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流民(三条)
2022-03-31 15:04:43
富郑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室十余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遣人持酒肉饭糗慰籍,出于至诚,【边批:要紧。】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埋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救之而实杀之。弼立法简尽,天下传以为式。
能于极贫弱中做出富强来,真经国大手。
滕元发知郓州,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边批:有此米便可措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元发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万人云。
祁尔光曰:“滕达道之处流民,大类富郑公。富散而民不扰,腾聚而能整,皆可为法。”
成化初,陕西至荆、襄、唐、邓一路皆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刘千斤因之作乱,至李胡子复乱,流民无虑数万。都御史项忠下令有司逐之,道死者不可胜计。祭酒周洪谟悯之,乃著《流民说》,略曰:“东晋时,庐、松、滋之民流至荆州,乃侨置滋县于荆江之南。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侨置南雍州于襄水之侧。其后松、滋遂隶于荆州,南雍遂并于襄阳,迄今千载,宁谧如故。此前代处置得宜之效。今若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理,则流民皆齐民矣,何以逐为?”李贤深然其说。至成化十一年,流民复集如前,贤乃援洪谟说上之。【边批:贤相自能用言。】上命副都原杰往莅其事,杰乃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宣上德意,延问流民,父老皆欣然,愿附籍为良民。于是大会湖、陕、河南三省抚按,合谋佥议,籍流民得十二万三千余户,皆给与闲旷田亩,令开垦以供赋役,建设州县以统治之。遂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县,割郧、津之地,置郧西县,割汉中洵阳之地,置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而析其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析唐县、南阳、汝州之地为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寓土著参错而居。又即郧阳城置郧阳府,以统郧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之地,又置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于郧阳,以为保障之计。因妙选贤能,荐为守令,【边批:要着。】流民遂安。
今日招抚流移,皆虚文也。即有地,无室庐,即有田,无牛种,民何以归?无怪乎其化为流贼矣。倘以讨贼之费之半,择一实心任事者专管招抚,经理生计,民且庆更生矣,何乐于为贼耶!
【译文】北宋时,富弼任青州知州。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灾区人民流亡到青州讨饭。富弼说服所辖地区人民拿出一些粮食,并增加以官府粮仓储备的粮食;还腾出公私房舍十多间,供这些人居处,以方便他们的生活。凡是官吏退休的、等待补缺的、寄居于青州的,都征发他们俸禄的一部分,让他们到饥民聚居的地方,选择那些老弱有病的给予救济,扔把他们的功劳记录在案,约好他日为他们向朝廷奏请受赏。每隔五天,就派人带着酒肉米饭或馒头之类前去慰问,完全出于至诚之心,人人都为赈济灾民尽力工作。山林湖泽之利,凡是可以对生活有所裨助的,听任灾民随便利用。死者以大土冢掩埋,称为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了,根据这些灾民距青州远近,各给一些口粮让他们回原籍去了,另外招募当兵的多达万人。皇上听说了这件事,派遣使者专门去嘉奖与慰劳。以前赈灾的人都把灾民召集到城内,做好了稀粥让灾民喝,形成传染病,有的几天得不到粥喝,就饿倒了,这些名义是救他们,实际上是杀他们。富弼立法简便,但很全面,天下相传作为赈灾的典型。
能在灾难后国家最贫弱的状况下,不仅解决贫困的问题,又进一步让国家富强起来,富弼真是处理国事的能手。
