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读书笔记】010
大学文化:概念·特质
★概念: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动词,以文化之。
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名词。在拉丁语里,文化表示栽培、种植,运用在人身上,便是指人的修炼、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人从自然人而成长为文化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就职演说[M]//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福,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因为,大师身上承载着、聚积着大学精神,而大师们正是以他们宽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把大学精神带给校园的。
——张楚廷《大学文化与传统》(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6月,第6期)
★特质:
大学本质上是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人类高尚精神的殿堂,其根本宗旨是研究、创新、传承优秀文化。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康德看来,文化是指那些属于使人愈来愈远地摆脱动物界的人类内在的规定性。质言之,文化指人内在的人格的不断完善,个体对人类真善美理想的自觉的人格确证,是人不断地摆脱野性,实现人类最高本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
——许杰《彰显大学的文化特质:高等教育政策的旨归》(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6月,第6期)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文化传统、文化精神。”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J]2002,(10):4)
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正是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维系着大学的生命,正是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中。实现了大学的依然伫立。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组织,并不否认其自身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但大学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是建立在大学文化属性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是源于文化属性。
就整体而言,大学体内流淌的还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永恒的特征不变量。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教育的发生;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有学术的产生;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是具有庄重、尊严、神圣、自律并让人憧憬、崇敬、向往的大学。大学必须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的希望。
——眭依凡: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兼谈大学新区的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04):12.
★感想:
如何有效实现大学的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的一致性?使大学在充分保持和展示自身的文化理性与精神品格的同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在追求和实现政治利益需求的同时,坚守好自己的文化底线,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精神。当代大学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社会使命,大学具有造福经济的创造力,同时大学还有着经过长期积累而产出的长远的、可持续的效益。(徐铭)
(插图选自网络http://qing.blog.sina.com.cn/tj/54afb74533002y9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