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240428-0511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环游06
标签:
图片文化旅游文物 |
分类: 旅行记录 |
【游记】20240428-0511 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环游06
(1)
5月3日,出行第6日。
简单在织里镇城区转了转后就向东南方向而去,密如蛛网的水乡泽国之中有一个古镇,双林镇,其间三座清代古桥,位列国保。
原本还以为就是去看看三桥,想着能同时在一个地方遇见三座古桥真是赚大方了,哪成想更大的惊喜让我们激动不已。这里是一处极富南国水乡情调的古镇,而且是那种基本上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开发、还未被乌泱泱旅游者填满的一处清净优雅的古镇,一切的美好在这一刻完全显现出来了。
双林镇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下辖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190)。双林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绫绢制作工艺、泥塑、书画装裱等,其中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双林镇地处南浔区中部,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初,为聚商之所,明永乐三年(1405)建镇。此地“东连槜李,北枕姑苏,南峙含山,西带菱湖。系嘉杭之捷径,通吴淞之往来”。籍借交通之利,双林一地植桑养蚕,以织造为业,并借商贸发展壮大而成富甲一方之所,成为江南五大镇之一,与王江泾、盛泽、濮院、震泽四镇齐名。
双林镇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水必有桥,双林的桥梁众多,烟雨古桥跨于碧波之上,如长虹卧波,为当地胜景。万元、化成、万魁3座三孔石拱桥,东西一线并排跨镇北双林塘,是双林历史、文化、经济地标性建筑,为中国古桥建筑史上所罕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溪塘、埭溪塘、永安三桥,自北向南横亘于双林旧馆塘,形制相似、规模相近、工艺相同,被称为旧馆塘三桥,是湖州现存古桥梁之最,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林镇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水道纵横交错,水的柔美也让这里的景致媚态迭出。
初见即惊欢,久处尚怦然,这就是双林古镇给我的感觉。









(2)
这里的古桥古巷、白墙黑瓦,记录了双林镇的繁华与文化,也见证了双林镇的发展与变迁。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历史。
让人比较欣慰的是这里的开发力度相对较小较弱,亦或是这就是古镇最好的开发和建设、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这里是一个活的古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古镇,她的变化和与时俱进当然也是存在和合理的,但要符合真正的社会需求,符合以原住民的理想生活和精神需求为目的,而不是一味地以臆想方式去追求现代旅游及休闲的需要。
社会中和生活中当然离不开艳丽和朴素,而双林古镇在今日社会中已经逐步转变成普通水乡集镇的生活模式,而这种生活模式和居民心态是一种朴素和宁静的,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和乡环境的村状态。这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差异产生美,正是这种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涤荡,得到了一定的安抚。
节假日期间,虽然这里还是有一些游客,但总的来讲还是比较清净和清闲的,这里旧有的传统的生活环境没有受到太大的侵扰,慢节奏仍是这里的主要生活状态。镇区中仍有部分区域有杂草在野蛮生长,一些残破建筑还时不时眺入眼帘,但这一切都没有让我们感到不满,反倒略微的心悸让我觉得生活好像就应该这样,这才是真正的古镇,这才是古镇能抓住人心的地方。
这是真正的古镇,活着的古镇,我们后悔没有在头一天来这里,没有在这里留宿一夜,观夜幕下寂静的石桥,听水面上飘来的水波声响。









(3)
再度折头向北,奔太湖方向,路上还准备捡拾几处古桥。
江南水乡之地,离开了导航根本无法动弹,道路在村镇溪流间穿行,七拐八拐很快就让人辨不清东南西北了。
路旁一小村,蔡家,有庙万音观,远远打眼一看,怎么是“观音万”?这是啥意思?停车下来瞧瞧,这里原是一处道观,里面还有不少人在做活动呢。

(4)
东庙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东庙桥村,因此村较为分散,实则古桥地址应在东庙桥村的东村凤凰池,村南有一条略大的河流名横古塘,也有称横沽塘,有介绍称东庙桥位于其上,其实是跨建在与此交汇的南北向一条小溪之上。
东庙桥虽不大,但历史久远,为南宋时期的古建筑遗存,梁式三孔,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石石栏、望柱外,其余均是原构,且保存完好,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还见悬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标牌,有介绍称:吴江地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太湖东岸,其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与水争田。先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三才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发了塘浦(溇港)圩田。基于塘浦(溇港)吁田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加之传统农耕技术和经济诱导的双重推动,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应运而生。明代时,吴江地区的基塘农业就已经呈现出渔牧粮园有机结合和综合经营的特点,先民们将低洼浅水改为池塘,池中蓄鱼,鱼池上则建房屋、养殖家畜,鱼则以家畜粪便为食。其余地方则围以高滕,滕上种植梅桃等果树;圩泽里面种植菇、茨、菱、芡等水生蔬菜。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基塘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因地制宣性改造,反映了传统农业精细耕作的特证,无愧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技术特征:筑堤圩塘,种养结合;历史特征:始于春秋,福泽海内;经济特征:鱼米之乡,衣被天下;生态特征:水陆循环,绿色典范;文化特征:江南水乡,渔桑耕读。


