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议于朝曰:海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唯可陆运。濒海之人,屡经寇乱,且宜曲加存抚,权令军人运送。其陆运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囊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计路二十八里,轻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运米二百石,每运可供二万人。此百里一日运粮之数也。
按:夫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师逵督饷。逵以道险车载,民疲粮乏。乃择平坦之地,均其里数,置站堡,每夫一人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来,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
【译文】元代的董搏霄(字孟起,至正间累官河南行省右丞。)是磁州人。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给顺帝建议说:海宁州境内不通船,军粮只能靠陆路运输。濒临大海的百姓,屡次遭受盗贼的侵扰,宜采用一些委婉的休恤安抚政策,暂且让军队士卒代替百姓运输。其陆路运输的办法是:每人走十步,三十六人能走一里路,三百六十人能走十里,三千六百人能走一百里路。每人背四斗米。用布口袋装着,盖上官印封好,人的肩上一直不离粮袋,不停转运,粮袋这个人传给那个人,也用不着放下,排列成行,每天转换五百次,每人行程二十八里,一天一人扛粮袋往前走十四里路,不扛前粮袋往回走十四里路,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一天可运米二百石,可供两万人食用。这就是每百里一天所运的粮食数。
按:明成祖北征时,命令侍郎帅逵督运粮饷。帅逵认为道路艰险,以车辆运送既让运送的百姓疲惫不堪,粮食的运送总数也不够所需,于是帅逵选择平坦的路途,依一定的距离,设置站堡;每一名运夫运一石米,这个送那个接,早上去晚上回来,人民不会觉得劳累,粮运也充足,正是效法黄博霄的做法。
董博霄
董博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议于朝曰:海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唯可陆运。濒海之人,屡经寇乱,且宜曲加存抚,权令军人运送。其陆运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囊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计路二十八里,轻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运米二百石,每运可供二万人。此百里一日运粮之数也。
按:夫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师逵督饷。逵以道险车载,民疲粮乏。乃择平坦之地,均其里数,置站堡,每夫一人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来,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
【译文】元代的董搏霄(字孟起,至正间累官河南行省右丞。)是磁州人。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给顺帝建议说:海宁州境内不通船,军粮只能靠陆路运输。濒临大海的百姓,屡次遭受盗贼的侵扰,宜采用一些委婉的休恤安抚政策,暂且让军队士卒代替百姓运输。其陆路运输的办法是:每人走十步,三十六人能走一里路,三百六十人能走十里,三千六百人能走一百里路。每人背四斗米。用布口袋装着,盖上官印封好,人的肩上一直不离粮袋,不停转运,粮袋这个人传给那个人,也用不着放下,排列成行,每天转换五百次,每人行程二十八里,一天一人扛粮袋往前走十四里路,不扛前粮袋往回走十四里路,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一天可运米二百石,可供两万人食用。这就是每百里一天所运的粮食数。
按:明成祖北征时,命令侍郎帅逵督运粮饷。帅逵认为道路艰险,以车辆运送既让运送的百姓疲惫不堪,粮食的运送总数也不够所需,于是帅逵选择平坦的路途,依一定的距离,设置站堡;每一名运夫运一石米,这个送那个接,早上去晚上回来,人民不会觉得劳累,粮运也充足,正是效法黄博霄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