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新疆烽燧及相关项目介绍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新疆烽燧及相关项目介绍
一、长城大遗址文物保护的意义
大遗址是中华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顾名思义,其专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共同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
大遗址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实践中提出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和文化遗产分类、联系、保护的模式,1958年王冶秋在全国文物博物馆会议就提出过“大遗址”的概念,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张云鹏先生、苏秉琦先生等都曾对大遗址的概念有过较为明确的界定,张云鹏认为:“大遗址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结构,一个王朝的遗址、遗址组(城区、城郊、墓葬),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大遗址应是一个部族的遗址。”而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尤其是与大遗址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国明确:“把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古石窟寺古建筑群、近现代纪念建筑等,可根据需要分别制定保护管理的专项法规或规章”。自此,“大型遗址”这一称谓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而在2005年《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中对“大遗址”进行了专门的定义,并随后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了“十一五”大遗址名录,自此由政府主导的我国大遗址保护专项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世界上体量和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修筑时间较长和地域较广等特性,都是同类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也是重要的和极具影响性的大遗址项目。
长城,保护等级较高:国保、省保
二、新疆的长城遗址
新疆境内的长城遗迹作为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关隘、烽火台、城池、戍堡、驿站、卡伦等设施,形成了一条以点带线、保障丝路畅通和文明传播、拱卫境域安全的军事枢纽线,同时也是长城大遗址和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1)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至清代以安全防御为目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以点状(烽燧和戍堡等)为主,分布地域广阔,建筑形式多样
3)多沿联通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一线,为保障古代丝绸之路畅通和拱卫境域安全的双重作用军事枢纽线。
4)修造和利用时间长,自汉唐以降,历代均有修筑,作为专门的军事预警设施和防御设施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军事以及交通路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其建筑形制地域化风格明显。
6)是中央集权政令通达之所,见证了新疆与伟大祖国的紧密联系,是抵御外辱、屯耕戍边、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象征。
根据相关资料和调研所知,危及新疆长城遗存的主要因素有:
1)文物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对文化遗存的漠视和忽略
2)公路、铁路、农田水利和电力管线建设
3)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4)工农业生产挤占和影响长城遗存本体及其环境空间
5)人类有意或无知的损毁
6)自然灾害和自然腐蚀等对大遗址的破坏威胁
7)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加速,未能有效延缓文化遗存的衰灭
8)认知和调查、记录的不足
三、新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安排,自2007年开始的新疆境内与长城有关的军事防御设施及相关遗迹的长城资源调查中,共发现有包括200座烽燧、370多座城池和遗址,22座戍堡在内的长城遗迹存在,它们共同组成了新疆长城遗址的完整框架。相关的调查结果汇集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上、下)两卷中,但数量又经过了大量核减,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长城资源认定标准中仅对涉及汉、唐时期的相关烽火台、关垒、城堡、戍堡和守捉遗址认定为长城资源,这样在书籍中共有汉代遗存28处(长城资源25处)、唐代遗存200处(长城资源186处),(长城资源共212处,此地仅211处,未对名单进行核实),而其余清代的136处烽燧、戍堡、驿站和卡伦也收录在此书中。
要关注的几点:
1)
缺:
调查中有“特尔希克都鲁烽火台”长城资源名单中无,名单中有“克孜里埃肯吐尔戍堡”但长城资源调查中无?
疑义:
西泉七队烽火台(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剔除不算,但长城资源名单中出现,在“遗址现状”中标示“无”,现实是遗址位于田地中,很浅显的小土丘,今人难辨真伪。
西泉烽火台(唐),其现实是遗址已经被破坏灭失,后来附近重建一处
未算:
张郭庄戍堡遗址(汉)、马兰烽火台(汉)、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汉)、叶家湖青圪垯遗址(唐)、下叶家湖遗址(唐)、营盘梁遗址(唐)、西泉七队烽火台(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剔除不算,但长城资源名单中出现)、吉格代布拉克烽火台(唐)、毕占土拉烽火台(唐)、上恰其烽火台(唐)、库尔楚烽火台(唐)、乔拉克吐尔烽火台(唐)、玉瑞克协海尔烽火台(唐)、塔克塔克提木烽火台(唐)、提坚比西拱拜孜驿站(唐)、米兰戍堡(唐)、布依鲁克烽火台(唐)、
2)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对汉长城按照南道和北道归类,对唐代烽燧和遗址按照南道、中道和北道分类,且中道的遗存最多,基本是沿丝绸之路的走向延展。
(1)汉南线:分布于若羌县和且末县;
(2)汉北线:东起若羌县,经尉犁县、轮台县、和硕县,西迄库车县。
(3)唐南线:东起若羌县,经墨玉县、和田县、皮山县、叶城县、莎车县、英吉沙县,西迄塔什库尔干县。
(4)唐中线:东起哈密市,经鄯善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和静县、焉耆回族自治县、轮台县、库车县、沙雅县、拜城县、新和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图木舒克市、阿图什市、巴楚县、伽师县,西迄疏附县;
(5)唐北线:东起伊吾县,经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

