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2022-08-28 11:00:21)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1

小泉子烽燧位于哈密市区西北约55公里处,北距小泉子村2.5公里,为焉不拉克(古墓群)所在的一条自天山南下的一条河谷绿洲东侧高阜台地边缘的一处烽燧,其北可与大泉子烽燧、勃霍子烽燧沟通,其东南和西南可与五堡所在河谷绿洲的诺尕依布拉克烽燧和支边农场烽燧相联。

烽燧位于小泉子村南侧2.5公里处的一个台地边缘,台地之上地势平坦,隔壁荒原一片,地面沙质土质,覆小石砾,植被稀少,仅部分骆驼草。

台地西侧为自天山南下的一条河流沟谷,一条小泉子村至吐格曼博依村的简易公路沿沟南去,台地上下高差近百米,台地南侧为著名的哈密白杨沟河谷地带,其从东侧南下并逐渐折拐向西,河谷中水源丰沛,致使白杨沟一线为哈密地区著名的绿洲之地,许多文物古迹也都集中于此,如焉不拉克墓葬群、白杨沟佛寺遗址群、拉普却克古城、五堡古墓群等。两条绿洲河谷环夹之地的高阜上,竖立的这处烽燧有护佑绿洲生命之意。

烽燧外竖围护栅栏,矩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8米,大门位于北侧偏东位置。四周分两批竖有7处文物界桩,界桩皆为12cm方形机制石桩,首批略短,后批稍长,一面刻字文物界,另一面刻维文,填红。首批几处界桩位置比较随意,二批界桩在栅栏外周边,基本呈矩形形状。

栅栏外,烽燧南侧偏西,竖立一文保碑,黑色大理石机制石碑,长105cm,高70cm,厚3-5cm,外用10cm的方形钢管箍围,形成一个高1.9米。宽1.25米的文保碑。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小泉子烽火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烽燧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小泉子村南2.5千米处。烽燧残高为3.4米,土坯垒砌,土坯规格为30X15X5cm,墙壁厚85厘米。烽燧东南部分已坍塌,在南边开有一个门洞,门洞高  米,宽0.5米。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汉字在下,未填色。

文保碑旁另竖一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牌),栅栏上同时悬挂一块小型的“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并有“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标牌。

小泉子烽燧平面圆形,顶部收分,中空,砖坯砌筑,土坯规格为40X18X10cm,烽燧四周有塌垮堆积。烽燧体周边多见有小型孔洞,但不见有木棍木桩插入痕迹,似淘蚀所致。

烽燧北侧根部一孔洞,与内腔空室相通,南侧两孔洞,偏西一处似应为烽燧内中厅门洞,偏东则应为从烽燧体内中厅沿螺旋楼梯登顶烽燧的通道门洞(外侧墙体塌垮)。

烽燧内中空,呈穹顶状,地面有一定堆积,底部直径约3米,高约2.8米,顶部正中一塌垮窟窿。内侧壁面多用烧制的黑色砖块砌筑,夹杂部分土坯。

烽燧残壁厚20-90cm,观烽燧建筑形制似内膛主要用烧制的砖块砌筑,外包裹土坯砖块,再外则是垛泥堆砌紧箍而成,垛泥中夹杂木棍、芦苇、红柳枝等。

烽燧东北侧800米外,一小块荒漠绿地,地表一串不长的坎儿井井口。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东南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近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北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中厅穹窿顶)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小泉子烽燧西北角)

 

 

2

尤库日巴格烽火台位于哈密五堡镇四堡村西北方向1公里处,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博斯坦村西北方向800米处。

尤库日巴格烽燧东侧紧贴一条道路,北侧一片新建村落,为搬迁新村。

烽燧四周竖有“文物界”界桩,石质,机制,方形,边长12cm,两侧各用汉字和维文书“文物界”。

烽燧外前后建有双层围护栅栏,外围一圈简陋,多已损毁,内侧新建。栅栏均为南北向长方形,外侧栅栏约60X50米,内侧栅栏约40X20米。外侧栅栏上悬挂红底白字的标语牌匾,上书“严禁文物保护范围内取土、倒垃圾”,维文在上,汉字在下。

