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南方杨家将文化发源地记略·20221231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湖南城步】南方杨家将文化发源地记略·20221231
(1)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五代时,杨业(杨继业)以骁勇著称,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通过正史、传说、戏曲与小说等迅速流传于天下,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这些传说和故事,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而在城步县,有一个地方号称南方杨家将文化的发源地,从这里也走出了伟大的杨姓家族,为家乡的和平与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城步县城北部约5公里之处,大竹坪村,旁219省道,今新筑的通衢大道儒林大道亦从另一侧通过,此为南方杨家将的发源之地,今似有改名杨家将村之举。
城步杨姓自唐末、宋、元、明700多年间是大族,整个城步及周边县市以杨姓为大姓,史称“杨半边”,根据杨氏谱牒和有关史料记载,自唐至明,出自城步的杨家将领多达30多位。公元857年,朝廷为平息叛乱,派镇国大将军杨居本镇守靖州,后杨居本三子杨正修、二子杨正滔定居城步,南方杨家将的故事就此展开。
(卫星影像)
村中有一处杨氏官厅,外竖由中国南方杨家将故里杨氏官厅历史文化研究会所立的简介牌,言:今大竹坪村(杨家将村)被认定为杨家将文化的发源地,其位于县城北部,座落在城步著名的罗汉山(三十六峰)下,该村现有居民1284户,4800人,其中苗族人口3600人。杨家将的渊源与湖南城步杨氏世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杨家将村就是我国南方杨家将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历代将脉绵延、名将辈出,唐末杨再思、宋朝杨再兴、元朝杨完者、明代杨洪等千秋忠烈杨家将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留下了许多传奇,备受后人尊崇。这里有全国仅存的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的杨氏官厅,内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彰武伯杨瑀敬赠“勋裔”和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所挂的扁额,明末石碑、民国功碑、拴马石等古文物,记录下了杨家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省、市文物专家的认可。至今村内还保存有建筑宏伟、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群,有着深厚的杨家将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县最适宜整村推进旅游的自然村之一。2014年以来,在国家商务部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委政府和儒林镇党委的领导下,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发展以杨家将为特色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加快实现“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兴村和经济富村”的奋斗目标。









(2)
杨再思(860年—954年),苗族,湖南城步杨姓始祖。他生于唐末,历任湘西南五溪十峒首领、叙州知州、诚州刺史、江淮湖广都钤辖使、龙虎大将军、左仆射尚书等职,是南方杨家将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杨再思上尊朝廷、下顺民意,有力促进了当时诚、叙二州及湘桂黔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受当地各族群众拥戴,为唐王朝所倚重,曾两次被封王、两次被封公、五次被封侯,被后人尊称为“飞山令公”、“飞山王”,后“奉旨列入祀典”。南宋诗人陆游至飞山庙观游时曾题联赞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此联今也被墨书于杨家将村中的杨氏官厅墙上。
此地杨氏官厅(杨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其名始于明隆武二年(1646年)。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邓公冲、婆子冲先茔,偕七户子孙修建此祠堂,而奏请以题名。直到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分三次才建成。官厅为宫殿式建筑,古朴庄严。内立“杨氏世勋”石碑,载有杨乔然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的始末。一直为当地杨姓后裔祭祀之地。
杨氏官厅前各竖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和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
2012年8月,城步“苗族杨家将传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2019年,城步杨家将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但实际上村中的古景古貌古房旧院亦不多了,除杨氏官厅外,另有一处杨家大院比较完整,院内竖有一块文保碑,正面书“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大院呈半废弃状态,虽有住户也似临时借住一般,虽整体结构尚可,但缺乏人气和必要的人文关怀,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城步一地,虽多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区,古旧民居、民族建筑众多,但在城镇区域和交通较为发达之地,新房建筑多以砖石结构的新式住宅为主,而只有在略微偏僻的村寨,在多以独门独户散落建筑住宅为主的地方,才仍有新住宅采用木结构的传统和民族风味的样式建造。
村中除了杨氏官厅和杨家大院,其余的老建筑多已陈朽不堪,也多已人去屋空,听凭风雨穿屋、荒草蔓延。
而唯一能让人欣慰的是小村较为整洁,村内外皆田畴环布,野趣四溢,田园之像弥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