(汉代长城资源分布)
四、(似乎)存在的问题
1、认定范围
清代大量的烽燧、戍堡、驿站、卡伦等不算似立意不足,尤其是很多卡伦、哨卡等都是直接位于边境线上的。
2、认定标准的严谨性
1)哪些算
新疆境内目前在三调后确定的汉唐时期的古城、古堡等179处(古城古堡有大有小,其认定也似乎存疑,有些古堡似较唐时期的守捉、清时的卡伦也不相上下),其中部分成为了长城资源,如硝尤鲁克戍堡和吐尔拉戍堡等(边长都在70余米)等,而公主堡未有更多的记载或考古研究表明与军事防御紧密相关,但却是长城资源
2)
几种情况:
算一个(多以烽火台为长城资源,如拉依苏汉墩和唐墩间小戍堡未算,也有以戍堡为名的如木尔吐克萨依戍堡、煤窑沟戍堡、阿拉沟戍堡,这主要是烽燧含在了居住址或小戍堡中)
算两个(如脱盖塔木戍堡和脱盖塔木烽火台、托秀克塔木烽火台和托秀克塔木戍堡、麻扎塔格烽火台和麻扎塔格戍堡)
有的算有的不算(如楼南古城也称玛纳斯古城都已经是国保了,但紧挨其的楼南烽火台算长城资源而古城不算)
3)??
3、存废问题
(1)罗布泊一带
根据史载,汉武帝在其鼎盛时期曾组织四次大规模的修筑城城活动,在公元前102年,下令修筑从玉门至新疆罗布泊长城以保护丝绸之路。而另外一些史料记载,新疆境内的长城是由玉门关延伸至罗布泊、楼兰地区。英国考古学家在著述中也写道,新疆境内的长城和其他地方的长城是一样的。2001年在有关部门组织的考察活动中,在甘肃玉门关以西的荒漠上有一道半为沙砾掩盖的土墙,延伸为一条线,断续向西连绵至新疆罗布泊北部,这道土墙包括城墙、烽燧等,材料大部分用芦苇或红柳枝夹黄砂土交替垒筑,从建筑形状、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等分析,它应是形成了完整配套的防御体系长城新疆段无疑。但后来又不见了下文,现在的问题是:是否真存在局部地段的墙垣痕迹?
(2)有些烽燧现状存疑?
有些则完全是后来重建、恢复而得。
西泉七队烽火台地面显示尚有痕迹,《长城资源调查》中剔除其为长城资源,但认定中有;西泉烽火台完全是一个臆造之物,竟然算作是了长城资源。
(3)修缮问题
我国的文物管理及保护是按照属地化来进行的,相对于新疆长城资源(多以烽燧为主)来讲,数量少、体量小、分散、工程环境困难是其显见的因素,故此存在工程的非合理性增量、臆造甚至重建的现象。
(早期和修复后)
(早期和修复后)

