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书本去旅行】丝绸路上的甘肃古城堡-04
标签:
甘肃古城堡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文物记录 |
【跟着书本去旅行】丝绸路上的甘肃古城堡-04
(1)
【瓜州】
瓜州县,隶属甘肃省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属酒泉郡,辖地即包括今瓜州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瓜州;明设罕东卫;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置安西府,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改府为安西直隶州;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更名为瓜州县,是中国最年轻的县之一。
历史长河中,县域多变、县治多徙,所以现在瓜州城中几无旧迹,惟北侧的疏勒河静静无声地流淌。
瓜州城市南侧,一条汉长城东西向横过。
(2)
【20 白虎关】
兰新公路和兰新铁路上有一个著名的地点为柳园,其地古称红柳园,这是随着交通线路的繁盛而兴起的小城镇,位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实际上也是一条西南——东北向山脉(花牛山)的一条山谷通道的北端出口。
山谷通道的南端出口称黑山口,黑山口外约20公里的一处名白墩子的地方,曾设有白虎关,一处名声赫赫的古代驿站、关卡处,这里是汉、魏、晋、隋、唐以来河西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此处设置驿站,除了往后路程艰险之外,还有就是这里有水源,泉水不绝,为往来客旅提供生活所需。目前这里现存遗迹主要还有烽燧、驿站、白虎庙遗址,还有传说中的薛仁贵墓等遗迹,《薛仁贵征西》记载这里是唐初名将薛仁贵大战蕃将杨凡的地方。当年玄奘西行求法,踏出白虎关,就真正开始了最艰难的历程。
白虎关古城堡,边长60米左右,但皆未算作长城资源。
(3)
【21 锁阳城】
白虎关再向前百公里即出甘肃一地而进入新疆区域,所以我们的寻堡之旅还得折回来,向南而行。
瓜州县城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45公里,锁阳城。
锁阳城位于祁连山山前冲积带处,周边为戈壁荒漠,大片茂密的红柳遮掩着这座汉代的古城。
这里是汉代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时期中原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后即遭废弃。
当年这里是绿洲中心,四周仟佰纵横、绿荫环绕,且在丝绸之路上雄踞酒泉(肃州)与敦煌(沙州)之间,西通伊吾、北庭,南通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说当年薛仁贵征西,结果被哈密国大军包围在此城中,弹尽粮绝之际仍不能解困,危难之际发现城内外野生锁阳根块肥硕,既可充饥,又能解渴,遂借助锁阳之功固守待援,终于坚守到了援军的到来,为纪念锁阳城解救三军将士性命一事而将苦峪城改名为锁阳城,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历史故事。
也正是因为锁阳城周边环境在千年之中发生较大变化,绿洲消失、河流道路改线,人口稀少,使得古城原貌仅受自然的摧残而少有人为破坏。今古城形貌多存,东西双城并置,长宽皆五百余米,西南角呈内凹之小堡或院落。设北门和西门,皆有方形瓮城。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已成锁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外围亦多见有墙垣残迹。另在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被称为塔儿寺,现存大小塔十一座,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顶为覆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其余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
现锁阳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的瓜州城,也就是今日之锁阳城。






(4)
【22 破城子遗址】
而同样是在锁阳城镇境内,另有一个小古城,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人们仅以破城子称呼。
据考证,该城为汉代广至县治所,唐代为常乐县治所,前后相沿历时近千年。破城子是河西走廊南部通往青海的一个要塞,虽为县治之地,但军事作用更加显著,其与瓜州境内的锁阳城及肃北境内的石包城遥相呼应,呈三足鼎立之势。
破城子为南北向矩形城池,夯土版筑,底宽4.5—6米,顶宽3.2米,高4.8米—7.5米,东西宽145米,南北长250米,设北门,门外有城。东北角墩最为完整,上树测量三角标。
破城子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23 石包城遗址】
石包城为一座汉唐古城,是甘肃境内唯一的一处石头城,位于祁连山南部冲积平原处,曾有一条古道,著名的榆林河谷通道,今省道302也从这里经过。
石包城,又名雍归城,修造于一片卵石山坡上,东临榆林河支流,南濒草滩,西为沼泽地,北靠山丘,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攻守兼备。城堡全由片麻岩和花岗石垒砌而成,城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145米,南北宽77米,城门南开,墙高6-9米,宽2-5米,石墙外多有前探敌台伸出。城周围距城墙约20米处修有护城壕沟,深约15米。城内房屋石砌,多已塌毁而成废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子亭、雍归南山之衡要,为瓜沙之屏藩。”,可见其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石包城古称寒江关,民间据说是唐代樊梨花的城堡。当年,唐朝大将薛丁山路经寒江关时,被樊梨花率大军3次围困,逼迫成亲,薛丁山表面应许,继而又3次休婚。后来薛丁山在白虎关被哈密国将军杨凡阻截,无法前进。只得三步一下跪,五步-一叩首,三请樊梨花相助解围,于是二人结为夫妻。最后,樊梨花率军出寒江关,与薛丁山的唐军汇合,夫妻一同进军西域。
(6)
【24 六工城遗址】
据说瓜州一地有五十余座大小城堡,六工城为其中之一,其名字甚为古怪。
“工”为古代屯田的生产单位,就如同现在的村、队一样,是一级组织。
六工城由大小两座城堡组成,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角,也有资料称其为障(城障或障城),较为完整,方形,边长80米左右,开南门,设瓮城,四角皆有角墩。大城形不规整,东西长360米,南北宽300米,开南门、北门和西门,皆设瓮城,四角皆有角墩,东北角接障城,东南角数次折角弯曲。
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县治之所,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为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古堡内有耕种和居住痕迹,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垦荒所为,今已经退耕搬迁。
古堡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分别有临漳村、岷县村和新堡村(广至乡),显见为新迁建之村,新村取名甘肃之境内的县名,不知是对口支援所建还是一种地名记忆之法。
古城北侧12公里,汉长城横过,但六工城遗址未被收录进长城资源名录中。






