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书本去旅行】丝绸路上的甘肃古城堡-02
标签:
甘肃古城堡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文物记录 |
【跟着书本去旅行】丝绸路上的甘肃古城堡-02
(1)
【武威城】
继续沿庄浪河谷向北穿行,其上游在天祝县境内也称金强河。
借助庄浪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在祁连山脉的东端硬生生地劈开了一处峡谷,使得南北得以通行,今国道312、连霍高速、兰新铁路等统统从这条峡谷挤过。
红城感恩寺、天梯山石窟、武威白塔寺遗址、磨嘴子和五坝山墓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沿此通道左右分布。
直抵武威市,古凉州之地。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雍州、休屠,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葡萄酒城。
武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因武威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冯胜占领武威,在此地设置凉州卫,在隋末李轨修筑的周围十五里的城池基础改建新凉州城,其后又多有增修和包砖。经过明代近200年的增修加固,武威城变得战守有备、固若金汤,成了河西走廊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200米,4大城门和24座城楼。但如此雄壮的古城却在1927年武威大地震中几乎全部塌毁,残余部分也在其后的社会动荡及城市建设中荡然无存,今似仅有小部分墙垣残段,南城门楼为本世纪初在原残余高长不足10米之残垣上重建而成。
(莫理循拍摄武威城门)
(莫理循拍摄武威街景)
(武威北城门)
(武威东城门)
(今日重建之武威南城门)
全中国人都熟知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就出土于武威城里的武威雷台汉墓,其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定格了天马凌空、腾越飞鸟的神骏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面貌,也成为了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并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嘉峪关城中中国旅游标志)
武威市域范围内共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武威城中就有武威文庙、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雷台汉墓和海藏寺等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06武威姑臧城】
武威城外海藏寺旁有一座浓缩了两千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古城,它见证了匈奴的兴起消亡,目睹了盛唐的繁荣,也体会了丝绸之路的衰落。这就是姑臧城,现在仅存一处200多平米的高处地面2米多的土台子,2000多年的时光几乎磨平了这座匈奴人曾经的雄城。姑臧城是甘肃境内的三座匈奴古城之一,也是武威最早的城池。匈奴人在在赶走乌孙、月氏人后,石羊河畔的城池换了主人并得到了整修,最后休屠王成了这座城的主人,但最后也被霍去病的铁骑所打破。而数百年后,天宝十三年,岑参来到了这里,并留下了《琼中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的著名诗篇: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西晋后,天下大乱,凉州刺史张轨利用中原的纷乱,在武威建立了前凉政权,其都城就设在姑臧城。当时中原战乱不断,许多汉族的名门大族、老百姓纷纷携家带口逃往河西走廊,络绎不绝的逃难者的到来使姑臧城里人满为患,前凉几代国王除了另修城镇安置投奔姑臧的民众外,还对姑臧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以旧城为中心,在其周边曾筑四城,而后人又另筑两城,致使凉州一地成七城簇拥之所,其鼎盛之势一直延续到盛唐之时,人口多达20余万,城门多达二十二座,是当时中国都城中城门修得最多的城市。另外还有众多的楼台观阁、佛寺塔庙以及稠密的学馆、书屋、商铺和军营,一座在河西走廊赫赫有名的地标性建筑高达十五米的灵钧台就矗立在城的北边。人们在这座城里安居乐业,幸福而满足。前凉姑臧城内繁华的街市,规模宏大的建筑,金碧辉煌的宫殿,使得前凉以后的后凉也把这里选作都城。姑臧成了河西走廊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武威至今也保留着“五凉古都”的美誉,不过古代的城市今难觅痕迹。

(武威海藏寺)
(姑臧城的残迹)

(姑臧城平面分布图)
(3)
【07武威瑞安堡】
瑞安堡,修建于1938年,占地5085平方米,是民国时期民勤县保安团长王庆云(字瑞庭)的庄院,取其“瑞”“安”二字为堡名,习称“王庆云堡子”。瑞安堡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区保存完整的文化大院。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安堡规模浩大,设计精巧,造工奇丽,是豪华民宅与军事防御高度结合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集防卫、民宅、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典型的北方地主庄院,也是河西地区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整的一组民间建筑群体,对研究河西民居有重要价值。









(4)
【08民勤连城】
民勤县,武威市下辖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长条状,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空中下俯,好似一条漂浮的绿洲随波逐浪般漂浮在一片沙海之上。
2800多年前,民勤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沙井文化”。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民勤县城东北方向约35公里处,沙海之中有民勤连城遗址。即为连城,当应该呈双城并置,今主要存东边一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350米,西侧并置一城,仅南墙存部分残迹,其余墙垣多已不存,西南角墩似有残痕。据介绍,古城是汉代武威县(宣威县)的故址,修建在石羊河畔,但当年所设的武威郡郡治则位于今武威城内的姑臧县,毕竟姑臧所处位置于丝绸古道的交通干线上(景泰、大靖、姑臧一线)。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石羊河渐渐改道偏南一侧,古城也慢慢消失在了茫茫黄沙之中。古城遗址中,地表暴露大量灰陶片、碎砖块等,也有许多铜甲、铁甲残片、铁箭头等,还出土有唐“开元通宝”、三彩瓷残片等,古城周边也能寻觅到一点水渠、田垄的遗迹。人们推测,古城的衰败除了水系南移之外,极大的可能还与那场将大唐王朝推下巅峰的“安史之乱”有关、与凉州当时的一起栗特商人的叛乱有关,因为这里也正好是凉州通往核桃地区、蒙古草原的交通要道。
茫茫大漠中,一座汉唐遗韵。

