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了吗?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相机质量危机,都是在网上开始的——网民们自发组织一个个团体,然后跟厂商进行交涉,然后是传统媒体介入,最终形成一次大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召回。
有两个问题值得企业思考:质量问题为何最终会演变成一次公关危机事件?如何找到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经营之道?
这样的问题是在“企业做好产品是自己的本分”这个问题之外——因为那是企业应该做的。
质量控制以前只是一个生产部门,只负责产品出厂前的质量检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部门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改变。以前,已经出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之后,如果跟厂商协调未果,消费者只能通过传统媒体对厂商施加影响力。众所周知,那样的影响毕竟是有效的,而且,由于传统媒体缺乏互动性、以及对个体缺乏关怀,导致一个质量事件往往就是一起孤立的质量事件。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现了“砸奔”事件。
但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与厂商之间在权益上的关系正悄然发生变化。从今年发生的几起召回事件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消费者作为个体在跟厂商沟通时,弱势地位依然未能改变,但在互联网上形成同盟军之后,其可以聚合的社会资源和方法、影响力都得到了倍增。这种实力上的逆转,使得厂商不得不正视这种力量。长此以往,厂商损失的不仅是产品成本,而是巨大的商誉成本。
我们抛开另外一个前提——企业应该对消费者的各种合理要求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值得的问题是:如何将质量控制延伸到互联网领域?
消费电子产业在技术上是领先的,却并不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在从实验室走向客厅和口袋的过程中,曾经经历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演变。在以前,消费电子厂商推出什么样的产品,主要取决于这个领域的技术演进和上游厂商的产品革新,而现在,愈来愈多的厂商认识到,如果能够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才能够推出富有竞争力的革命性产品。从iPod到PS3都是如此。iPod在技术上并无任何炫耀之处,也并非一个开创性的产品,但其在将单机版的iTunes变成网络版的iTunes、将总版权费很高的音乐变成平均成本很低的音乐、将封闭的系统变成开放的系统之后,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表面上看来自于产品的成功,事实上是来自于向互联网的转变。
那么,为什么不将质量控制也延伸到互联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