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只是一个传说
(2009-11-30 08:04:31)
标签:
北大招生中学校长推荐四中校长怪才杂谈 |
分类: 社会 |
被北大授权的39所中学的校长,陆续推荐出了本校上北大的学生名单,今起开始公示。《北京青年报》等媒体11月29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王炤坤的文章《实名制推荐为何选不出“怪才”》,认为中学校长压力太大,他们担心选出“怪才”公正性更受质疑。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其实,这些学生大多数在本校没有太大争议,且被认为品学兼优,非常完美。而社会各界的质疑之声却是此起彼伏,大意就是浪费了名额;如此完美,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考;把机会让给考不上的怪才。
记得早在北大方案公布之初,北京四中的校长就表示“要选就选怪才;没有怪才,宁可不推”。当时,就有网民质疑“什么是怪才?你先给个标准”。是啊!不知道四中此番选出来的是全才呢,还是怪才?或是因为没有怪才,所以真的没推?反正没看到相关的报导。但四中校长的“怪才”说,确使相当多的人认为推荐就真应该唯“怪才”为是。
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这世界上的怪才难道真遍地都是,每个中学都能出几个?因为怪,所以考不上北大;因为才,所以必须推荐上北大?39所中学,每所都能有几个这样的人吗?放眼四周,单位同事、街坊四邻、朋友的孩子、孩子的同学等等,年轻人多以数百计,没感觉哪个是这样的人嘛。也许,“怪才”只是一个传说。
不是吗?既称之为怪才,就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即使拿出一个所谓怪才标准,那也只是北大或是某中学校长的标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况且,全才和全才都是一样的;而“怪才”和“怪才”都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就是不可比的。届时,难免不“关公战秦琼”,以某人之长去比他人之短。就像相声说的“和潘长江比个大,和陈佩斯比美发,和帕瓦罗蒂比劈叉,和奥巴马比说中国话”。
试想,那些被推荐的全才学生,如此完美还广受质疑,如果真有哪些方面不那么完美,那么,不完美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是他?如果各中学校长推荐的不是完美少年,而是靠参加高考肯定考不上的学生,引发的争议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这便很难不陷入了一个悖论或怪圈:全才因完美而受质疑;“怪才”因不完美同样更受质疑。
问题的实质北大的“改革”还是在于对统一标准和公正性的颠覆。北大招生办有关人士曾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属于“增量改革”,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其他自主招生学生录取机会的情况下,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北大。”问题就在于此。如果是增量改革,原来自主招生的名额不减少,那可能减少的就是平等考试录取的比例,其导致的是更大程度的不公。
前几天,教育部有关人士曾肯定北大做法是“有益尝试”。但不知我国政府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想过没有,如果其他院校都对北大做法效而仿之,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北大可以这样做,清华行不行?重点院校可以,普通院校行不行?北大可以确定几个每年被录取最多的中学,每个院校也都确定几所本院校录取最多的中学,行不行?“增量改革”嘛。大家都去打“增量”的主意,存量越来越少。可以设想,在越来越小的“存量”里挣扎的考生和家长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在我们的各项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反腐败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得不到缓解、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背景下,“看上去很美”的实名推荐制度只能带来更大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就此打住。也别再往“怪才”上打主意了。“怪才”只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