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2024-28】·重庆踏桥记之四(202401)

标签:
怀念历史文化重庆大桥 |
分类: 重庆影像 |
【重庆影像2024-28】·重庆踏桥记之四(202401)
(1)
这段时间集中踏桥,已经走了好几天,走过了重庆城区大大小小十几座桥梁,看了一下长江上的桥梁还有几座,而嘉陵江上的桥剩下的仍很多。
再一日,准备一股脑将长江上的几座大桥跑掉,鱼洞长江大桥、白居寺长江大桥、马桑溪长江大桥和李家沱长江大桥,还准备将一年前走过的白沙沱长江铁路桥的观感也在这里罗列一下,这样江津以下的重庆城区长江以上的桥梁基本就全了。
白沙沱大桥于我而言是一个即遥远又近前、即深刻又浅显的记忆,说其遥远是因为四十多年前外出求学,每学期返家探亲的时候都要坐火车经过这座大桥。上学时一过此桥就感觉是离开了重庆、离开了家乡,而返家时则感觉是马上就要到家了,激动彭拜的心情顿时涌现,以至于当时根本就坐不住了,东西收拾好挤往窗前贪婪地看着外面的景致,计算着还有多久就可以下车回家。说其浅显是几乎从没有对此桥有进一步的了解,江河大桥太多了,看过经过的也非常多,一座仅可以通火车的铁路桥且又远离城区,很难得到一般人的关注和惦念,而我对其的认知也同样不足。
不过,几年前听说这座桥被新桥所替代,原本相关部门打算拆除,但经过了重庆有关民间文保人士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呼吁,得以入列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而成功地被作为文化遗产而保留于世。
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又名小南海大桥,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白沙沱和江津区珞璜镇之间,为一座双线铁路桥(初为单线,1978年时才增设为双线),1960年12月正式通车,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为重庆第一座跨江大桥。大桥联通了川黔线,使得川渝两地通过成渝铁路和川渝铁路真正与全国各地实现了铁路运输的联通,极大地促进了四川乃至西南各地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当年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在成渝线建成后关于交通运输的一个宏伟心愿。
今在白沙沱长江大桥旁新建了一座双层铁路桥,旧桥已经停用多年。原本计划要建设一座小南海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会上升约20米,将致白沙沱长江大桥桥洞高度受限,达不到通航标准,所以为了长江水道的通航和增扩铁路运输能力(还有就是适应高铁的需要),需要建设新桥,并准备将老桥拆除。但现在的情况是,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似被否决,桥梁净高影响通航问题似乎不存在了,但最终还是在我走完大桥后几天,白沙沱大桥被拆除了部分桥面,这可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许许多多当地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记忆呀!
一路公交加上徒步后,终于来至江岸边上的铁路处,四野荒寂,直接进到车站、进到重庆铁路局九龙坡建筑段小南海工区中,但这里已经无人,房空院颓,一派荒凉之像。抬眼望,大桥还在西边,图上查了查至少还有500米,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沿铁路到边走过去看看。
此段铁道为老成渝线,现在仍在使用,不过通过的火车并不是很多,曾经的铁路附属的房屋建筑基本上全部呈空闲废弃状,偶尔通过的客车也有,一趟内江-重庆南-贵阳-昭通的客车就定点定时轰隆隆地通过。后查资料知,绿皮火车现在改在了重庆南站(以前的九龙坡站)发车。
白沙沱长江大桥下,有台阶可上,大桥废弃后桥头的护卫也撤走了,两岸老百姓也就可以随便穿行了。
桥下道旁竖一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旁边围墙上还挂一块大渡口区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另有一块施工告示牌,上书“尊敬的市民朋友:川黔铁路白沙沱长江大桥于2022年10月25日进行封闭施工,禁止人员通行。因工程施工带来不便表示万分歉意,敬请各位市民谅解和大力支持,同时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只是桥面上虽然堆放了一点建筑材料,但并未见有任何施工迹象。