(5)
再北,近太湖边,一三孔石拱桥,张官桥,位于吴兴织里镇汤溇村,北横塘拐角处一条支岔小河溪上,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张官桥,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光绪三年重建,传张姓人当官后建,故名。又相传朱元璋和张士城在湖州城东决战时,在长兴,苏南运来军粮,经过此桥集中到陆家漾,然后分配给各部队,而得名。近现代时,为行车方便,在古桥加盖了一层混凝土桥面,今旁侧新桥建成后老桥停用,但混凝土桥面板未拆除,形成了“桥上桥”之态。
桥头北,一小桥亭。
张官桥北侧,建有张官桥生态园,实则为公墓之所。
(6)
太湖边上,有一处太湖溇港景区,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会上,以义皋村为主要节点的太湖溇港水利灌溉工程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
景区中的古村、古溇、古庙、古桥及圩田系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遗存,也是太湖溇港文化的典型载体,形成了以水乡桑蚕、太湖渔耕和溇港遗存为代表的丰厚溇港文化,是太湖溇港区域“夹河为市,沿河聚镇”聚落形态的典型,也奠定了“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历史地位的物质基础。
这里还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名录,也是湖州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太湖堤防体系、溇港横塘体系、溇港圩田体系及大量水闸、古桥、碑刻等水利设施及水利遗产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以“太湖溇港”之名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子项一大堆,文保牌牌多的数不过来。
景区较大,地跨义皋、伍浦两个行政村,收费30元,咬了咬牙后转身离去,太湖边上观景歇息去了。

(7)
湖州地处浙北平原,境内河、溪纵横,众多桥梁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建造了多姿多彩的木桥、石桥、石拱桥、石板桥……,不仅方便了交通,更是一件件精湛的艺术品,也让我们时刻能感受到桥文化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桥梁根据其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分别被评定为国保、省保及市县保等,更有如德清的一批桥梁被打包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湖南岸,一条环太湖路,休闲之道,当年老胡还来这里骑行过,可观水天一色之景。
西行途中,忽遇一桥,赶紧停下前寻,原来这同样是一座古桥,诸溇桥,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归于“太湖溇港古桥群”中。
古桥旁建一新桥,老桥弃之不用,意外得到保存。
路对面有广敬庙,据介绍广敬庙始建于明初,北靠肖一圩,东靠肖二圩,庙前古有千石四狮一吼石桥。传刘伯温到此称风水宝地,众人广敬。本庙设于观音堂总管堂、财神堂、地上皇等殿,历史悠久,香火盛旺。1736年,由沈门财主捐资重建,立二块大石牌。广敬庙文革时期被拆,2007年春重建。


(8)
湖州城东,多条水系交汇之处,东北角处,一座小丘,名毘山,山虽小,却有有“浙北第一山”的美称。
山上有慈云寺,远近闻名。山脚有毘山遗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人知晓。
毘山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一处新时器时代至周朝时期的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墓葬、马桥文化时期宽达15米的人工河及大面积的居住建筑遗迹,是浙江境内已发现保存最大、最为完整、堆积也最为丰富的马桥—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对于研究太湖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变迁、中国水利起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爬小山进寺拜佛,老胡留在车内呼呼大睡。
慈云寺始建于明崇祯(1628-1644)年间,原名“报本禅寺”,其址原为明尚书潘季驯于万历十二年(1584)于毘山所建之园,清末民初改名为“慈云寺”。相传观音菩萨来湖州,就住在毘山。慈云寺以观音道场而名扬湖州各地,香火鼎盛,经久不衰。