内侧栅栏内,烽燧北侧,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尤库日巴格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尤库日巴格烽燧位于哈密市五堡镇高得格村西北约1千米。烽火台东墙和北墙已被破坏,西、南墙仅剩下底部,现存平面呈长方形,残高约1.8米,南墙长约8米,西墙长约5米。墙厚约0.8米。烽火台由土坯砌筑而成。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烽燧为土坯建筑,大部分塌垮,所余一段5米长较完整的南墙和残存的长约3.5米的西墙,形成曲尺形。残墙高1.5米,宽0.8米,南侧墙外有堆积。

整个烽燧体残迹似为南北长8米、东西宽5米的长方形房舍建筑。土坯砌筑,中空,东侧和北侧消失,似有铲挖痕迹。

土坯有大小两种规格,分别为30cmX15cmX8cm40cmX20cmX10cm

南侧5米外一条沟,偏折向西南方向。

对烽燧的调查研究认为,此处似不为烽燧遗迹,而应为一房屋建筑遗存。所依理由为:首先该遗迹为边长为8米和5米的长方形,且内部呈中空状房屋构形,不似烽燧结构。另外,此处地势略低,东侧不足千米,绿洲所在之地,有地势较高之所,且紧邻拉普却克古城,维护管理和使用都应当更加便利。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卫星影像·2017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文保碑)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周边环境)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周边环境)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西北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工作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尤库日巴格烽燧西侧)

 

烽燧东侧不远的博斯坦村为国家级文化历史名村,附近还有新晋国保拉普却克古城及其附属遗存。

 


3

拉克苏木烽火台位于哈密二堡镇二堡镇西偏南5公里处,西距尤库日巴格烽燧13公里,北侧3公里处有新建高铁横过。

烽燧地处天山南侧大片的冲积地带,四野荒芜,砾石遍布,浅沟壑条条密布。东侧、南侧和北侧距离垦荒绿地和人居村落都在四五公里以上。

整个荒漠中,烽燧所处位置在一东南——西北向的似树叶形状一般的荒漠化含土质较多的地块中,该地块两端长5公里,中部宽1.4公里,地势略高,南侧为更为低洼的谷地。从卫星影像上观察,其南部区域多形成东西向冲积痕迹,南北高度相差在40米左右。

拉克苏木烽燧虽地处荒漠之处,但在其东北方向600余米处有多条坎儿井线路,并遗有近现代土地耕作痕迹。在烽燧西侧和南侧数百米内,有现代耕作和养殖用地,并有小型池塘存水和有零星村民居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近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西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东南角)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北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火台东南侧小戍堡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小戍堡)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小戍堡)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小戍堡)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07(小泉子烽燧、尤日库巴格烽燧、拉克苏木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小戍堡)

 

烽燧四周四处“文物界”界桩。

烽燧外新建围护栅栏,约40米见方。

栅栏外,烽燧西侧,面西,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拉克苏木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拉克苏木烽燧位于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西南约4千米处的拉克苏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13米,残高约为8米,系土坯、芦苇和红柳枝层层夹筑而成,土坯间每隔60-90厘米平铺一层厚约9厘米的芦苇、红柳枝条。根据烽燧的建筑形制以及与其他烽燧的关系确定其年代为唐代。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另,竖一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烽燧土坯砌筑,平面方形,顶略收分,土坯规格为35cmX20cmX8cm

西南角冲蚀塌垮出一缺口,呈三角状楔形,上大下小,底部有堆积,根部宽约1米,顶宽在5米以上,已成降水通道。

烽燧四周均存塌垮冲蚀堆积,呈矮坡状,间杂有骆驼刺等植被生长。

土坯烽燧中间杂芦苇和红柳枝垫层,层间距不等,约为6-11层土坯铺垫一层,部分夹层中有树桩木棍插入。

南侧:

