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宣公知襄城。襄俗不事蚕织,鲜有植桑者。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轻者,使植桑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轻重,后按其所植荣茂与除罪。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怀之不忘。
愚于今日军、徒之罪亦有说焉。夫军借以战,徒借以役,非立法之初意乎?今不然矣,或佯死,或借差,或倩代,里甲有佥解之忧,卫所有口粮之费,而罪人之翱翔自如,见者不得而问焉。即所谓徒者,视军较苦,故谚有“活军死徒”之说,然而富者买替,贫者行丐,即驿中牵挽之事,所资几何!又安用此徒为哉!然则宜如何?曰:莫若以屯法行之。方今日议开垦,未有成效,诚酌军卫之远近,徒限之多寡,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俟成熟升科,即与准罪释放;其或愿留,即为世业。行之数年,将旷士渐变为熟土,且奸民俱化为良民,其利顾不大与?若夫安插有法,羁縻有法,稽核有法,劝相有法,是又非可以一言尽也。
【译文】北宋大臣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哲宗时累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立,召为观文殿大学士,卒谥忠宣。)做襄城(今属河南)知县时,襄州的地方风俗是不从事养蚕纺织,所以很少有种桑树的。范纯仁为此而忧虑,于是就让那些犯了罪而罪行轻的人,让他们回去在家种桑树,所种桑树的多少,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而确定,日后按照每个人所种桑树生长繁茂程度来免除他们的罪行。从此以后,襄州百姓都得到了从事养蚕织布的好处。范纯仁离开襄城以后,那里的百姓仍然怀念他,长时间不忘记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我对当今兵士和徒夫的罪行,也有话要说。征招兵士是为了战争,征徒夫是为了徭役,这不是立法的本意吗?如今却不是这样,有人假死,有的雇人替代,而乡里中有押送的麻烦,军中又要负担口粮的耗费,罪人却逍遥自在,见了也无法查问。而且所谓的徒役较之于从军更加辛苦,所以有谚语“活军死徒”的说法。富裕的人花钱雇人代替,贫穷的人只能去乞讨。驿站里面的那些差事,又需要多少人来做呢?又何必用徒役呢?然而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不如用屯田的方法,当今商议开垦还没有成效时,应该衡量军队的远近,徒夫的多寡,抽送到某地去开垦若干田亩,等到成熟收成后,就准他们抵罪释放。有愿留下来的,就做为永久的产业。实行几年以后,将废弃的田变为有用的田,且奸人都化为良民,这种好处不是很大吗?但是如果想安置的有章法,拘禁的有章法,考核的有章法,引导的有章法,又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明白的。
植桑除罪
范忠宣公知襄城。襄俗不事蚕织,鲜有植桑者。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轻者,使植桑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轻重,后按其所植荣茂与除罪。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怀之不忘。
愚于今日军、徒之罪亦有说焉。夫军借以战,徒借以役,非立法之初意乎?今不然矣,或佯死,或借差,或倩代,里甲有佥解之忧,卫所有口粮之费,而罪人之翱翔自如,见者不得而问焉。即所谓徒者,视军较苦,故谚有“活军死徒”之说,然而富者买替,贫者行丐,即驿中牵挽之事,所资几何!又安用此徒为哉!然则宜如何?曰:莫若以屯法行之。方今日议开垦,未有成效,诚酌军卫之远近,徒限之多寡,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俟成熟升科,即与准罪释放;其或愿留,即为世业。行之数年,将旷士渐变为熟土,且奸民俱化为良民,其利顾不大与?若夫安插有法,羁縻有法,稽核有法,劝相有法,是又非可以一言尽也。
【译文】北宋大臣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哲宗时累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立,召为观文殿大学士,卒谥忠宣。)做襄城(今属河南)知县时,襄州的地方风俗是不从事养蚕纺织,所以很少有种桑树的。范纯仁为此而忧虑,于是就让那些犯了罪而罪行轻的人,让他们回去在家种桑树,所种桑树的多少,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而确定,日后按照每个人所种桑树生长繁茂程度来免除他们的罪行。从此以后,襄州百姓都得到了从事养蚕织布的好处。范纯仁离开襄城以后,那里的百姓仍然怀念他,长时间不忘记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我对当今兵士和徒夫的罪行,也有话要说。征招兵士是为了战争,征徒夫是为了徭役,这不是立法的本意吗?如今却不是这样,有人假死,有的雇人替代,而乡里中有押送的麻烦,军中又要负担口粮的耗费,罪人却逍遥自在,见了也无法查问。而且所谓的徒役较之于从军更加辛苦,所以有谚语“活军死徒”的说法。富裕的人花钱雇人代替,贫穷的人只能去乞讨。驿站里面的那些差事,又需要多少人来做呢?又何必用徒役呢?然而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不如用屯田的方法,当今商议开垦还没有成效时,应该衡量军队的远近,徒夫的多寡,抽送到某地去开垦若干田亩,等到成熟收成后,就准他们抵罪释放。有愿留下来的,就做为永久的产业。实行几年以后,将废弃的田变为有用的田,且奸人都化为良民,这种好处不是很大吗?但是如果想安置的有章法,拘禁的有章法,考核的有章法,引导的有章法,又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