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镇江高专教育论语新华日报评估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_b.jpg
激变,在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果喜人
与许多同类院校一样,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经受了市场大浪淘沙的洗礼。短短几年,镇江高专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如今再造一个“镇江高专”的现实足以作为人们感慨的明证:与2000年相比,校园占地面积扩大了9倍,校舍面积新增近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增长1.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翻了两番,学生规模数、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数均翻了一番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扩大了10倍多……
是什么成就着这一激变?从校党委书记杨国祥在迎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动员中找到了答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学校办好,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夺取这个优秀目标。”全校师生员工遵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聚八方智慧,举全校之力,将迎评促建工作干到最佳、做到极致。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精神无声地滋养着高专人的事业,也成就了镇江高专的品牌。
用心弘扬“高专精神”
奋力高移评建目标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2_b.jpg
对于镇江高专人,刚刚过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一段辛劳的时光,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几千名师生员工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接受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让“挑剔”的专家们的目光由怀疑到认可到感动进而赞许。这些日子也成为了每一个高专人一生中共同的难忘记忆!
曾几何时,开全国合并高校先河的镇江高专,基础薄弱,百业待兴。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教师队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教育部施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学校发展确实既是机遇,是挑战,也是动力,更是发展。
“知难而进,永不言败,不负重托;奋力作为,永不退却,不留遗憾;追求卓越,永不放弃,不遗余力”。镇江高专校领导一班人同心协力,奋力“爬坡”,校党委书记杨国祥反复要求大家:“我们惟有比别人用更多的心、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才能在高职教育竞争中,守家业、干事业、创大业”。学校上下围绕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追求卓越精神,不断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于是,学校前行中的一件件难事、一个个难题被合力攻破,学校党委在迎评工作中不断高移迎评创建目标,先是从合格向良好高移,尔后又从良好向优秀迈进。
目标已定,行胜于言。为了加快学校建设,弥补条件缺位,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全校师生员工都付出了诸多心力,其中,有的刚刚争取到的考研机会放弃了,有的家里即将高考的孩子无暇顾及,有的病重的父母床前难以尽孝,有的新婚第二天就赶回学校,有的怀孕在身仍坚持加班加点,即使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造成体力不支,也没有人因为身体的伤痛而轻易从迎评的第一线上撤下……像这样默默地为评估奉献着、奋斗着的高专人不胜枚举。人人思评估,个个求发展。评建工作使学校党委一班人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使教职员工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劲头更足了。校领导带领师生员工日夜奋战,因评估的繁忙而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各系、部的工作机制也因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而显得更加顺畅且富有生机与活力。各职能部门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潮升腾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评建工作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规范、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高专学子。生活、学习、工作在校园内的同学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评建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广大高专学子都以能亲手为学校添砖加瓦,亲眼见证学校的变化,亲身共享学校的发展成果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当预评估专家在学生专题研讨会上,用颇具“挑剔”的眼光和口吻评价学校时,同学们用自己眼中变化着的高专和高专带给自身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虽然高专没有很多先进的设施,但我就是喜欢自己的学校。因为这儿有可亲可敬的老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在校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也见证了学校的种种变化,学校发展了,校园漂亮了,教室宽敞多了,实验实训条件一天天改善了,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校园都有一种幸福感。即将要毕业离校了,真有些舍不得。”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听到同学的这番腑腑之言,不禁潸然泪下,“从硬件设施上看,镇江高专与一些装备先进的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确实比较艰苦;但今天却在高专看到了这样一批懂事的同学!高专的学生真是太可爱了!”
“校兴我荣,校衰我辱”。广大教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紧张而富有挑战的评建工作给予的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与和谐。教师需要尊重,教师的人生更需要温暖。学校切实采取各种实际措施改善和提高教师日常在校生活条件和环境,让教师生活得更舒适惬意。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投入资金为每一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职工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大大改善了教学和办公条件。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茶话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向他们表达为学校发展所作贡献的真诚感谢。学校建立了走访制度,走访离退休教师家庭、患病教师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家庭。日前,学校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减免老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暂行规定》。这些切实的举措,真诚的关怀,更多地体现出对老师的尊重,体现出领导与教师的深厚感情。不少老教师心怀感激地说:“优秀目标对我们高专来说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家!学校对我们特别关心,我们老教师更应自觉地关心、支持学校的评估工作,以答谢学校对我们的关爱!”