(早期和修复后)
4、文物保护级别
长城资源普查完后国家文物局曾有过省保升国保、其余升省保的要求,但似乎各地皆未很好落实执行。
目前新疆的与长城(大遗址)有关的(泛)文物保护系列有:
1)世界文化遗产(点)
盐水沟关垒遗址(申报时盐水沟关垒遗址与克孜尔尕哈烽燧联在一起作为一个申遗点,但最终申报成功后也不知关垒遗址最终算没有算上,反正现在官方未有提及,现场也未见有任何标识)
长城整个体系算作世界文化遗产,但除了仅有的几个申遗点外,所有地方的长城遗迹遗址都没有“底气”和“大张旗鼓”地宣传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3)国保
第五批孔雀河烽燧群(15处,亚克仑烽火台、孙基烽火台、沙鲁瓦克烽火台、卡勒塔烽火台、脱西克西烽火台、脱西克烽火台、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萨其该烽火台、苏盖提烽火台、阿克吾尔地克烽火台、库木什烽火台和营盘西南烽燧、兴地山口烽燧()、兴地山口烽燧()、兴地山口烽燧(),其中前11个为长城资源,而兴地山的三处烽燧后多被认为可能是佛塔建筑,而营盘古城旁边的一处圆锥状遗迹为烽燧的可能较大,不过有人认为仍为佛塔的可能性较大)
第六批麻扎塔格戍堡遗址
第七批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4处,二塘沟烽火台、七泉湖萨依烽火台、阿拉沟戍堡、阔坦吐尔古城,其中前三个为长城资源)
第七批昌吉州境内烽燧群(26处,东地唐疙瘩烽火台遗址、土墩子烽火台、西泉烽火台、阿克木那拉烽火台、五工台烽火台、塔西河古堡烽火台、烽火台村烽火台和色皮口烽火台、色皮口驿站遗址、三十里墩烽火台、三十里墩驿站遗址、一碗泉烽火台、一碗泉驿站遗址、三个泉子烽火台、三个泉子驿站遗址、沙河子驿站遗址、西坎儿孜青疙瘩烽火台遗址、老台烽火台、城北烽火台、下叶家湖遗址、唐朝路、三十里大墩烽火台、三十里墩烽火台、塔西河烽火台、头墩台子烽火台、十里墩烽火台,其中前7个为长城资源)
第七批哈密境内烽燧遗址(63处,其中拉克苏木烽燧、墩墩湾烽燧、墩墩山烽燧、大泉村烽燧、尤库日巴格烽火台、白墩烽燧、大红山北烽燧、马王庙东山顶烽燧、岔哈泉烽燧、东庄子烽燧、三塘泉烽燧、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大红柳峡乡石板墩烽燧、尤勒墩烽燧、阔吐尔烽燧等17处被认定为长城资源)
第八批公主堡古城遗址
4)省保
5)其它
五、讨论
1、体系
国保、省保、区县保、登记等几种形式是目前传统且有效的管理范围和体系架构,增一种长城资源原本可能是一种简化、单一、系统性的一种记录或归类方式,但现在似乎有割裂或冲击传统工作模式的趋势,尤其是在新疆地区。
国保、省保、区县保、登记等几种形式原则上讲是从文物分级的标准上去进行的一项工作,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评判,但长城资源相对特殊,略微宽泛一点也可认定为是一个、一种、一类的文化遗产,相互之间不以形态、位置、规格、大小、利用程度、留存程度等来衡量,似应“一把”、“统一”性地升格为国保,尤其是在新疆地区,因其数量极其有限、历史价值巨大,更应如此。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省市也都有此趋势,北京就“一把”将所有的“长城资源”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司马台段)》合并,名称为《长城》),包括了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门头沟区境内的汉、魏晋南北朝、唐、明等时期的长城遗存。河北省似也“一把”将境内的长城全部提升为“省保”。
如若条件不成熟不能一把将全部的长城资源升格为国保,也应在以前各个地州国保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如哈密市新近发现的所有烽燧合并进“哈密境内烽燧遗址”(第七批)中;吐鲁番的烽燧和古堡可以合并进“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第七批)中等。
2、新疆一地整体看呈完整线状且能保证视通和有效进行烟火传递讯息的烽燧遗迹并不多,尤其是汉唐时期的遗存,有可能是灭失或者遗漏,再者也可能多数烽燧仅为路标。应在通过考古调查和古籍整理等方式继续寻找相关的遗迹遗存。
3、前几年哈密市(以前的哈密地区)在西北大学等单位的协助下又对辖域内烽燧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烽燧80余座(据称仍有遗漏),可见新疆各地州遗漏或者认知不足导致的对长城体系的认定可能仍存在较大的遗漏或不足。
4、烽燧或长城体系在新疆地域与丝绸之路是密不可分的,但丝路的“古道”遗迹或遗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认定,中科学地球物理所秦小光曾与新疆考古所等单位合作在罗布荒原等地进行考察,发现了不少的古道痕迹,并在甘肃阳关以西亦寻到一些古道遗迹,但遗憾的是均未在考古学意义上和“文物”概念上对其进行明确认定。
5、以真正“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来对待新疆所有与“长城”相关的遗迹遗存,更应该以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民族融合、文明传递、军事建制、交通古道等视野来对待这类线状的以烽燧、驿站、戍堡等为特点的古迹,也更应该以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的管理方式来对待,管理仍维系原样在属地,但研究、申报保护级别、甚至修缮等应集中。
6、新疆各地的烽燧(长城资源和非长城资源)总体感觉较为分散,真正能成线性、线状而构成完整传烽线的不多,孔雀河烽燧群(汉)、巴里坤三塘湖一线烽燧群(唐)、巴里坤县城向西一线烽燧群(清)呈线状的形态较为明显明确,但孔雀河和三塘湖一线的烽燧很多相距在十多公里,难以真正成为利用烟和火来作为传递讯息,很可能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 “地标”有水源或驿站,为往来商旅、官员或军队提供指路和帮助。
7、加强相关的考古、研究、宣传等工作。
六、我院在新疆地区涉及烽燧的相关项目
1)
2)
3)
4)
5)
6)
7)
七、新疆部分烽燧基长城资源介绍
1、克孜尔尕哈烽燧
新疆最早成为国保的烽燧,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也是这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也是新疆最出名的一座烽燧,1994年上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也是丝绸之路的一处申遗点。但北大的林梅村教授对此有异议,认为可能是一座佛塔。