北宋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后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更字达道。神宗时历任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反对新法,出知郓州,徙定州、太原。威行西北,号称名帅。贬居筠州。哲宗时除龙图阁直学士,再知郓州。此条为再知郓州事。)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这一年正遇上饥荒,向淮南讨借大米二百万石作准备。当时淮南、京东也都发生了大灾荒,滕元发就召集郓州城内富民,跟他们约定:“逃荒来的灾民即将来到,若无处安置,传染病也将因之而起,并有可能染给你们。我在城外寻一块旧军营,想用苇席给灾民们打一些简易的房屋让他们居住。”富民说:“同意。”于是就为灾民打起了二千五百间苇席房子,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逃荒的难民来到后,按先后次序给他们安排了地方住,做饭用水及炊具都很齐全。滕元发按照他在西北边地指挥部队那样,安排得井然有序,年幼的烧火,身强力壮的去打柴,妇女到井上去挑水,年老的休息,灾民来到这里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皇上派遣工部郎中王古巡行察看,房屋巷道,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像行兵布阵一样肃然整齐。王古看到后大吃一惊,就把这件事绘了一张图呈报给皇上。皇上下诏书称赞这件事,说救活了上万人(《宋史·滕元发传》说救活了五万人)。
祁尔光说:“滕达道处置灾民的方法类似富弼,富弼将他们分散而不骚扰,滕达道将他们聚集而能整合,都可效法。”
明宪宗成化初年,陕西至荆、襄、唐(即唐县,在今河南唐河县)、邓(即今河南邓州市)一路上都是绵亘的山脉和大谷,长达千余里,所有来到这里逃荒或逃避赋税债务而流亡的农民,在他们当中也隐藏有干拦路抢劫之类事情的人,刘千金(名通,河南西华人。流民聚荆襄间,与石龙密谋起义,称汉王。)因而率流民起事,到李胡子(刘通旧部,名原,称太平王)于成化六年再次率流民起兵,聚兵数万。都御史项忠(字荩臣,嘉兴人。官至兵部尚书。)下令官军驱逐流民,杀死在道路两旁的人不计其数。国子监祭酒周洪谟看到后既愤懑又同情,于是就撰写了《流民说》一文,意思大致说:“东晋时,庐、松、滋一带的百姓流亡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于是在荆江之南的地方侨置滋县。陕西、雍州一带的百姓流亡聚集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于是就在襄水(湖北襄樊市附近江河段)一侧侨置南雍州。在此以后,松、滋之地就隶属荆州管辖,南雍州之地就隶属于襄阳管辖,从那时到明代约有千年了,平静得和过去一样。这是以前对此事处理恰当的缘故。现在如果听任附近的各县流民附籍于此,距离较远的可再设置州县安抚他们,并在那里设置官吏管理,建立基层里甲,实行徭役宽免政策,使他们安心在那生活,就能使流亡在这里的百姓变成国家的编户齐民,为什么非要驱逐他们走呢?”李贤(邓州人,字原德。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进尚书。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很同意此说。到成化十一年(1475),荆襄一带流民又像从前那样聚集起来,李贤就援引周洪谟的观点上奏给皇帝。皇上命令副都御使原杰(阳城人,字子英。官至副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前去安集荆襄流民,原杰跑遍了诸郡县的深山穷谷,到一处就到处宣传皇帝恩德,接待慰问流民,流民父老都表示愿意定居附籍作良民。于是会聚湖广、陕西、河南三省巡抚和按察使,共同谋议,经登记后,共有流亡百姓十二万三千多户,部分给闲散的荒地若干亩,让他们开垦田地,交纳赋税,服劳役,建立新的州县进行统治。于是就从竹山县划出一块地方,建立竹溪县(湖北竹溪县);从郧县、津邑各划出一块土地,建立郧西县;从汉中洵阳划出一部分地方,建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分商州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把河南唐河、南阳、汝州划出一部分土地,建桐柏县、南台县、伊阳县,使流亡到这些地方的人民与原在此地居住的百姓混居到一块居住。又在郧阳城建郧阳府,用以统领郧阳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之地,又在郧阳建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驻军镇守,以为保障之计。于是精选贤能之人作太守或县令,流亡到这里的人民于是得以安居乐业。
当今安抚流亡的人,都是虚应故事。即使有地,也没有房舍;即使有田,也没有耕牛。人民怎么安居?难怪他们要转变为流窜的盗匪。假使能运用讨贼的一半花费,选一个忠实肯做事的人,专门负责招抚流民,解决他们的生计,人民将欢庆重生,怎么会愿意做资贼呢?
