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9(东泉烽燧阿尕勒烽燧双墩子烽燧)
(1)
烽燧地处慕钦乌拉山区戈壁的小山丘上,周围为高低起伏的小石山,因风化严重小山上布满碎石块,植被稀少,烽燧南部有一眼泉水,名曰东泉,东泉附近植被较好,有牧民在此放牧。烽燧南约600米为Z501专线(运煤公路)。
小丘上一处尖顶,石基,其上筑烽燧,土坯砌筑,方形,多残,中部似中空状,中厅较小。从塌损的烽燧截面看,烽燧砌筑方式似中芯方柱状砌筑,外围再加墙增厚并收分砌筑。现仅余北墙和西侧残部,呈曲尺状。北墙残长约5米,残高4米。西墙残长约4米,残高1.5-2米。四周有一定堆积。
烽燧东侧山丘下,一条河溪,目前呈干涸状态沿河溪植被茂盛,呈一条蜿蜒的绿色飘带,穿行于略呈红色的砂石地带中。烽燧南部地区多为相对平坦的山前冲蚀区,东西北三侧则为连绵的荒漠浅丘,戈壁无垠,地表多为红色的细碎石砾。
西北方向2.5-3公里处,一高耸的钢杆塔,似自然资源监测站塔。北侧远端,大片风力发电风车。烽燧南侧300米处,多个泉水出露点,有牧民在此安家扎寨。
烽燧东侧山崖高约20米,曾有劈山采石现象,局部已接近烽燧位置,对烽燧的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今已停止。
烽燧外建栅栏维护,边长21米,门开在南侧西端。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西北角外半山腰处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边中部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五场沟烽燧·卫星影像)










(2)
烽燧位于大河镇旧户村西北,慕钦乌拉山西南部的小石山上,G7高速怪石山出口的西北侧。
高丘之上,四周虽多小丘,但大多低矮,未此地如鸡立鹤群一般高耸。
烽燧东南侧为巴里坤湖盆地,北侧为连绵不绝的小丘、戈壁,西南侧为z501专线运煤线路,运煤车不绝,东南1公里外一加油站。
烽燧体量较大,土坯砌筑,土坯规格为30x20x8cm,烽燧内部由土石填充。
烽燧边长约8米,残高6米,偏东约30°,有栣木分层平插烽燧体内。
北侧:
较为完整,表面风蚀水蚀严重,表面多显小洞穴形凹坑。多条竖向贯通性裂隙、冲蚀槽存在,水平方向多现水波状风蚀凹槽。中部根底一小券洞,宽80cm,高160cm,进深140cm。
西北角根底部有淘蚀。
外侧有石墙小院痕迹。
堆积较少。
西侧:
墙面不整,水蚀、剥蚀严重,整体墙面凹凸不平,西北角烽燧棱线处呈棒槌状,西南角有堆积。
南侧:
整体形态不佳,中部呈凹形弧状,似为登顶之道。外侧墙面多塌失不存,显内部石块石芯。堆积成坡。
东侧:
有石块垫基砌墙情况,石墙宽1-1.5米,建造时可能东侧根部事先采用石块砌墙,上部则以土坯砌建,今上部土坯多已塌失不存,整体墙面剥蚀约1米厚。
烽燧整体未经修缮加固,所呈皆为历史现状。
烽燧外一圈小壕沟,生硬在碎石中挖凿而成,似近现代所为。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形不规整,随坡就势,南北两侧长约36米,东西两侧宽约42-45米,门开在南侧中部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西北角端外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角竖石质文物界桩(东北角界桩缺失),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另据相关文献介绍,其向南至花园乡南园子村,有一条传峰线,十余个烽燧首尾相连。


(阿尕勒烽燧·卫星影像)










(3)
双墩子烽燧位于通往三塘湖和老爷庙口岸公路的西侧,小山包上,南侧多平缓,北侧则为连绵不绝的小山丘,地表多小石砾,植被极少。
烽燧南侧400米外山脚下,背倚一座小山丘,有居民点,有泉水出涌,致使荒芜之地一小处绿洲,树繁草绿。东北方向150米处,山脚下,有机井一处,筑圆形机井房。
山脚下曾有砖厂,已废弃。
烽燧所处地势并非周边最高处,烽燧西北方向,多有比此地为高的小山丘。烽燧选于此地必当与近水源有关。
烽燧正西方向约15公里为阿尕勒烽燧,但距离较远,其其间山峦重重,根本形不成对视通联。
烽燧南侧约3公里外为G7京新高速。
烽燧残损较甚,已呈低矮的土堆状,形制已不可辨识,几成圆锥台状,顶呈方形。底边直径约8米,顶面边长约2-2.5米,残高2米。烽燧西侧可见条状石砌痕迹,宽2米,长5米,残高0.2-0.4米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形不规整,随坡就势,东南西三边边长约21米,北侧边长27米。门开在南侧中部。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东侧山脚下面东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边中部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双墩子烽燧·卫星影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