表面凹凸不平,西南角有坍塌。

墙面大小多处凹穴,底部因受风蚀作用形成内凹。

雨雪冲蚀致使整个墙面表层多被泥浆层层覆盖,日照干裂和风蚀作用下泥浆层逐渐龟裂剥蚀,特别是根部以上两米左右范围,横向的风蚀作用已经土坯外层的泥浆剥蚀干净,露出砖坯。

砖坯砌筑方式随意,未严格按照不能有上下“通缝”的要求进行,多是采用“丁”式方式砌筑。

东南角、西南角处堆积较多,堆积物中可见土坯残块。

壁面可见五层芦苇红柳枝夹层,底部无夹层。

风蚀内凹致使上部悬空、断裂、崩解。中部、东部两处较大凹穴。

中部近顶处有木桩出露。

上部冲蚀作用较甚,下部风蚀作用明显。中部近顶有竖向裂隙,已成渗水通道。

东侧:

中部一缺口,将烽燧体壁面分成南北两部分,南低北高。

堆积较多,缺口成降水通道,冲蚀切割严重。

南半部表层多泥浆挂壁,北半部多可见土坯凸现。

南半部可见五层芦苇垫层,北半部可见六层芦苇垫层。芦苇、红柳枝垫层有下陷、倾斜、扭曲,表明存在不均匀沉降、下陷存在。

北部根部一孔穴,方形,50cmX50cm,深150cm。其上左右各2孔穴,疑为椎木插孔。

南部中部一较大孔穴,下部一略小孔穴,疑均为椎木插孔而成。

南部中表层内凹,雨雪长年冲刷,与中部洞穴相通,下流雨雪进一步掏蚀洞穴。

墙面局部凹凸不平,有悬空状,下部掏蚀已致使上部砖坯处于断裂、剥落状。

北侧:

相对比较完整,整个墙面形态保持原貌。中部内凹,略呈八字燕尾状。

东北角和西北角均有表层塌垮。

墙体根部两下渗深坑,深0.4-1米。

右上角有洞穴,疑为椎木插孔。

墙壁表层泥浆挂壁,结痂,形成厚厚的保护层。

整壁可见六层芦苇红柳枝垫层,垫层平整,少有不均匀沉降和倾覆。

顶中部内凹汇水弧面,成雨雪降水通道。

西侧:

墙面大小孔穴多处,成排成行,疑为椎木插孔而成,孔径较大者在50-80cm

墙面可见六层芦苇、红柳枝垫层,局部垫层处有木桩出露。下部两层之间掏蚀较甚。

根部有孔穴,宽60cm,高80cm,深2米以上,进达烽燧内部。

西南角塌垮冲蚀成一个大大的楔形缺口,既是降水汇聚之所,也是可登顶之处,是否原建筑形制就在此处设登顶之道存疑。

顶部:

顶部已不平整,西南角的缺口和东侧中部缺口凹槽相通相联,并与一条北向的凹槽相联,将顶部切割出多条深槽,高度在一米以上,致使顶部主要形成东南西三个部分。

烽燧周边土质粉化、沙化严重,主要生长物为骆驼刺,荒芜。

烽燧东侧30米处,影像上略呈一点方形建筑残迹。

在拉克苏木烽火台上四处远眺的时候,见小山包下似乎有小堡一般的建筑,遂下山驱前一观,果然应为一处小戍堡的残迹,距离烽燧450米。戍堡东西长47米,南北宽30米,主要遗存仅为东南角和东墙、北墙东段倒塌的墙体残块。戍堡建筑形制为夯筑,夯窝密集醒目,夯块密实坚固,墙体虽倒塌成块,仍如石块般坚硬。戍堡东南角相对完整,一段曲尺形拐角,边长四米有余,高度在五六米,根部墙体厚度在1.8米以上,墙角外东侧仍有建筑遗存相联,有非常明显的夯层和夯窝痕迹。

这三处烽燧相互之间相距十多公里,略呈一线分布,似乎是当年一条传锋线上的连续烽燧,但相距如此之远,是否能点火举烟能两两相望还真是不好讲。

烽燧东侧不远的博斯坦村为国家级文化历史名村,附近还有新晋国保拉普却克古城及其附属遗存。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