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23(奇台博物馆)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23(奇台博物馆)
(1)
奇台县博物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93年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搬入新馆,新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陈列面积1450平方米。截至2019年末,奇台县博物馆馆内藏品数量达2045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42件/套,精品有:护林碑、青铜釜、公道杯、察合台银币、淘金人执照、古尸、战国时期男根女阴祭祀器、女阴、汉代炭精卧虎饰件、汉灰陶瓮等,近年来石城子考古发掘的大量汉代遗迹也多收藏其中。
奇台县博物馆展厅四层,第一层主要是恐龙展,第二层为临展区,主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绘画、书法等,第三层为主展厅,为历史文化陈列,第四层则为展示奇台县近现代作为商业重镇的盛世华彩,以及一部分规划展览。
而历史文化展览则以文明初起和汉唐丝路为主题。
奇台博物馆开篇就是一篇新疆简史: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被统称为西域。西汉前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朝先后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城的军政机构。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管理军政事务。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吐鲁番盆地)。从公元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麹诸氏。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的范围。突厥、吐谷浑、党项、嘉良夷、附国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实务的机构,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建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洲6个卫,以此支持管理西域事务。清代,清政府平定准格尔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实行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同全国一道推翻帝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荣发展时期。
在展览的前言中这样说道:
奇台县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地处准噶尔盆地东部,南依巍峨的天山,北接富饶的阿尔泰山,行政面积1.9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4万人。在中国新疆历史上,奇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属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管辖;在唐代,是直隶州县庭州的蒲类县,是长安二年北庭都护府的重要管辖之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奇台堡,四十一年(1776)设奇台县,始隶巴里坤镇西府;咸丰三年(1853)改由迪化直隶州辖;民国时期属镇迪道、迪化专区;新中国建立后,奇台的历史迎来了新纪元,1958年,属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辖县。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表明,在先秦时期,奇台就与祖国内地有着密切联系,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古丝路上的一颗明珠,是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重要商埠和军事重镇,素有“金奇台”“旱码头”之美称;奇台是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更是中华文化汇聚、积淀并向西传播的的核心地域之一。历史雄辩地揭示,自古以来,奇台就是多文化并存,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开疆拓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开发建设了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片神奇的土地,见证了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这里是奇台人民的会客厅,是美丽奇台的金色名片;这里是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社会教育、知识传播的殿堂;欢迎您走近,走进经济繁荣、文化的历史名城奇台!

(2)先秦时期
我国新疆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奇台发现的数量大、类型多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遗存,表明在距今10000年一4000年前,这里已经出现近石器时代文化。
夏商周时期(距今4000-2300年),天山北麓的山前绿洲草原,物质文化的发展,先后进入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开始出现。半截沟遗址、西坎尔孜遗址、五马场遗址、鸡心疙瘩遗址等出土的彩陶器、石磨盘和石杵、石锄、青铜斧、铜刀、粟类农作物等重要文物,结合昌吉州、哈密、吐鲁番、阿勒泰等地的考古发现,清晰地显示出,先秦时期奇台地域与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地处天山廊道和草原通道的特殊地缘区位,奇台与辽阔的北疆草原地区游牧民族文化、天山以南地域的绿洲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往和交流,是早期丝绸之路文明往来的主要地区。


























(3)秦汉魏晋南北朝
西汉前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先后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城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都。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入我国版图,成为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公元前48年,汉朝设戊已校尉,管辖屯田事务;奇台县石城子古城址,即为戊已校尉之戊校尉屯城所在。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城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立戊已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立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管理军政事务,魏南北朝,北方匈奴、鲜卑、丁零等民族部分内迁并最后与汉族融合;在西域,北魏、柔然、高车、嚈哒、突厥,先后统治天山南北,西域各地政权仍然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一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基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西域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屯垦戍边的实施,各民族间交流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隋唐的统一定了基础。


























(4)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全国,先后在都善、且末和伊吾设郡;618年唐朝建立,640年和702年分别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在伊、西、庭三州建立与中原一致的各种制度,如州县、乡里、城坊、邻保等行政制度;均田、租庸、摇役、差科等经济制度;镇、戍、烽堠、守捉、折冲府等军事制度;馆驿、车坊、马坊、长行坊等交通制度。在其它地方实行羁縻府州制。
唐代,奇台所在地区是庭州所辖之蒲类县,是北庭十五屯的重要地域;更是8世纪初北庭伊西节度使设立后,新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里的军事要地,是担负着“防制突骑施、坚昆,抚宁西戎”战略任务的瀚海军等的重要保障基地。以庭州-北庭为中心的屯田建设,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绿洲农业经济与畜牧游牧经济的交流,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丝路北道沿途星罗棋布的驿站,成为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聚居在庭州的各族居民和谐共处,创造了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样艺术异彩纷呈的局面。奇台地域唐代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包括吐鲁番出土的记录有大量庭州、北庭军政历史的唐代官府文书,最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地说明中央政权在此地实行的主权与治权。









(5)五代辽宋金元明清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迁入西域的回鹘人在以今吉木萨尔、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高昌回鹘政权,统辖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为中心的天山南北地域。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职官制度、社会经济、宗教事务等多方面受唐朝的深刻影响,使用唐开元七年的历书《大衍历》),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下半期。
1132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建立西辽王朝。西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新疆和中亚建立的政权,强盛时曾先后降服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等,控制全新疆,1218年西辽被大蒙古国所灭。西辽统有整个西域地区80余年,典章制度多依从中原,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13世纪元朝建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1218年元朝统一西域,设置达鲁花赤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元太祖成吉思汗分封西域给察合台作为领地,察合台汗国统辖西域。1295年,在别失八里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并在西域实行行省制。元朝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而设立的军政管理机构,具体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广大地域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这些人中,多有北庭人及其后裔。
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先后建立安定、阿瑞、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6个卫,管理西域事务。中国正史文献大量记述了西域与明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时间久,贸易物品以茶、驼马、大黄、玉石、丝绸、香料、奢侈品等为大宗。奇台作为东西南北交通之通衢和军政要地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