抚流民(三条)
富郑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室十余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遣人持酒肉饭糗慰籍,出于至诚,【边批:要紧。】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埋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救之而实杀之。弼立法简尽,天下传以为式。
能于极贫弱中做出富强来,真经国大手。
滕元发知郓州,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边批:有此米便可措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元发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万人云。
祁尔光曰:“滕达道之处流民,大类富郑公。富散而民不扰,腾聚而能整,皆可为法。”
成化初,陕西至荆、襄、唐、邓一路皆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刘千斤因之作乱,至李胡子复乱,流民无虑数万。都御史项忠下令有司逐之,道死者不可胜计。祭酒周洪谟悯之,乃著《流民说》,略曰:“东晋时,庐、松、滋之民流至荆州,乃侨置滋县于荆江之南。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侨置南雍州于襄水之侧。其后松、滋遂隶于荆州,南雍遂并于襄阳,迄今千载,宁谧如故。此前代处置得宜之效。今若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理,则流民皆齐民矣,何以逐为?”李贤深然其说。至成化十一年,流民复集如前,贤乃援洪谟说上之。【边批:贤相自能用言。】上命副都原杰往莅其事,杰乃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宣上德意,延问流民,父老皆欣然,愿附籍为良民。于是大会湖、陕、河南三省抚按,合谋佥议,籍流民得十二万三千余户,皆给与闲旷田亩,令开垦以供赋役,建设州县以统治之。遂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县,割郧、津之地,置郧西县,割汉中洵阳之地,置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而析其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析唐县、南阳、汝州之地为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寓土著参错而居。又即郧阳城置郧阳府,以统郧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之地,又置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于郧阳,以为保障之计。因妙选贤能,荐为守令,【边批:要着。】流民遂安。
今日招抚流移,皆虚文也。即有地,无室庐,即有田,无牛种,民何以归?无怪乎其化为流贼矣。倘以讨贼之费之半,择一实心任事者专管招抚,经理生计,民且庆更生矣,何乐于为贼耶!
【译文】北宋时,富弼任青州知州。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灾区人民流亡到青州讨饭。富弼说服所辖地区人民拿出一些粮食,并增加以官府粮仓储备的粮食;还腾出公私房舍十多间,供这些人居处,以方便他们的生活。凡是官吏退休的、等待补缺的、寄居于青州的,都征发他们俸禄的一部分,让他们到饥民聚居的地方,选择那些老弱有病的给予救济,扔把他们的功劳记录在案,约好他日为他们向朝廷奏请受赏。每隔五天,就派人带着酒肉米饭或馒头之类前去慰问,完全出于至诚之心,人人都为赈济灾民尽力工作。山林湖泽之利,凡是可以对生活有所裨助的,听任灾民随便利用。死者以大土冢掩埋,称为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了,根据这些灾民距青州远近,各给一些口粮让他们回原籍去了,另外招募当兵的多达万人。皇上听说了这件事,派遣使者专门去嘉奖与慰劳。以前赈灾的人都把灾民召集到城内,做好了稀粥让灾民喝,形成传染病,有的几天得不到粥喝,就饿倒了,这些名义是救他们,实际上是杀他们。富弼立法简便,但很全面,天下相传作为赈灾的典型。
能在灾难后国家最贫弱的状况下,不仅解决贫困的问题,又进一步让国家富强起来,富弼真是处理国事的能手。