(9)
湖州城内亦有多处国保,前两年曾去过,今次就不再赶这个人挤人的时候了。
南行至钱山漾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这里有三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第一、二层属于商周时期马桥文化,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批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并出土了麻布片、麻绳等纺织品,还出土了陶器、骨器、玉器等大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其考古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中国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钱山漾文化”也在考古遗址的发掘中被正式认定。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揭示钱山漾一直是古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村落遗址,已有4400年至4200年的历史,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古文化遗址,印证了“世界丝绸之源”源自东方,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2015年6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稻谷、芝麻、蚕豆等,说明湖州是世界上早期的“稻乡”之一,以种稻为主,兼营园圃作业,农业生产水平已经相当发达,为此这里建成了钱山漾景区,为农业观光休闲型景区,也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部分。

(10)
再奔湖州市正南向的道场山,这里有道场山祈年题记,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主体石刻为元朝湖州行政长官达鲁花赤来道场山为民祈求丰年的题记,刻录于一块巨大的岩石立面上,出入颜柳之风,是江南地区罕见的具有确切纪年的元代文物,其内容充分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区传统农耕习俗得到尊重与传承,也反映出元代江南地区农业文明的重要地位。
不过题记在寺庙外面,还要请僧人单独去开门,所以开始在庙中寻了半天也未曾见到,遗憾错过。
道场山旧名云峰,系天目山余脉的组成部分,素为湖州名胜之地,宋苏东坡曾作《游道场山何山》诗:“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万寿禅寺位于道场山顶峰处的山岙里,初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宋代曾被列为江南十大名刹之一南宋禅宗五山十刹中的第二刹。五代吴越时钱王谬题额为“正真禅院”,宋元丰三年(1080)知州事陈侗奏改题“护圣万寿禅寺”,宋嘉泰间(1201—1204)改“妙觉寺”,元末毁于兵火,僧正印劝募重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建成,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或二十七年毁于火,光绪三年僧法磬春诏携《龙藏宝经》于废墟上重建,历时30年,于光绪末年重光。WG中寺院再遭损毁,今又再度重生。
今护圣万寿禅寺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1)
时间已近三时,转向往杭州方向,晚上还要拜访一位朋友呢。
向杭州行驶过程中,准备就近捡拾德清的一座古桥,也算是休息一下吧。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西部,境内河道密布、古桥众多,尤其是保留了四拱七梁共十一座宋、元时期的石桥,桥多不大,拱桥均单孔,梁桥分一、三、五孔,造型简洁、风格古朴,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例证。而德清古桥群中的永安桥、万寿桥、青云桥、兼济桥、普济桥和社桥6座宋桥被打包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知为何原本古桥群中的其余几处元桥为何不随同一起升为国保呢?
选了一处上下高速最方便的寿昌桥,结果跑去一看怎么这么熟悉呢,原来是前一两年就已经来过了,今次从另外一个方向、另外一条道路再来一遍。
找路时在附近发现一块文保碑,凑近一看这里是刘家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类型的遗址,为德清县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在写游记的时候看地图上这里还有一处“武康石采石宕遗址群”亦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康石因其独特的自然纹理和色彩,被誉为大自然赐予的艺术品,使其在建筑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宋代,武康石因其独特的质感和美观度,被朝廷广泛收集用于修建皇家园林,而至清代则被禁止开采。

(12)
晚上约好了老姚在萧山碰面,算好时间还有富裕,就在杭州城西南角下了高速,不远处到了忠义桥。
忠义桥,东西横跨西溪河,单孔圆弧形石拱桥,桥拱板上有南宋嘉定戊寅年(1218年)的题记,是杭州城区唯一一座有南宋题记的石拱桥,堪称杭州第一古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忠义桥所在的区域实则曾是一处古镇,留下古镇,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现今这个古镇仅在沿一条南北向的留下河两岸还保留着老街的风貌,且这种风貌和韵味也是通过了保护、修缮及传承才得以在现今展示给世人所见。姑且这里就以留下老街来称谓吧,看现今的规划及政府态度,”留下”可成。
留下老街现今已被确认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坐落于西湖、西溪湿地之间。老街沿着留下河而建,北至西溪路,南至留下河南岸,长不足300米,虽不大,但尚能反映“一水穿镇、两岸临屋、三桥横卧”的历史风貌。
宋南渡时,初至西溪,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来。此后经过数百年的衍生发展,留下成为杭州本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目前最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的街区之一,延续了西溪历史文脉。
目前看留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基本完成,只是尚未开街,后续的文化及商业业态的开展也未开展,相信以浙江人的精明强干和杭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留下古镇在新时代的新活力必将被激发出来,文化新地标必将重新树立起来。







当晚,至萧山,找老姚相聚。好客的老姚自己不喝酒,还专门叫来一个亲戚陪我们几人。
夜,住老姚家大豪宅中。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