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纸公文从省教育厅传来,高专校园沸腾了:镇江高专终于从江苏省受评的31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荣膺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多年的励精图治,多年的砥砺耕耘。评建的过程是艰辛的,艰辛得让人不堪回首;成功的激动是明显的,明显得让人难以忘怀。
以精神成就梦想
“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高专精神,孕育于百业待兴、艰难创业的一次次奋力拼搏中,铸就在执著进取、成就事业的一次次发展跨越上,体现在高专人无私奉献、创造辉煌的一个个以评促建的奇迹里。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汇聚,促使高专人以永不放弃的执著追求,诠释着“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内涵,不断在工作中创造奇迹,将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以业绩证明了自己。
知难而进,永不言弃。高专人对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机遇都不愿放过。开全国合并高校先河的镇江高专,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教师队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息式的综合性评估。校领导敏锐地感到,此次评估对学校发展既是机遇,是挑战,也是动力,更是发展。如果错失了这次机遇,将对高专未来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校党委书记杨国祥反复要求大家:“我们惟有比别人用更多的心、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才能在高职教育竞争中,守家业、干事业、创大业。”
负重加压,奋力追赶。对照评估指标,差距很大。更可怕的是精神状态上的差距和工作标准上的差距。面对差距,高专人警醒了!他们以不言退、不言败的勇气,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奋力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艰难地做着许多能成之事,而且尽全力做成了难成之事。看着全体教职工自觉、坚定、扎实的迎评步伐,看着一件件难事、一个个难关被合力攻破,领导层果断决策,高移迎评创建目标,从合格向良好高移,从良好向优秀迈进。
只争朝夕,务实创新。全校师生员工憋足了一股劲,团结迎评,效率迎评,务实迎评,智慧迎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迎评夺优的战斗中,把工作做到最佳、做到极致。校园里,随处、随时可以看到、听到那感人的事迹。为了评估,刚刚争取到的考研机会放弃了;为了评估,家里即将高考的孩子无暇顾及;为了评估,病重的父母床前难以尽孝;为了评估,新婚第二天就赶回学校;为了评估,有孕在身仍坚持加班加点;为了评估,即使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造成体力不支,也绝不轻易从一线撤下……不仅如此,我们还得知,同样是为了评估,广大教职工默默地“额外”加班而毫无怨言。教师们各展优势、各出奇招,不惜动用各种关系浓厚迎评氛围;拿出了自家的花草,美化系部环境;头顶烈日亲自到校外搬运冰块,解决技能训练应急之需……在艰难困苦面前,教师们毅然选择了高专,选择了自己心爱的事业。月高夜寒,学校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公休节假,广大教职工还在加班加点……
挑战极限,追求卓越。高专人在非常时期总是表现出非常作为,面对高要求的评估,他们宁可做过,决不错过。虽然迎评工作面广量大,苦累不堪,但是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影响全校的评估成绩。在高专迎评的每个日日夜夜,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以高昂的士气、不言败的勇气、志在必得的豪气迎难而上,奋力作为,主动地挖掘每一处亮点,凝练每一条特色,展示每一分实力,不断攀登学校发展的高峰,改写高专发展的历史,创造学校事业的奇迹。
团结创业,和谐共进。评建工作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评建工作使学校党委一班人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使教职员工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劲头更足了。校领导带领师生员工日夜奋战,因评估的繁忙而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各系、部的工作机制也因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而显得更加顺畅且富有生机与活力。
高专人用精神、用行动证明自己,影响他人,感动专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广大教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紧张而富有挑战的评建工作所给予的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感受到了紧张而富有挑战的评建工作所带来的内心充实与和谐。不少老教师心怀感激地说:“评估优秀对我们高专来说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家!学校对我们特别关心,我们老教师更应自觉地关心、支持学校的评建工作!”
高专学子是评建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当评估专家在学生专题研讨会上,用颇具“挑剔”的眼光和口吻评价学校时,同学们用自己眼中变化着的高专和高专带给自身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虽然高专没有很多先进的设施,但我就是喜欢自己的学校!”