该烽燧应该可算新疆所有烽燧或长城资源中最具景观特征的一处,其地处盐水沟左岸崖壁处、地势向南缓降,无遮蔽之物,远远地就能感受到有种光芒四射或向你招手的感觉,这与新疆另一处的莫尔寺较为相像。
但据称在距此300多公里外的柯坪县一处名为齐兰的烽火台高约16米,起高度要较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高,只是从图片上似乎感受不到有这么高。
而附近的盐水沟景观也极为独特和震撼。

2、公主堡(我国最西端和最高处的长城资源)
公主堡地处帕米尔高原南麓,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克孜库尔干山顶上,海拔高度约3800米,古堡四周皆悬崖陡壁,绝壁千仞,地形地势极为险峻。

公主堡东侧山崖下,奔腾不息的塔什库尔干河滚滚北流,而在其正南方2公里处,正是卡拉奇库尔河和塔格墩巴士河汇聚而成塔什库尔干河。塔什库尔干河冲刷出的宽阔河道自古就是一条通商古道,也是丝绸古道南线所经行的一条道路。而在两江汇合处的卡拉其古沟口,沿卡拉奇库尔河西行方向的一条谷道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在公主堡下、塔什库尔干河东岸有鄂加克保依城堡和墓葬,城堡为公元前五世纪的产物。

斯坦因曾来到这里,并经考证后认定此地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录的《汉日天种》故事中“东土公主”居住过的城堡,同时还在克孜库尔干的附近发现了大量古代垦殖的遗迹,由此证明这里曾经是塔什库尔干古代先民居住的地方。

3、江尕勒烽火台(中国最西边的烽燧)
(前景一处遗址据称为清代烽燧)
4、孔雀河烽燧群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孔雀河烽燧群,最初的认定由营盘西南烽燧、兴地山口烽燧()、兴地山口烽燧()、兴地山口烽燧()、脱西克吐尔烽燧、脱西克吐尔西烽燧、卡勒塔烽燧、沙鲁瓦克烽燧、萨其该烽燧、孙基烽燧、亚克仑烽燧等组成,但最终不知何时、不知为何又删除前四个,另增苏盖提烽燧、库木什烽燧、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阿克吾尔地克烽燧,也为11处。

苏盖提烽燧

雅克仑烽燧

萨其该烽燧

阿克吾尔地克烽燧
沙鲁瓦克烽燧
库木什烽燧

卡勒塔烽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脱西克西烽燧
脱西克烽燧
兴地山1号烽燧

兴地山2号烽燧

营盘古城烽燧

5、巴里坤三塘湖一线烽燧

(三塘湖一线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阔吐尔烽火台
东庄子烽火台

岔哈泉烽火台

石板墩烽火台

四塘泉烽火台

三塘泉烽火台

中湖村烽火台

大红山北烽火台


(大红山北烽火台平面及北立面线描图)
马王庙东烽火台

6、巴里坤向西一线清烽燧
大墩烽燧
二墩烽燧
花庄子东南烽燧
花庄子西南烽燧

尖山子烽燧

尖山子西北烽燧

骨拐泉东烽燧

骨拐泉西烽燧
自流井烽燧

苏吉村烽燧

五校烽燧
卢方沟烽燧
吴家庄子烽燧位

五场沟村烽燧
阿克沃尔腾烽燧位

肋巴泉烽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