(7)
【25 敦煌故城】
书中是这样简单描述敦煌故城的:敦煌故城的黄土残墙映衬着高高立的沙山,多少显得有点凄凉,而在汉代,这里,却让那些风尘仆仆的戍守者和迁徙者拥有了故乡的情愫。教煌故城坐落在今敦煌市城西半里许的党河西岸,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只有一些无法辨认其真切形制的黄土层,努力保持着历史的纯朴风貌。古老的遗迹,被生机勃物的原野包围。目睹这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新鲜的村舍炊烟,恍若隔世,也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最能勾起人们思念的情怀。而“古城晚眺”被作为敦煌十景之首,将长久地为今人所记忆。
敦煌故城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据考证,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等水利枢纽。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同时也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并因此形成了敦煌开放开明、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创造了举世仰慕的敦煌文化。
敦煌故城形为矩形,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30米,东墙临党河,流水冲刷多已难觅残迹,而西墙、北墙和南墙也仅余部分残迹可循,城南部有白马塔遗迹。敦煌故城又称沙州故城,清雍正年间因故城残破,遂在党河东岸另筑新城,旧城随之废弃。
敦煌市西南17公里处,建有敦煌古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今已成敦煌著名旅游景点。



(8)
【26 寿昌城】
寿昌城遗址位于敦煌市区西南方向50余公里处,阳关镇所处绿洲的边沿处,今古城半位于绿洲之内,半已被沙漠吞噬。
寿昌城平面呈曲尺状,东西长290-320米,南北长300米,夯筑,城墙大部分被黄沙壅埋。古城汉代为龙勒县治,公元499年改龙勒为寿昌县,公元525年置寿昌郡,北宋景祐三年之后逐渐衰微。现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9)
【27 阳关】
两汉时期,阳关和玉门关一南一北镇守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当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皆需取道两关,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到了唐宋时期,阳关和玉门关又成为了边塞的象征,文人骚客们以此为题吟咏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这也让阳关和玉门关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为了华夏大地上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唱咏阳关的诗歌中尤以唐朝时的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最为出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位于阳关绿洲的北端,距离寿昌城约5公里,据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也就是说,阳关和玉门关在汉代均属于敦煌郡龙勒县管辖。如果说进了阳关就是进入到国境的话,寿昌城就是进入国境之后的第一座城市。
玉门关遗址算作长城资源而阳关遗址则未算在长城资源中,不知为何?而在阳关周边的烽燧和长城残段等则无一例外的都是长城资源。
再则,玉门关遗址已成为国保,而相似的阳关遗址则还在省保位置上。






(10)
【28 玉门关】
玉门关自秦就是一处关口,至汉时成为汉帝国最重要的边防要塞之一,玉石东来,丝绸西去,仅仅是她温柔和平的一面;“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与“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才是其真实的写照。
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的草原和骏马、习俗与物产等纳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之后民族矛盾激化,汉王朝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廓清了西部边境的军事威助,“列四郡,踞两关”,一条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大道——丝绸之路宣告畅通。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深深影响着此后的中国和世界历史,这一伟大历史成就,是在河西修建了完备的军事防街工程——长城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的。而玉门关则是长城西端最重要的一处节点,其后则是以敦煌为主的坚固后盾,向前则是长城的另外一种形式(从玉门关到罗布泊的烽燧防御警戒线),借此方式,丝路得以延伸,西汉王朝的影响和统治也逐渐前延。
玉门关设立以来,几经历史变迁,曾多次迁移,东汉时曾迁到今玉门市玉门镇附近,六朝时迁到今安西双塔堡附近,隋唐时则在安西锁阳城一带,宋以后则有可能在嘉峪关西北的水关峡。而汉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虽仍有不同意见,但主流观点仍认为其就在此地,而玉门关的重新发现则是斯坦因所带来的。
玉门关自秦至唐地点累迁,现小方盘城为学界较公认的西汉玉门关所在地。这处雄踞大漠的关城近似正方形,边长23米,高约10米,周围出土的大量简牍佐证了其性质。汉长城在其北两千米处,半埋沙中,绵延之势仍显壮观。墙体以芦苇和沙土交替夯筑,每层厚约20至30厘米。隔数百米有一烽燧,高度和厚度远高于墙体。小方盘城东北10千米有大方盘城。
此地自然景观雄浑,大漠孤烟般的景致和感觉摄人魂魄。
这里既是长城资源,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29 河仓城】
汉玉门关遗址東北方向10公里处,大方盘遗址,一处隐藏在荒漠中的大军粮库,大方盘城,也称河仓城。
汉玉门关遗址也被称为小方盘城,而河仓城既被称为大方盘城,那就说明两者结构类似,而这里的体量则是要大一些呗。收藏在伦敦的唐《敦煌录》中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并不是河仓城,而是汉代“昌安仓”遗址,且此种观点正在被社会所认同。
能确定的就是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且是目前甘肃境内唯一所发现的汉代粮仓。城为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隔成了3处仓廒,各部分均开南门,南、北墙壁上留有通风小洞。外围东、西、北3面加筑两道围墙,北部1000余米处为疏勒河。
大方盘城和小方盘城以及周边的长城、烽燧一道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