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听着同学们的肺腑之言,热泪盈眶。专家组组长史国栋教授不无动情地说道:“看到了以评促建后镇江高专的变化,知道了学校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发展,真是‘一路走来不容易’。”
镇江高专有目共睹的评建工作成效,得到了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和评估专家组以及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多次到校视察,领导们无不为学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使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感到惊喜,他们在赞叹“高专人不容易”,“高专人不简单”的同时,用智慧指引学校建设发展,用资源支持学校克难攻坚。几代高专人梦寐以求的学校新大门即将竣工启用,校园征地和新实训楼、学生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领导的关怀与鼓励,社会的期待和鞭策,已成为镇江高专再攀新高的强大动力。继2007年5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后,高专人强烈意识到: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更应在发展中开拓创新。学校没有丝毫松懈,把评估整改视为巩固评建成果的重要环节,进而又马不停蹄,自加压力,趁势而上,全面启动“提升水平工程”。高专人正继续彰显
“决不停留、决不放弃、不断攀升、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创造奇迹”的品质,用精神感动他人,用实绩证明自己。全校上下形成了以实绩论英雄,以成果看成功,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局面。
靠奋斗创造激变
在那迎评、整改的日日夜夜,高专人认真履职、竞相作为、争作贡献,合力破解了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创造奇迹,将梦想变成了现实,由保“合格”到争“良好”,从“良好”迈上了“优秀”。如今再造一个“镇江高专”的现实足以作为人们感慨的明证:与2000年相比,镇江高专校园占地面积扩大了九倍,校舍面积新增近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增长1.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翻了两番,学生规模数、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数均翻了一番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扩大了10倍多……
迎评四年多来,学校全力构建发展新平台。学校通过征用、接受托管等形式使校园占地面积新增450亩,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成建制合并了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和镇江市师资培训中心,为学校发展赢得了资源,拓宽了平台,扩大了规模;实现办学效益新提升。四年多来,学校年度总收入每年递增1000多万元,2006年突破了8000万元大关,为四年来的以评促建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开创依法治校新局面。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党委会、校长办公例会,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校务公开。先后召开了全校性的教学改革、师资、学生、图书、就业、科研、实验实训、后勤等专题工作会议,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和二级管理试点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水平;展现专业课程新特色。学校坚持以地方产业结构变化为导向,每年优化2-3个专业,开发1-2个新专业。目前开设了具有较强社会吸引力和宽泛适应面向的专业40多个,其中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5门课程被评为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4门课程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专门组建了实验实训中心,成立了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四年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30多个实验室。目前学校共有实验实训室68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提升科研工作新水平。学校一贯坚持紧扣高职教育,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年多来,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职工主持的国家级课题2项、省市课题计110多项,出版的专著35部、通用教材54部,发表的省级以上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余篇),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138项。学校被评为镇江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镇江高专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筑建人才建设的新高地。四年多来,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大力实施“十名教授百名硕士”工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67名,6名教师晋升教授等正高职称,60多名教师晋升或转聘副教授,10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副高以上教师接近专任教师的31%,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师资累计59名,为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老牌学校的新形象。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双证制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推进了“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人才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4年以来发展学生党员760多名,省市学生个人表彰和奖励200多人次。学校招生计划完成率超过了99%,报到率近90%,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98%,部分优势专业的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扩展合作办学的新领域。2001年开始,学校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采用CBE教学模式,顺利培养了三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目前,学校组建了国际教育学院,先后与加拿大荷兰学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科技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合作开办了商业信息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工商管理与商务经理、市场营销与广告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12个教学班。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国际的交流,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加大教学领域的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学校先后获得并连续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的殊荣,继续保持“江苏省安全文明单位”
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全市“行业拥军十面红旗”单位等。
用特色铸炼人才
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面对着一桩桩一件件可以量化的物质成果,高专人没有忘记,还有一种收获是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意义的,那就是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高专人深刻地体会到:在自己前进的同时别人也在前进,要赶超先进就一定要前进得更快,发展得更好。要以独特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理念为纲,纲举目张。学校领导班子从基本的校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方向。通过在全校教职工中积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活动,使大家知目标、知理念、知定位、知特色、知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专人应当进一步明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是办学之本;推进“讲训并重、学练结合”教学改革,是彰显高职特色的关键;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原则;要坚持抓好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教育环境;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估体系。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决定新的发展。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就业观,“以人为本,素质为魂,质量至上,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坚持把育人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发展、需要,确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管理模式和手段、服务范围和形式,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积极营造一个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
全校教职工在校党委行政的带领下,抓重点、克难点、显亮点、攀高点,立足“综合性、应用性、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为目标,进行着不懈的跋涉。
艰辛的历史足迹,厚实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镇江高专人今天共同认可的、赞叹的、将永远发扬光大的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坚持传承与实践学校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的教育思想,把爱与美的教育与实践渗透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感受爱、传递爱、奉献爱,用爱与美的教育孕育学生成长的沃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谱写一曲曲爱与美的和谐诗篇。
学校深入实施的“2+1”教学模式改革,使同学们在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下,用一年的时间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从事具体的岗位工作,体验社会生活。学校与社会、与企业零距离,使学生素质更高了,求职就业更俏了,家长企业笑了。高专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学校也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优势。近年来,镇江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培养的数千学生满意地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认可。优秀毕业生更是四面赞誉不断,许多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和学术带头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镇江高专走进了一方风和日丽的新天地。在引领与顺应之间,镇江高专的竞争活力还在迸发!在聚合与吞吐之间,镇江高专的个性魅力还在彰显!在顺天与应人之间,镇江高专的亲和力还在凸现!在发奋与昂扬之间,镇江高专的综合实力还在提升!
如今,自强不息的高专人正以评估优秀为契机,创超所想,强中更强,全面提升内涵,全力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抒写学校和谐发展新的新华章!
原载:《镇江日报》http://news.idoican.com.cn/zhenjrb/html/2008-04/14/node_5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