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2022-05-29 18:32:06)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1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全称“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碑”,位于昭苏县的格登山上,该碑立于1761年,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昭苏县城至格登碑一线,约65公里,沿途耕地千顷、牧场无垠,有一种地阔天近的感觉。

格登碑处建有小型停车场,参观步道等。北侧竖一文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碑身,多层须弥座碑座。碑身长120cm,宽90cm,厚18cm。碑座长155cm,宽40cm,高80cm。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立”,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刻“简介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亦名“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该石碑高2.59米,宽0.83米,厚0.27米。“格登”是蒙古语“凸起的后脑骨“之意。格登山之役是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活动的最后决胜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进军伊犁,讨伐达瓦奇,达瓦奇退守格登山负隅顽抗。清军派出阿玉锡等“三巴图鲁”率二十二位勇士,夜袭达瓦奇大营。达瓦奇南越天山逃到乌什,被乌什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献清军。为纪念这次战功,乾隆皇帝亲撰碑文并勒石格登山。平定准噶尔勒铭碑迄今已二百余年,经过百余年的风雪侵蚀,风云变幻,格登碑仍昂然挺立,昭示着祖国版图的完整统一。保护范围:北延伸从碑石往北军哨楼围栏为界,西100米处为西界,东边坡路为界,南坡200米为南界。”。

格登碑位临今中哈边境之地,西南侧山下为苏木拜河河谷地带,河水西北——东南方向流淌,并汇入到特克斯河中,河水本已不多,今被束缚进苏木拜干渠之中。此河谷地带即为边境之所,与石碑相距仅500米,而松拜边防站哨所在石碑西北侧约350米。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格登碑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2

石碑碑石为青砂石质,产自南疆叶城。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刻“万古”。碑座两面雕刻万里碧波烘托出一轮朝日的图景。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文字的碑文,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正面留存较好。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记述乾隆二十年(1756年)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叛众,叛军首领达瓦齐逃窜南疆,终被乌什回部阿奇木堆集斯伯克擒获并押交清廷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赞颂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

碑文为: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我师洸洸,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崖,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格登碑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的见证,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后来,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获胜后,格登山及特克斯河以北、伊犁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今新疆昭苏、特克斯、巩留三县)仍被沙俄强占,代表清廷与沙俄进行谈判的外交官曾纪泽、大臣长顺等据《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力争格登山是我国镇山,上有乾隆皇帝勒铭方碑,并最终在强大军威的威慑下取得了难得的外交谈判胜利,终在光绪八年(1882年)将上述地区收复。

乾隆皇帝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仅存的一块,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另在伊犁州博物馆,还存有《乾隆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碑石残块。

格登碑它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一代代守边人默默付出的一生。今在山下,我方边境线一侧,兵团四师76团党委在坡地上嵌石为字,几个数米长宽的大字也是当代兵团人的写照“种地就是站岗  放牧就是巡逻”。

格登碑外罩碑屋、碑亭历代多有不同,现今的碑亭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传统中国汉地建筑风格,大气、敦实。

石碑所在位置为一处山脊平坦处,山脊与河谷方向大致平行,石碑东北和西南侧缓坡而下,土层较薄,然山花烂漫。

石碑东南处,山脊向下延伸,几处尼玛堆。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3

夏塔古城遗址也称夏特古城遗址,位于伊犁州昭苏县夏塔乡玛热勒特村。

夏塔古城在夏塔乡北侧约17公里,一条乡村公路从古城旁通过,沿公路北上可至格登碑,此地距离格登碑的直线距离约为13公里,据说在天气晴好之际可以目视到小山梁上的格登碑碑亭。

因公路地处边境区域,今已不再与格登碑联通。

此地为夏塔柯尔克孜民族乡。也有称谓为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故此古城以地名为称谓。

古城西侧为一条公路呈弓形通过,距古城西南角不足50米。再西侧为宽约600米的牧草地,而牧草地的西侧则是宽逾8000米的河谷湿地区域,为南部不足20公里山中冲出的夏特河遇平坦低洼地及特克斯河谷处而形成的巨大的扇形泄水面。古城东侧则另旁一条小支流河溪,为上游的夏特河分叉出来的一条小支流。