桥上警卫室墙上贴一公告:白沙沱长江大桥已于2019年4月24日零时停止通车并停止维修养护,桥面原有设施的现状已不能满足人员安全通行要求,存在行人绊倒、碰伤、踏空、坠落、触电等重大安全风险。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除铁路工作人员以外,严禁一切人员通行,严禁在桥上拍照、逗留、聚集、攀爬,严禁拆盗铁路设施设备。凡不遵守以上公告警示,私自上桥者,一切责任后果自负。重庆工务段
虽有公告相阻,但两岸往来者不少,大桥东侧边上有一条检修通道,厚条木板垫底,不过通过木板之间的缝隙还是可以望见数十米下滔滔的江水,行走其间仍有点心惊胆战。
南桥头处铁轨已被截断,路面也被墙封,行人须抓紧钢管架悬空移动而出,真不知那些从这里经过的老头老太太害不害怕。
大桥虽旧,但自有一种钢铁般的威严与厚重之感,阳光下的巨型钢铁构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尤其是跨河走在高高的桥面上,脚下数十米处流淌着滔滔的长江之水,人的那种渺小之感和桥梁建筑的巨大质感形成很大的反差,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紧张与兴奋之感。
上游2.5公里处,另一公路桥已经建成。
卫星影像上所见,桥面已被拆掉两跨。










(2)
鱼洞长江大桥于2011年8月13日建成通车,为双幅式公轨两用桥。
鱼洞大桥这种方式可能是重庆大桥中仅有的孤例,公路桥分上下半幅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两座并行在一起的桥梁,修造时也是半边半边的进行,修好一半就可以通车,然后去建设另外一半。而中间所建的轻轨通道同样可以理解为架设在桥面中的另一座大桥,毕竟公路桥和轨道桥的要求不一样,上下叠置在一起时对材料和桥墩的要求不一样,所选自然是能同时达到两种要求和特征的方法、结构及材料等,而分开建桥则除了桥墩的要求需满足公路及轨道的要求外,其它方面可各自考虑。
大桥南桥头区域,有一个大型企业,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由原兵器工业部下属九个独立法人的三线军工企业(原重庆双溪机械厂、四川庆岩机械厂、四川红泉仪表厂、重庆渝州齿轮厂、重庆庆江机器厂、重庆平山机械厂、四川红山铸造厂、重庆铸钢厂、重庆青江机械厂)搬迁合并而成,是全国搬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三线合并搬迁企业,是军民融合的新型企业集团,聚焦资源发展特种专用车辆及乘用车零部件等优势主导产业。
大桥非常亲民,设置有人行通道,道面较宽,不足之处就是桥边护栏太简单,镀锌不锈钢材料,如家中阳台护栏或轨道站台栏杆一般,让胆小的我根本就不敢靠近。
大桥北侧小山上建有揽江公园,建有7层阁楼式亭台,不过似乎是为了减少维护费用,早已是闭门封阁,不让游客登高远眺。
揽江公园与不远处山顶高处的白居寺公园间建有联通步道,提升市民出行观赏体验感和进一步完善市民游玩休憩功能,并将美化和提升滨江地带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3)
白居寺长江大桥,一座新桥,双塔斜拉桥,共轨两用,2022年1月24日通车运营。
白居寺长江大桥桥塔高236米,是重庆主城内最高桥塔。根据重庆山水之城的特点,大桥以“水”为概念,采用了水滴造型的桥塔,不仅能满足支撑功能,同时表达“一滴水融入长江”的概念,传承重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文化,展现重庆人“水滴石穿”的奋斗精神,极具当代设计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理念,为重庆桥都增添了新名片。
去年在走江边的时候来过一次白居寺大桥,当时还是从很远的陈家阁立交绕过来到桥头处,也同样是新桥,匝道还有一些没有开通,离桥头很远之处有牌子标明行人和非机动车不得上桥,但觉得桥面步道修筑的很好很宽,不应该仅仅是为维修之用,所以未加理会而继续前行,等至跟前才发现桥头处步道被封。
今仍是如此,虽桥下的茄子溪轻轨站已经开通,但桥面的人行步道仍处于封闭状态。
大桥虽已开通两年,但周边附属设施却迟迟未能完善,除匝道和沟通桥面及桥下北滨路的联系不畅外,桥面上下的步道也极度不便,还要从轻轨地铁站刷卡进出一下,当然从旁边爬一段陡斜的荒坡也可,就是要胆大,且不能回头看。
最近,白居寺长江大桥的“星际之门”成为网红之景,不过此景当在南岸一侧观赏,而包括像我一样的很多市民来这里还在东转西问想跨过铁道进到江边,就为了看看这里红遍全国的景致,连茄子溪轻轨站都贴出告示,提示前往白居寺大桥星际之门的乘客,由此换乘18号线至巴滨路湿地公园站下车。
