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逛嘉陵江07】合川泥溪场-武胜县城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文物嘉陵江 |
分类: 游逛嘉陵江 |
【游逛嘉陵江07】 合川泥溪场 - 武胜县城
(1)
嘉陵江在合川北部地界,连续甩湾,好似调皮的孩子在扭秧歌一般。
泥溪场后再下一处老街老场为利泽场,位于嘉陵江的右岸。利泽老街,清朝乾隆年间的瓦窑,水路码头,以前出川的水路补给点。“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时代,终日里码头上热火朝天,河道上千帆云集,久而久之便形成一方热闹的集市。而居住在利泽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也经常到这里乘船上到金子、武胜、南充,下到云门、合川、重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陆路运输兴起后,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尤其是利泽镇撤销并入大石后,这座原本热闹非凡的码头场镇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众多商铺已经关门谢客,更多人已搬离老街,幽深的街道,古朴的巷子,陈旧的木屋,再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注意。
每个人对老街都有独特的情怀,始于繁华,归于宁静。那些古老的街道记载着动人的故事,斑驳的墙体、角落的青苔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





而利泽再被人提及的则是正在修建的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交通项目,距上游桐子壕枢纽坝址29.7公里,距下游草街枢纽坝址70公里,建成后坝体长569米、高42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10.725米,相应库容5282万立方米,通航船舶500吨,是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的建设工程,也是作为嘉陵江梯级渠化最关键的一级,对于实现嘉陵江全江渠化、共建“嘉陵江水上高速公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2)
嘉陵江重庆段最后一处老街老场镇为钱塘镇金子沱老街。
据说金子沱老街的兴起是因为这里有金沙,随着前来淘金沙的村民越来越多,建房、修路、客栈、餐馆、商铺、交易、官差管理等等也越来越多,至清代中晚期而正式建场,渐渐地金子沱老街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圣地。
自古蜀中一地就多产金,尤其是在清以前整个四川的产金量在全国都属领先,长江的上游段金沙江得名也应是与多产沙金有关。而在嘉陵江一线,尤其是在上游中游段,也存在多处盛产沙金之地,在广元昭化一带,白龙江从甘肃西南部产金极富的山区流八百里人四川界,带来了大量金沙沿途沉积,可想在河源广阔、水流平缓之地,常会有一定的金屑金沙沉积,而上游的嘉陵江略阳段则很早就开始了挖沙金的历史。
不过真是到了嘉陵江的末段,上游带来的沙金已经不会太多了,金子沱的沙金多半应为附近所产,产量和规模也应该不大,这也是金子沱的地名虽来自淘金采金,但真正淘金的产业似乎并未能形成长久过程。
老街今已呈凋敝之状,曾经的青石板路和老建筑也所剩不多,这也许就是老街难逃的命运,不过这里还有一座老桥(金子桥)尚存,而在其东侧约3公里处,以前的金子沱乡里建有金子沱武装起义纪念碑。1948年8月25日,在合川、武胜、岳池交界的金子沱爆发了一次武装起义,这就是威震华蓥、震惊重庆的金子沱武装起义,起义是在中共川东临时工委领导下进行的,虽最终遭到失败,但此次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并在国统区“后院”点燃一把大火,打乱了敌人的兵力部署,为配合解放战争正面战场立下了功勋。嘉陵江畔的金子沱,也因此而彪炳史册,浩然正气垂青史。








(3)
金子沱溯水而上20多公里,江水环抱的右岸之地,一处小古镇,名中心镇,名字看上去显得大气和新颖。
中心镇在明嘉靖三十年就设为县治所在,解放后的1953年县治迁现址沿口镇,自此天上地下,虽也是一处水陆码头,但发展和建设完全不能和县城同日而语,但曾经的沿江大镇还是为现在留下了老街和老建筑,有老戏院,老酒厂等。
武胜中心镇古建筑群整体被公布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看架势是要往国保而去。其保护范围为:1)城隍庙、武庙、文昌宫、天上宫、明城墙:西以明城墙外延5米,北以天上宫左厢房外沿为基线外延2米,东以文昌宫厢庑为基线外延3米,南以城隍庙前殿为基线外延5米。2)镜心亭、文庙:北以镜心亭北面台基为基线外延5米,南以文庙廊道外沿地基为基线外延3米,东以文庙右厢房外沿台基为基线外延1米,西以文庙左厢房外沿台基至镜心亭为基线外延5米。3)传教士故宅及北面城墙:以传教士故宅四周墙壁为界向外各外延3米,以城墙墙体为界向两侧各外延5米。4)万寿宫及南面城墙:万寿宫西南以万寿宫山门墙壁为基线外延2米,东北以万寿宫正殿外延地基为基线外延1米,东南以万寿宫侧门墙壁为基线外延2米,西北以万寿宫厢庑外沿为基线外延2米,南面城墙以城墙墙体为界向两侧各外延5米。而建设控制地带则是保护范围外延5米。










