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2022-08-27 09:09:19)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四)其它遗址

除羊马城、外城和内城外,整个遗址区域中尚有部分遗址或疑似遗址,主要有:

1)外城东北角南侧遗存

南距外城第一处东北角45m,为一形建筑遗存,两翼外张呈八字形,东西长65m,南北宽29m,残高4.5m,断面可见大型制式土坯泥砖顺丁式砌筑痕迹。

 

2)内城北门东北向遗存

内城北墙北门东北方向100m处,为一院落式建筑遗存,东西长40m,南北宽20m,残高2.5m,断面可见大型制式土坯泥砖顺丁式砌筑痕迹。

 

3)东墙敌台外遗存

东墙高大敌台外18m处,一南北偏东方向长条状连续性土堆状遗存,南北长64m,东西宽15m,残高2.5m

 

4)遗址中心区域几处遗存

遗址中心区域内东西向一条深沟,从内城西门一直往东,至中部与一南北方向沟壑相交,几处遗存分别位于沟壑相交处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位于西南角的为一长形遗存,长125m,宽6.7m,残高0.5m,西端东距西门124m。位于东北角的为一长条拐把形遗存,东西长37m,南北长34m,宽5.5m,残高1.5-2m,西端东距北门306m。另在该遗存东北方向75m有一长36m,宽22m,残高1.5m的小土堆遗存。

 

5)内城西南角外遗存

内城西南角外南250m,一组建筑遗存,共四个,其中主体遗存两个,东北方向为一方墩形,东西长27m,南北宽24m,残高5.5m。西南向一佛塔状建筑遗存,底大上小,上部略呈圆状,砖坯砌筑,长12m,宽11m,残高5m

 

6)内城西北角外遗存

内城西北角外43m,东西长7m,南北宽14m,残高2.4m

 

7)内城西门东侧遗存

内城西门北墩台东北方向46m,东西长9m,南北宽14m,残高1.5m

 

8)内城南墙外遗存

内城南墙中部南侧壕沟外一条南北向带拐把的遗存,东距西南角楼329m,南距内城南墙17m,长94m,宽10m,残高1m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其它遗址位置图)              (内城西北角外遗址航空影像·2012

 

五)壕沟

内外墙垣外皆有壕沟,外城壕沟宽约40-80米,内城壕沟宽20-30米。

内外墙垣各建壕沟也部分说明了内外城不是同期修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外城为唐显庆三年(658年)建造,内城为约200年后高昌回鹘时期修筑。

影像上对内外城垣的壕沟表现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壕沟紧贴墙垣,有比较明显的几何特征,二则低洼保墒易农,在近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多被开垦为耕地,且作物长势多旺。外墙南侧和西侧的壕沟宽约40-80米,在早年影像上(2006年影像),非常明显为成块成片的耕地,而后虽然地方政府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迁移附近村民并禁牧禁种,壕沟中耕地虽然荒芜不再耕种,但曾经的耕种痕迹和阡陌印痕依旧(2012年影像)。而外墙的北侧和东侧,因临河滩沟渠,仅在西北角略有小段壕沟。

内城北墙、西墙和南墙外均有壕沟,宽度在20-30米间,因内城墙垣损毁严重,剥蚀塌滑的墙体土块逐渐填於了壕沟,所以其表现不显,但仍可以通过其形态辨识出来,特别是因为低洼和水分充沛,墒情较佳,地表植物生长茂密,与遗址其它区域地表植被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另,内城西墙从南至北900米的壕沟全部被开垦为耕地,沿墙体南北方向形成窄条地块,地垄阡陌明显。

目前从影像上观察,外墙东侧临河,无壕沟;外墙北侧也因有河滩低洼沼泽,形成天然的阻敌和防御纵深,并有羊马城外凸于城垣外,故此也没有额外加筑壕堑;外城西侧虽有折拐,壕堑也同样紧贴墙垣形成折拐,北端一直北向直接通向河沟处。南段壕沟被开垦为耕地,作物长势良好,北段则形成村内排泄及垃圾堆积之所,部分种植树木或形成空场用作牛羊养殖;西墙南段和南墙外的壕堑最宽,也比较规整有序,可能与此处所受扰动较少有关(仅仅开辟为耕地,未能形成村镇居住占用)。而内城的北墙、西墙和南墙外的沟壑亦同样明显,西墙从南至北长约900米的壕沟基本上全部开辟为耕地,虽已停止耕种,并逐渐任由杂草灌木生长,但曾经的平整地块、横竖有序的田畴地垄还是比较明显和清晰地反映出曾经的历史过程。