白居寺大桥得名的白居寺,虽然也有一些故事,但其实距离大桥的位置较远,实际上大桥周边更有名的地标、地名应为茄子溪,因境内原有一条小溪流过,小溪旁遍种茄子而得名,今为茄子溪街道,大桥若取名茄子溪长江大桥当更为正宗,且对于保留茄子溪这样的历史地名更加有益。
茄子溪地处长江边,曾有深水作业码头,成渝铁路、210国道从这里经过,交通的便捷使得这里曾经是工业企业集聚之所,成渝线上的老站茄子溪火车站就在大桥下方,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有客货列车正常停靠,但车站正常接送列车还在进行。这里曾经还有一个石棉厂,始建于1940年,解放后又由苏联专家进一步援建,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石棉制品生产厂,也曾经是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优势企业。破产后的厂区现在由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管理,诺大的厂区分割分隔出租给各种小型企业用作厂房车间及库房,另外就是试图建成文化产业园,依托老厂场地发展“都市工业园”,但似乎一直没有能做起来,现在看上去更是奄奄一息了,而马路对面的厂部、家属区等基本拆迁完毕。





(4)
马桑溪长江大桥是内环高速上的一座跨河桥,2001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行前曾仔细研究了半天,觉得很难找到上桥之所,但考虑到内环高速上的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和大佛寺长江大桥都能通行,所以也对马桑溪长江大桥的人行过桥充满了希望。
马桑溪长江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漂浮体系斜拉桥,结构合理,造型优美。
轨道建桥站出来后,一直走到大渡口立交桥处,循一处公路间条带状绿地一直向大桥方向前行,还未接近桥头时,发现高速路旁侧并无人行步道,高速栏杆外虽有沟渠可以行人,但显见要这样接近桥头仍是不合规矩的。
踏桥一事只得放弃,在离开之时,行至中国铁建西派宸樾小区时,见有一条便道,询问之中知道从这里可以下到马桑溪大桥下面的马桑溪古镇,其也称大渡口古镇,最终改名为义渡古镇,而此便道也颇有古道之风、旧途之貌,不知是不是真正的一条旧道。
马桑溪古镇是2016年初基于马桑溪古镇原址修复重建,于2017年1月24日正式开街,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紧靠长江、紧贴老成渝铁路,当年号称“原面积、原高度、原基础、原范围”的修复工程,开街后曾轰动一时,大有要争当重庆市区古镇老街“翘楚”的架势,不过现在看去冷冷清清,几无商家营业,还不及不远处荒芜的河滩上人多。也不知是什么情况,竟然致使这处“小古镇”就要再度“逝去”。
而借义渡口之名,在桥头两侧建义渡公园,已成规模,反倒是周边居民最惬意的休闲之处。
公园中还有一处郭选昌雕塑艺术馆,周遭摆放一些作品,正好为小公园添彩增光。
山嘴处摆放几尊古炮,不知古时这里是否真是炮台位置。
据称,大渡口之名就源自这处义渡,这处长江渡口以及以它为代表的长江渡口记录着这里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而整个大渡口也是在近现代因工业建设和发展而兴而盛,创造了抗战时期和建国以后中国重工业建设的一段辉煌。
虽大桥上通过的是内环高速,但有公交车通行,返身至柏树堡,乘342路公交车,走大桥而至巴南区,也算是另一种踏桥方式吧。










(5)
再至李家沱长江大桥处,今年已经走过此桥多次,但因桥上东侧南端有部分维修,有栅栏将桥头部分人行步道遮蔽,所以几次走桥都是走的西侧,而这侧有轨道线路和基本已经修好但尚未最终通车的复线桥,视线被遮蔽严重,所以此次最想的是走东侧一边。
坐车至北桥头,往李家沱方向走桥而过。
李家沱大桥,是中国重庆市境内连接九龙坡区和巴南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 。
李家沱大桥为双塔斜拉桥,1991年11月开建,1997年1月12日举行通车典礼,是重庆主城区建成的长江上第二座公路桥梁,曾号称长江二桥,今仍傲气地冠名为“李家沱大桥”,而今再建的复线桥则只能称“李家沱长江复线桥”,桥名中若无河流名称,立马有种“高大上”的感觉。而复线桥则是公轨两用桥,并排一起而非上下叠置。
李家沱大桥南北都曾是重庆的工业地区,北侧曾有码头、重庆发电厂、大片的货物仓储地等,而南侧则是水轮机厂、毛纺厂等,今已成新的建设热土,江北的重庆美术公园、江南的融汇半岛高尚生活区都将以更加惊艳的表现让世人惊叹。
桥头处因施工而封闭了一截人行步道,虽可走大桥桥面,与行车争道,但不少自己被吓到,就是吓坏开车的司机。好在春节当日,路上行车较少,可赶紧跨过桥面奔向另外一侧的人行便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