(民勤连城遗址)



(5)
【永登骊靬古城】
退回到武威城,然后继续沿河西走廊主线向西北方向前行。
骊靬,又名犁靬,西汉中国古城,最早文献纪录为西元前60年,其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乡,曾是古丝绸之路上城市和军事要塞,骊靬因“罗马军团流落中国”的假说而驰名。
上世纪百世年代末,法新社报道了澳大利亚教师戴维·哈里斯在甘肃境内发现古罗马军队残部流落地的新闻,后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人民日报》也于同年12月15日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作了报道,称:中、澳、苏三国史学家联合研究发现,西汉元帝时代设置的骊靬城是用作安置罗马战俘的。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公元前53年一支6000多人的古罗马军队在卡尔莱战役中被安息(帕提亚,今伊朗高原)军队打败突围溃逃,不知下落的历史之谜,而且对中外关系史有重大意义。但最新的研究和遗传鉴定后证明,“罗马军团流落中国”的假说缺乏证据。
不过,本世纪以来为了配合旅游招商,骊靬古城项目也已启动,将复原一座骊靬古城,并建设古罗马风格民居、罗马神庙、古罗马一条街、古罗马广场(贝尔尼尼广场)等,号称将打造全国唯一的以中西传统文化融合为背景、以古罗马文化中国化为主题的经典旅游品牌景区。

(永登骊靬古城)
(永登骊靬古城)
(6)
【09峡口堡】
峡口古堡位于山丹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也是长城的附属建筑,是驻兵、囤粮的军事基地,也是沿长城古道通商、通邮的必经之路。
峡口一带是真正的要塞,呈南北方向,开有南北二门,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70米,墙垣虽不连贯,但大致形态多存。
峡口古堡所在地亦为峡口村或硖口村,一条小河溪从这里流过,切割地形呈自然的小峡谷一条,在此设卡置堡自然是最正常和相宜的。而在甘肃的长城资源中,山丹县则独占鳌头,数量、类型、规格和雄姿都是最出名的,而在这里,就有一条连续的明长城通过,而除了有峡口堡外,附近还有峡口南城址、一号和二号堡等,而在其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连霍高速穿越长城处,还有一个民间组织所建的长城陈列馆。

(峡口堡位置图)
(峡口堡)
(峡口堡)
(峡口堡)
(7)
【张掖市】
张掖市,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其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明清一代,张掖都曾一度成为甘肃的最高军事及行政中枢,今张掖城也基本为明清的底子,不过城墙基本无存。

张掖镇远楼(钟鼓楼)
张掖镇远楼(钟鼓楼)
张掖土塔
张掖木塔
张掖山西会馆
张掖大佛
(8)
【黑水国古城遗址】
黑水国古城遗址,位于张掖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主要有南北两城遗址、驿站遗址和汉代墓葬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为“黑水国”。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发洪时挟带黑沙滚滚而来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
千百年来,黑水国几经变化,早已湮灭,只留下残垣新壁,神秘的传说给洲人无尽遐思。
黑水国遗址主要分南、北两城,北城始筑于匈奴占河西之时,汉代沿用。南城始筑于唐代,宋、元、明沿用。南北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30米,黄土夯筑,留存相对完好。

(黑水国遗址)
(黑水国遗址文保碑)
(黑水国遗址)
(黑水国遗址)
(8)
【10骆驼城】
高台县的骆驼城不知是否来源于的古丝绸之路上常年不绝的骆驼商队,其虽不在黑河河谷处,但也在黑河流域可浇灌的绿洲边沿,且这里也有一条较小的河谷滋润和灌溉着大地。
据文献记载,骆驼城兴建于汉代,对于河西走廊来说,那是一个大时代,中原文明的曙光,闪动于每一棵青草之上,动人的大豆、玉米第一次展露了这块土地的肥沃。同时,代表汉民族文化特征的城市,也如雨后青草,窜出广阔的平原和谷地,遮挡了人们的视野。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从城池的四周扩数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骆驼城对于高台、对于西域,是提升和跨越。
骆驼城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4米,黄土夯筑,南北两重套城,南城西南角似再有一个小城,瓮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在城西南2公里处,还有俗称“羊蹄鼓城”的小方城,长55米,宽40米,向东开一小城门,系主城外围防御堡垒,二者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之势。
骆驼城遗址为北凉古都、唐代重镇,也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遗址周边还分布有墓群和窑址,出土有大量的汉晋玉铢和唐开元古币及汉、魏晋铜印、箭镞等,也有前凉时期的木牍、木俑及西晋时期的彩帛旌铭、木版画等,还曾出土了的数百块彩绘壁画砖,全景式地反映了汉唐时期绿洲屯田、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远古神话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开发史。

(骆驼城遗址位置)
(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遗址)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