北宋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后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更字达道。神宗时历任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反对新法,出知郓州,徙定州、太原。威行西北,号称名帅。贬居筠州。哲宗时除龙图阁直学士,再知郓州。此条为再知郓州事。)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这一年正遇上饥荒,向淮南讨借大米二百万石作准备。当时淮南、京东也都发生了大灾荒,滕元发就召集郓州城内富民,跟他们约定:“逃荒来的灾民即将来到,若无处安置,传染病也将因之而起,并有可能染给你们。我在城外寻一块旧军营,想用苇席给灾民们打一些简易的房屋让他们居住。”富民说:“同意。”于是就为灾民打起了二千五百间苇席房子,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逃荒的难民来到后,按先后次序给他们安排了地方住,做饭用水及炊具都很齐全。滕元发按照他在西北边地指挥部队那样,安排得井然有序,年幼的烧火,身强力壮的去打柴,妇女到井上去挑水,年老的休息,灾民来到这里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皇上派遣工部郎中王古巡行察看,房屋巷道,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像行兵布阵一样肃然整齐。王古看到后大吃一惊,就把这件事绘了一张图呈报给皇上。皇上下诏书称赞这件事,说救活了上万人(《宋史·滕元发传》说救活了五万人)。
祁尔光说:“滕达道处置灾民的方法类似富弼,富弼将他们分散而不骚扰,滕达道将他们聚集而能整合,都可效法。”
明宪宗成化初年,陕西至荆、襄、唐(即唐县,在今河南唐河县)、邓(即今河南邓州市)一路上都是绵亘的山脉和大谷,长达千余里,所有来到这里逃荒或逃避赋税债务而流亡的农民,在他们当中也隐藏有干拦路抢劫之类事情的人,刘千金(名通,河南西华人。流民聚荆襄间,与石龙密谋起义,称汉王。)因而率流民起事,到李胡子(刘通旧部,名原,称太平王)于成化六年再次率流民起兵,聚兵数万。都御史项忠(字荩臣,嘉兴人。官至兵部尚书。)下令官军驱逐流民,杀死在道路两旁的人不计其数。国子监祭酒周洪谟看到后既愤懑又同情,于是就撰写了《流民说》一文,意思大致说:“东晋时,庐、松、滋一带的百姓流亡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于是在荆江之南的地方侨置滋县。陕西、雍州一带的百姓流亡聚集在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于是就在襄水(湖北襄樊市附近江河段)一侧侨置南雍州。在此以后,松、滋之地就隶属荆州管辖,南雍州之地就隶属于襄阳管辖,从那时到明代约有千年了,平静得和过去一样。这是以前对此事处理恰当的缘故。现在如果听任附近的各县流民附籍于此,距离较远的可再设置州县安抚他们,并在那里设置官吏管理,建立基层里甲,实行徭役宽免政策,使他们安心在那生活,就能使流亡在这里的百姓变成国家的编户齐民,为什么非要驱逐他们走呢?”李贤(邓州人,字原德。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进尚书。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很同意此说。到成化十一年(1475),荆襄一带流民又像从前那样聚集起来,李贤就援引周洪谟的观点上奏给皇帝。皇上命令副都御使原杰(阳城人,字子英。官至副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前去安集荆襄流民,原杰跑遍了诸郡县的深山穷谷,到一处就到处宣传皇帝恩德,接待慰问流民,流民父老都表示愿意定居附籍作良民。于是会聚湖广、陕西、河南三省巡抚和按察使,共同谋议,经登记后,共有流亡百姓十二万三千多户,部分给闲散的荒地若干亩,让他们开垦田地,交纳赋税,服劳役,建立新的州县进行统治。于是就从竹山县划出一块地方,建立竹溪县(湖北竹溪县);从郧县、津邑各划出一块土地,建立郧西县;从汉中洵阳划出一部分地方,建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分商州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把河南唐河、南阳、汝州划出一部分土地,建桐柏县、南台县、伊阳县,使流亡到这些地方的人民与原在此地居住的百姓混居到一块居住。又在郧阳城建郧阳府,用以统领郧阳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之地,又在郧阳建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驻军镇守,以为保障之计。于是精选贤能之人作太守或县令,流亡到这里的人民于是得以安居乐业。
当今安抚流亡的人,都是虚应故事。即使有地,也没有房舍;即使有田,也没有耕牛。人民怎么安居?难怪他们要转变为流窜的盗匪。假使能运用讨贼的一半花费,选一个忠实肯做事的人,专门负责招抚流民,解决他们的生计,人民将欢庆重生,怎么会愿意做资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