正是这一切精神源泉的汇聚,促使高专人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以永不放弃的执着追求,诠释着“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精神内涵,不断在工作中创造奇迹,将梦想变成了现实。镇江高专有目共睹的评建工作成效,得到了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和评估专家组以及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带领市有关部门领导亲临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办学难题,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多次到校视察,指导评建整改工作。困扰高专师生多年的学校“门面”问题现已随着拆迁问题的基本解决而得到落实。不日,几代高专人梦寐以求的学校新大门将竣工启用。同时征地和新实训楼、学生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用力打造“高专形象”
全面收获评建成果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3_b.jpg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历史的回响已成绝唱,当岁月的斑驳已成印痕,高专人在尽情地挥洒着智慧和汗水的同时也为学校评建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励精图治的高专人,在秉承优良传统投身评建工作的实践中,将“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高专精神融入学校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内化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彰显在学生的立志成才中,“高专精神”已成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源泉。人们欣喜地看到:镇江高专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如今节节提升。
集聚吸纳,整合盘活,构造学校发展的新平台。迎评四年多来,学校通过征用、接受托管等形式使校园占地面积新增450亩,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成建制合并了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和镇江市师资培训中心,为学校发展赢得了资源,拓宽了平台,扩大了规模。
务求实效,开源节流,实现办学效益的新提升。四年多来,学校年度总收入每年递增1000多万元,2006年突破了8000万元大关,为四年来的以评促建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广纳精思,深化改革,开创依法治校的新局面。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党委会、校长办公例会,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校务公开。先后召开了全校性的教学改革、师资、学生、图书、就业、科研、实验实训、后勤等专题工作会议,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和二级管理试点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水平。
讲训并重,学练结合,展现专业课程的新特色。学校坚持以地方产业结构变化为导向,每年优化2-3个专业,开发1-2个新专业。目前开设了具有较强社会吸引力和宽泛适应面的专业40多个,其中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5门课程被评为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4门课程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专门组建了实验实训中心,成立了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四年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30多个实验室。目前学校共有实验实训室68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
加大力度,激励引导,提升科研工作的新水平。学校一贯坚持紧扣高职教育,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年多来,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职工主持的国家级课题2项、省市课题计110多项,出版的专著35部、通用教材54部,发表的省级以上学术论文699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138项。学校被评为镇江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镇江高专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加大投入,加强培养,筑建人才建设的新高地。四年多来,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大力实施“十名教授百名硕士”工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62名,3名教师晋升教授、研究员,50多名教师晋升或转聘副教授,10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副高以上教师接近专任教师的31%,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师资累计59名,为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4_b.jpg
以生为本,质量至上,打造老牌学校的新形象。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双证制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推进了“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人才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4年以来发展学生党员460多名,省市学生个人表彰和奖励110多人次。学校招生计划完成率超过了99%,报到率近90%,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98%,部分优势专业的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加强交流,拓宽面向,扩展合作办学的新领域。2001年始,学校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采用CBE教学模式,顺利培养了三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目前,学校组建了国际教育学院,先后与加拿大荷兰学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科技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合作开办了商业信息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工商管理与商务经理、市场营销与广告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12个教学班。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国际的交流,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加大教学领域的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同心铸就“高专品牌”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5_b.jpg
目前,镇江高专已进入评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评估整改。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但学校本着“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学校评估整改工作,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升华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竞争力的思路和举措,落实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评估整改工作抓重点、克难点、显亮点、攀高点,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明晰,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办学定位为“综合性、应用性、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素质为魂,质量至上,特色鲜明,和谐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
如今的高专人正在用一腔热忱守望精神家园,在繁花似锦的彼岸收获着累累硕果和灿灿霞光。
高专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外语系王玮瑜同学智擒歹徒见义勇为的事迹,受到社会的高度称赞,被评为“2005年镇江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机械系钱大浩同学义无返顾解救意欲轻生的女子,受到好评;人文科学系国文宏和周群廷两位学生,拾金不昧,捡到16万元巨款不动心、不犹豫,主动联系失主,通过艰难的寻找,最终将巨款归还失主。学校每年表彰奖励“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团员等3000多人次。近几年,反映学生优良素质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多,《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电视台、《镇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学生教育、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文明行为、就业创业等内容100多次。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晚安镇江”栏目组,走进校园拍摄专题片,宣传和展示学生的良好形象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学校先后获得并连续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的殊荣,继续保持“江苏省安全文明单位” 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全市“行业拥军十面红旗”单位等。学校“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江苏省先进班级”、“江苏省优秀社团”、镇江市“优秀团支部”等先进集体29个,“全国茅以升家乡教育奖”、“江苏省优秀团员”、“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学生”等省市学生个人表彰和奖励111个。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科技作品、创业设计竞赛,有3件作品获全国高职高专科技创作三等奖,2件科技作品获江苏省一等奖,3件作品获江苏省二等奖,8件作品获江苏省三等奖,21件作品获优胜奖或优秀奖。
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7_b.jpg
春催桃李,从镇江高专走出的历届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弘扬“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高专精神,勤奋工作,执着进取,他们中的许多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了社会认可,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创业能手。如庄兆林、郑清等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成为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双金、李峰等一大批同志荣获特级教师,成为镇江市教学带头人和骨干;特别是毕业于幼师专业的孔国娣老师,她勤奋、踏实、好学上进,在音乐、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她在得知身患绝症后,依然心系教育、情牵学生,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以惊人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岗奉献之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她先后被评为“丹徒区十佳青年”、“镇江市优秀共青团员”、“镇江市十大女杰”、“江苏省教育系统十大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单湛、王凯等一大批同志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祖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单湛目前是世界上计算机集散控制(FIELDBUS)领域三十位首席工程师之中最年轻的一位;王凯先后参加了神舟二号到六号,风云卫星、鑫诺卫星等十多次飞船、卫星发射任务的海上测控任务,六次赴新西兰、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帕皮提等国家执行外事活动;还有一批曾就读于美术装潢专业、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室内装潢设计专业及旅游和宾馆管理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创业能手,如:毕业于美术装潢专业的李强同学,创建了石牛广告工作室,该公司已拥有资产500多万,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广告发布、广告代理、广告制作。自2004年起买断了镇江、扬州两市辖区的动感灯箱总代理资格,该动感灯箱是国家双项专利产品,受到了广告界专家的好评。同时李强同志利用其工作室为学校的历届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成为艺术系的一个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树立了一个典范。http://xh.xhby.net/images/2008-01/19/A4119C006_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