中心镇的河对面,长滩寺河汇入嘉陵江,此河从武排水库蜿蜒而下,蜿蜒曲折,似一根琴弦昼夜弹奏着乐曲。小河水清,河中水藻、鱼、虾以及河底卵石、田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看到。长滩寺河快入嘉陵江一段有多处天然落差,水量虽不是很大,但小水电站仍可为附近的村镇点灯照明。
中心镇上游不远处,拦江一坝,此为嘉陵江桐子壕航电枢纽。此为“九五”国家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和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是嘉陵江梯级渠化开发规划中的第13级,嘉陵江渠化开发中的第一个枢纽工程。项目总投资7.27亿元,电站装机容量10.8万千瓦,正常蓄水位224.00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0.99亿立方米,建四级船闸一座,渠化航道45公里,远期年通航能力250万吨。


(4)
沿江一路直奔武胜县城。元至元四年(1267年),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设置武胜军(与县同级),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定远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安徽、陕西、云南等省属县同名,乃据元代曾置武胜军,更名武胜县,解放后很长时间属南充,后隶广安市。
解放后,县治从中心镇迁至现址堰口镇,迁城的原因就是因为民国34年建成通车的岳(池)武(胜)公路从沿口经过,公路交通的兴起远较从前的航运更具优势,带来的发展变化更大,这使沿口镇成为区域内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活跃地,也逐渐成为了全县的经济中心。而老县城所在的中心镇则因三面环江,一面靠山,城区扩展难以继续拓展、公路交通缺失而逐渐失势,搬迁则是不可避免。
县城区域不大,完全倚靠在嘉陵江左岸,整个城区街道和建筑较新,显见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建设较深较广。城内沿江有一座小型长条状山丘,名印山,建有印山公园,公园内有千佛岩。据《武胜县志》记载,千佛岩摩崖造像建造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在一块长约14.4米、高约7.2米的片石岩上,顶端浅浮雕高3寸许的小佛像千余遵,岩中一龛刻释迦,高2.8米,文殊、普贤分坐两侧,各高2.26米。龛上的小飞天,生动简练,近似敦煌。龛下正面浮雕乐伎一排4个,龛外两旁刻供养诸菩萨,高1.5米。紧接此整体右侧,另刻一高2.28米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憨态生动。所刻诸佛像均比例适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原龛前建有庙宇,解放后被拆毁,佛像也在文革中毁损严重。上世纪末,庙宇重辉,并由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四尊菩萨雕塑头像并安装修复。
印山公园位于嘉陵江东岸的武胜县沿口镇,占地近400亩。依山面水,因势就形,兴园林,建亭阁,铺长廊,种花草,锁0,留鸟音。原址座落于武胜县中心镇内。该公园于民国15年(1926年)由县知事徐舒倡修,在军政要人和社会贤达士绅积极支持下,仅一年零两个月便告竣工。该公园建成后,在当时的川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被誉为川北名园。





佛庙要是没有拜够的话可以跨过嘉陵江到永寿寺去瞧瞧,永寿寺位于武胜县华封乡嘉陵江西岸,与县城沿口镇隔江相望,有嘉陵江公路大桥相连。永寿寺,始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年),续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再建于当世。今永寿寺已全面恢复昔日的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殿内的观音大士端庄美丽,似是历尽沧桑,饱含忧患,以智慧双眼凝视世界。十八罗汉形态各异,亦庄亦谐,倍感受亲切。大佛、迦叶、阿难、文殊、普贤等栩栩如生,威严肃穆。


(5)
武胜县城北侧有沿口古镇,古称封山镇,始建于宋代,明万历七年(1579)始建沿口镇,1956年县城迁来后改城关镇,1981年复称沿口镇。现古镇中多为明清风格建筑,数千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清真寺、禹王宫、老戏院、酿酒作坊、回民屠牛场等建筑古色古香,规模宏大。整个古镇依山而建,总长约4千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
古镇昔日之繁华,源自于地处嘉陵江畔的便捷水路交通,千里嘉陵江流经古镇时止住了奔腾的咆哮,形成了水流平缓的千余米江段,是理想的天赐良港,过往商船无不在此停泊,把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本地杂粮等物资上抵南充、阆中、广元,下至合川、重庆,随着上世纪三十年代公路的修通,这里更是成为川东、川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著名水码头,这也导致了解放后县城搬迁至此,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古镇更是繁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