遗址区内曾经的沟壕耕地面积约为170亩(内城西墙外壕沟、外城南墙外壕沟、外城西墙南段外壕沟)。

 

六)遗址区内

西侧内外城之间因为地面耕作(南部)和村镇建设(北部)的缘故,历史信息几乎荡然无存。其他区域和内城中,虽亦有一些扰动,甚至在六七十年代,周边村民在遗址中大量取土肥地而致使遗址内遍布坑穴,形成坑坑洼洼的形态,但仍能从影像中通过一些解译标志的辅助作用,对遗存和环境状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整体上观察,北庭故城遗址因东侧和北侧有宽阔的河道、河滩阻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外界的破坏和侵蚀较弱,主要是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西侧和南侧因无天然的阻隔物存在,所以人为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西侧因有古城路贯穿遗址,强化了社会发展对遗址的影响和破坏,无形中新的平衡点、平衡接线转移到了古城路上,以致于形成了道路东侧作为遗址区多荒芜,保留更多历史中的痕迹,仅仅接受大自然的影响和破坏,而古城路西侧,包括被道路割裂出的城墙遗址,得不到天然屏障的庇护,农业耕种和村民居住快速挺进,大片蚕食遗址区域。南侧在跨过外城城墙后,已经开始在遗址的南部区域开荒耕种,只是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成片的耕作区域。而西侧则是完全被开垦成成片耕种土地,一直进抵至古城路一侧和内城城墙处。

考古遥感研究综述(刘建国、汪清山,测绘通报,200612)中作者根据1959年拍摄的北庭故城黑白航空影像观察分析,当时城内几乎没有人居住,内外城的城墙、护城壕、马面、敌台等清晰可见,仅在外城的西部南段有农田。这说明,北庭故城遗址被耕种和开凿居住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对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中,多数学者认为北庭故城现存内外两重城,但也有学者认为应有三重。而从航空或航天影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出在内城遗址的东北角处,有一东西长230m,南北宽290m,东南角有缺损内凹的城垣痕迹,其外侧有壕沟印迹,据此有学者认为此为宫城所在。实地观察,墙垣几乎无形,唯有利用空中影像观察以及借助判释标志进行解读方能发现端倪。

借助于遥感影像,除了能对三重城提供支持外,还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内城内部,东西和南北纵横交错有格网状形迹,似坊状建筑布局,特别是宫城内部网状痕迹更为明显。整个遗址正中东西对穿一条宽大的壕沟(25m),亦或是一条界分南北两地的大通道,向东可至河边,取水便捷,向西与西大寺相通,为拜佛进香提供方便。而南北向也有多条通道和沟渠的痕迹,共同构成了北庭故城的内部交通格局和整体功能区域布局。根据影像特征,可以对遗址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考古调查工作。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2006年卫星影像·遗址区局部)

遗址中虽然因为有千年的堆积腐殖土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周边村民庄稼果蔬施肥的好料,不断的挖掘已经致使遗址区中创痕累累、坑坑洼洼,但从影像上观察,并未像平整耕地那样泯灭掉地表的所有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纵横的街巷通道痕迹可寻、大小墙垣信息多显。另外,遗址中存几处较大的坑穴,似不为挖土取肥所致,亦有可能是城中储水或烧制砖瓦窑的旧址,这些需要结合考古工作来进一步求证。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2012年航空影像)                                                   2013年航空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4

 (遗址区内部·2012

 

 

北庭故城遗址位干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南距吉木萨尔县城12km,是我国唐-元时期(7世纪中-15世纪初)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废弃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北庭外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周长5000米,分内外两重城,现存遗址本体包括城址、北庭西大寺及周边建筑遗存。

北庭故城是唐代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的治所。公元9世纪回鹘曾以北庭为根据地向西域发展,并在定都高昌后以此为陪都。元代亦称别失八里,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见证了唐帝国“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模式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保障,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回鹘等文明发展历史,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有关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北庭故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充分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19882月,北庭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准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