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巴州06(焉耆博格达沁古城和七个星佛寺遗址)
 (2022-06-30 00:28:42)
	
			
					(2022-06-30 00:28:42)		|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1)
博格达沁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乡。
“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高大宏伟之城。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周城垣基本完整,周长3080米,城墙残高约4米,夯土建筑,北偏西约45°,为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城之一。东南西北四边开城门,东城门和西城门略偏南端,有瓮城痕迹。
城内中部遗存许多建筑遗迹,目前已呈土堆状,最大的周长143米。城外四周低洼积水,为护城河遗迹。城内出土唐代铜龟符、陶砖、开元通宝等文物。
城西北隅有一土堆高4米。离城半里还有一小城,已颓,周长约1.5公里。
据称,博湖达沁古城周围有许多防卫建筑,当地居民称之为“黑讫达”,都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
城内地表高低不平,土墩、沟坑遍布,盐碱较重,生长有骆驼刺等植物。
遗址周边建栅栏,围圈保护,栅栏上挂“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
多块文保碑,国保碑为黑色机制大理石,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块水泥预制板文保碑,正面刻“汉-唐代
 
另一早几年的区保文保碑,字迹虽无漫漶不清,但填色多掉。
墙垣多呈土堆状,表面粉化、沙化、泛碱严重,表层3-5cm已无板结、固结之土,有芦苇、骆驼草生长。局部有夯筑和砌筑部分墙垣,亦多呈摇摇欲坠之像,用木柱支撑、土坯补砌。
城内空芜,有积水之凼,多有芦苇生长,地表碱化严重。
古城周边护城河宽绰,但栅栏似并未完全将护城河遗迹包围进来。
古城南侧,另有一个圆城,损毁更甚,有水渠穿过古城,城内也曾有耕作痕迹,今多退耕荒弃,此为泰克利古城,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还有泰克利古墓群。
博格达沁古城周边大小古城甚多,西北方向不足2公里一小方城。
据称博格达沁古城在唐以前是焉耆国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和“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城。它对研究唐代经营西域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卫星影像)














(2)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巴州焉耆县七个星乡境内的霍拉山山前低矮的山梁和坡地间,遗址东侧与南北走向的218国道相邻。寺院遗址中部有一眼东流泉水,形成一条自然沟,将寺院遗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七个星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依山势布局修建。寺院遗址又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大寺和北大寺),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总面积约40300平方米。洞窟残存11窟,位于寺院西北部约一公里的霍拉山底矮的山腰处,依山开凿,大部分坐东朝西,门朝西开。洞窟形制分为两种,一种为纵券顶平室窟,另一种为前后室的支提窟。洞窟内佛像无存,只残存佛像基座和少量的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曾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其表现出了印度佛教东传以及中原佛教西渐的发展过程。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
新疆的石窟按区域大致有三个主要区域,古龟兹、焉耆和吐鲁番地区,七个星石窟是古焉耆区域内石窟寺的主要代表。
七个星佛寺遗址目前已经建成景区,为巴州和焉耆县最重要的文化文物遗址景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整个遗址范围有栅栏围圈,保护现状较佳。
目前正在开展遗址考古工作
2013年起,西北大学在这里开展遗址考古,对七个星佛寺遗址的形制和建筑布局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珍贵的文物,其中的佛教造像数量多、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发掘的文物目前多存于巴州博物馆,七个星佛寺遗址处准备建博物馆开展收藏、展示和研究工作。
 
(七个星佛寺遗址卫星影像)







 
(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