陶然亭”已成无可挽回的定论,“那么,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春节厂甸庙会,将毫无疑问地名存实亡,其400年的历史,也会就此画上令人遗憾的句号。”他的分析确实有道理,因为无论从地理位置来说,还是从庙会的特点来看,离开了厂甸,进了一家有名有姓的公园,当然就不是厂甸的庙会、而是这家公园的庙会了。
1月2日,北京电台的午间新闻节目再次证实,厂甸庙会移师陶然亭确有其事。而且,在离春节只有一个来月的时候宣布此事,估计也是到了万事具备的程度,想改回来也不太容易了。但笔者想说的是,厂甸庙会这次挪地儿,涉及的不仅是名不副实、名存实亡的问题。
众所周知,北京的春节庙会,最著名的有地坛和玉渊潭。此外,记忆中还有白云观、东岳庙等处也举办过。不同地点的庙会,特点或有不同,但大同而小异。目前看,庙会的功能就是集中卖点儿商品,吃点儿小吃,搞一点儿表演,看一看热闹。欢欢喜喜过个年嘛!如果地点选得合适,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这方面考虑,厂甸本是最好的地点。
而公园和庙宇则不同。有的以自然景观著称,有的以名胜古迹闻名。其功能是供人们参观、游览、欣赏、乃至凭吊。在发达国家地区,此类场所很多是不以卖票、赢利为目的的。但举办庙会,熙熙攘攘的人潮,吹拉弹唱的表演,煎炒烹炸的油污,既对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造成影响,也难免不对古迹文物产生损耗,且使其本身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在节日期间大打折扣,也使本想、本该徜徉于山水之间、沉醉于亭台楼阁、踯躅于碑林墓地、凝思于庙宇宫殿的游人难以尽兴、甚至扫兴。
陶然亭更是一个应该远离商业气息的去处。做为一处名胜,陶然亭与安徽滁县醉翁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历清代200余年间,享誉经久,长盛不衰。陶然亭公园于1952年正式建设成园,是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的现代园林。园内有花仙祠,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烈士墓。1985年以后,又精选国内名亭,以1:1的比例,仿建了“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名亭。可想而知,如果“厂甸”搬进了陶然亭,不仅厂甸名存实亡,陶然亭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看来,一个北京要办几个庙会,庙会应该办在哪儿,要拿出几个公园名胜来办庙会,这些问题都该好好想一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