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至昆山县凡七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而泽国艰于取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除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尺,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除中,候干,则以水车沃去两墙间之旧水,墙间六尺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为永利。【今娄门塘是也。】
【译文】苏州到昆山县一共七十里,都是浅水,没有陆路。
老百姓都苦于艰难跋涉,早就想修一条长堤,可是水泽遍地,取土筑堤很困难。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有人献出一条计策,从水中用苇子或竹子编成的粗席,卷起柴草为墙,栽成两行,相距三尺;然后根据此法相距六尺再搞一墙;用席滤除淤泥,都填在了几道墙中间,等淤泥干了以后,再用水车把两墙之间积存的水抽出去,两墙之间都是沉积剩下的土,留一半做为堤坝的根基,另一半挖成沟作渠,把挖沟的土都筑在堤上;每隔三四里路修一座桥,以便堤南与堤北之水互相流通。用了没多长时间就把堤修成了,从此以后苏州堤附近的人民永得其便。
苏州堤
苏州至昆山县凡七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而泽国艰于取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除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尺,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除中,候干,则以水车沃去两墙间之旧水,墙间六尺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为永利。【今娄门塘是也。】
【译文】苏州到昆山县一共七十里,都是浅水,没有陆路。 老百姓都苦于艰难跋涉,早就想修一条长堤,可是水泽遍地,取土筑堤很困难。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有人献出一条计策,从水中用苇子或竹子编成的粗席,卷起柴草为墙,栽成两行,相距三尺;然后根据此法相距六尺再搞一墙;用席滤除淤泥,都填在了几道墙中间,等淤泥干了以后,再用水车把两墙之间积存的水抽出去,两墙之间都是沉积剩下的土,留一半做为堤坝的根基,另一半挖成沟作渠,把挖沟的土都筑在堤上;每隔三四里路修一座桥,以便堤南与堤北之水互相流通。用了没多长时间就把堤修成了,从此以后苏州堤附近的人民永得其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