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2022-08-29 18:45:08)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1

烽燧地处慕钦乌拉山区戈壁的小山丘上,周围为高低起伏的小石山,因风化严重小山上布满碎石块,植被稀少,烽燧南部有一眼泉水,名曰东泉,东泉附近植被较好,有牧民在此放牧。烽燧南约600米为Z501专线(运煤公路)。

小丘上一处尖顶,石基,其上筑烽燧,土坯砌筑,方形,多残,中部似中空状,中厅较小。从塌损的烽燧截面看,烽燧砌筑方式似中芯方柱状砌筑,外围再加墙增厚并收分砌筑。现仅余北墙和西侧残部,呈曲尺状。北墙残长约5米,残高4米。西墙残长约4米,残高1.5-2米。四周有一定堆积。

烽燧东侧山丘下,一条河溪,目前呈干涸状态沿河溪植被茂盛,呈一条蜿蜒的绿色飘带,穿行于略呈红色的砂石地带中。烽燧南部地区多为相对平坦的山前冲蚀区,东西北三侧则为连绵的荒漠浅丘,戈壁无垠,地表多为红色的细碎石砾。

西北方向2.5-3公里处,一高耸的钢杆塔,似自然资源监测站塔。北侧远端,大片风力发电风车。烽燧南侧300米处,多个泉水出露点,有牧民在此安家扎寨。

烽燧东侧山崖高约20米,曾有劈山采石现象,局部已接近烽燧位置,对烽燧的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今已停止。

烽燧外建栅栏维护,边长21米,门开在南侧西端。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西北角外半山腰处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东泉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东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东泉检查站北约700米处山包上,烽燧东、南、西三面垮塌严重,仅北边残存,残高约4米,东西长7米、南北2-3米不等。烽燧采用土坯平砌至顶的建筑方式,土坯之间有夹有芨芨草和碎石子泥层。根据其建筑技术以及与其他烽燧的关系确定该烽燧为清代遗存。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边中部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五场沟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2

烽燧位于大河镇旧户村西北,慕钦乌拉山西南部的小石山上,G7高速怪石山出口的西北侧。

高丘之上,四周虽多小丘,但大多低矮,未此地如鸡立鹤群一般高耸。

烽燧东南侧为巴里坤湖盆地,北侧为连绵不绝的小丘、戈壁,西南侧为z501专线运煤线路,运煤车不绝,东南1公里外一加油站。

烽燧体量较大,土坯砌筑,土坯规格为30x20x8cm,烽燧内部由土石填充。

烽燧边长约8米,残高6米,偏东约30°,有栣木分层平插烽燧体内。

北侧:

较为完整,表面风蚀水蚀严重,表面多显小洞穴形凹坑。多条竖向贯通性裂隙、冲蚀槽存在,水平方向多现水波状风蚀凹槽。中部根底一小券洞,宽80cm,高160cm,进深140cm

西北角根底部有淘蚀。

外侧有石墙小院痕迹。

堆积较少。

西侧:

墙面不整,水蚀、剥蚀严重,整体墙面凹凸不平,西北角烽燧棱线处呈棒槌状,西南角有堆积。

南侧:

整体形态不佳,中部呈凹形弧状,似为登顶之道。外侧墙面多塌失不存,显内部石块石芯。堆积成坡。

东侧:

有石块垫基砌墙情况,石墙宽1-1.5米,建造时可能东侧根部事先采用石块砌墙,上部则以土坯砌建,今上部土坯多已塌失不存,整体墙面剥蚀约1米厚。

 

烽燧整体未经修缮加固,所呈皆为历史现状。

烽燧外一圈小壕沟,生硬在碎石中挖凿而成,似近现代所为。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形不规整,随坡就势,南北两侧长约36米,东西两侧宽约42-45米,门开在南侧中部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西北角端外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阿尕勒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阿尕勒烽燧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至大河镇公路路北约400米的山顶,烽燧平面基本呈长方形,残高4.8米,基础以片石垒砌,南北长8.8米,东西宽8.3米,建筑方式为土坯错缝平砌至顶,土坯间夹有芨芨草和碎石泥层。烽燧南部塌垮已露出烽底的石块,西面因人为攀爬等原因已凹陷坍塌,推测西面的凹陷原为供守卫兵上下使用。根据其建筑技术以及与其他烽燧的关系确定该烽燧为清代遗存。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角竖石质文物界桩(东北角界桩缺失),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另据相关文献介绍,其向南至花园乡南园子村,有一条传峰线,十余个烽燧首尾相连。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阿尕勒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3

双墩子烽燧位于通往三塘湖和老爷庙口岸公路的西侧,小山包上,南侧多平缓,北侧则为连绵不绝的小山丘,地表多小石砾,植被极少。

烽燧南侧400米外山脚下,背倚一座小山丘,有居民点,有泉水出涌,致使荒芜之地一小处绿洲,树繁草绿。东北方向150米处,山脚下,有机井一处,筑圆形机井房。

山脚下曾有砖厂,已废弃。

烽燧所处地势并非周边最高处,烽燧西北方向,多有比此地为高的小山丘。烽燧选于此地必当与近水源有关。

烽燧正西方向约15公里为阿尕勒烽燧,但距离较远,其其间山峦重重,根本形不成对视通联。

烽燧南侧约3公里外为G7京新高速。

烽燧残损较甚,已呈低矮的土堆状,形制已不可辨识,几成圆锥台状,顶呈方形。底边直径约8米,顶面边长约2-2.5米,残高2米。烽燧西侧可见条状石砌痕迹,宽2米,长5米,残高0.2-0.4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形不规整,随坡就势,东南西三边边长约21米,北侧边长27米。门开在南侧中部。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东侧山脚下面东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双墩子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双墩子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公路31千米界牌西侧约150米的小山包上,因东西相峙的两个山丘上各有一座烽燧,故称为双墩子烽燧,东边山丘上的烽燧,在2004年修建巴三公路时被毁。西边的烽燧坍塌严重,现为一四周成斜坡状的土台,残高1米,地表仅见石块垒砌的墙基。根据其建筑技术以及与其他烽燧的关系确定该烽燧为清代遗存。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边中部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双墩子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