古城外西侧和南侧建起简易栅栏,西南角外公路旁建小型停车场,另在南侧较远处建有一看护及展示用房。

古城西南角外竖一文保碑,黑色机制大理石碑身,多层须弥座碑座。碑身长120cm,宽90cm,厚18cm。碑座长150cm,宽40cm,高80cm。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塔古城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五月三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八月十日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刻“夏塔古城,亦名夏特古城。城址北临特克斯河,东濒夏塔河支流。城址略显方形,北墙长390米,南墙长212米,西墙长480米。东面靠夏塔河,原来有无城垣现已不明。城为夯筑,墙基皆存,夯层清晰,个别地段见土坯和石块补筑痕迹,城西南有角楼遗迹。城内建筑均已无存,惟城中心和西南有三处台基,台基上尚存琉璃瓦等砖瓦残片。城外有护城壕与夏塔河相通,在西南墙和南墙各有一城门遗址。根据新疆地区古城址的特点,结合城内采集琉璃瓦等砖瓦残片等推断,夏塔古城的年代为唐代。保护范围: 东以夏塔河支流为界,南以夏塔河原渠为界,西以夏塔河林带为界,北以护城河外30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向保护范围以外延伸20米的区域。”。

一块旅游简介牌上用中英韩三种文字对夏塔古城进行了简介:夏塔古城:夏特古城位于昭苏县夏特乡境内,海拔1750米,是唐代的城池建筑遗址,是扼守弓月道和碎叶道的一重要军事重地,由城池和处于城外建筑物组成,总面积为1.26万平方米,外城周长1420米,城池略方形,不很规整,除东面因河水冲蚀,有无城墙不太明显外,北、南、西三面残存夯筑墙。古城有护城壕与东南的夏特河相连,宽20-40米,深约5米,其内外有青色、红色方砖,夹沙红陶器等残片,故被认定为唐代古城遗址。

另,竖一块“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西墙:

西南角有缺口,有便道呈土垄状从公路通向古城。

城墙西南角处竖水泥柱,柱间顶部三角新门顶,上刻“夏塔古城  夏塔古城(原名“下台古城”)。位于昭苏县城西南57公里。古城略呈方形,占地面积12482平方米。城内现残存三处建筑基址,城西有一组东西排列的大土堆,根据采集文物推断,该城使用年限上限为唐代,下限止蒙元时期。是伊犁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195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昭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公元二〇〇二年十月一日立”,背面刻书维文。

西墙长约470米,城墙为土垄状,残高1.5-3米,城外有壕沟,宽约20米。

西墙中略偏南有缺口,疑为城门。城门北端,城内靠近城墙有多处建筑遗迹。

西墙北段留存较好,顶宽约2.5米,底宽约7米,残高2-2.5米。

近西北角,再一建筑遗迹。而在南北两处建筑遗迹间,似有长条状墙垣痕迹。

北墙:

北墙形整,略呈弓形,凸形向外。城外有城壕,宽25-30米。

北墙留存较好,局部地段残高3-3.5米。

东墙:

东侧临河,似无墙,外侧大片河滩地,崖面高5-7米。

东侧中部,两高台,北侧高台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南侧高台略大一些,呈凸向南侧的“凸”字形。两台间东西向似为通道,宽约3米,通向河坝。高台处有烧造的砖瓦残块(片)。

东墙:

东南角处似有一墩,墙体有火烧痕迹,散落有石块,疑似角墩中砌筑有石块。

向西有一缺口,似近现代村民放牧进出古城所致。

南墙外有城壕遗迹。

南墙偏西,成内侧有南北两处相邻的建筑遗迹。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夏塔古城遗址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夏塔乡乌孙古墓葬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夏塔乡乌孙古墓葬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4

古城西南角外,公路西侧,一处窑址,现用栅栏围圈。

另在古城西侧,有大片的建筑遗迹,此地被登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夏塔古城外西南遗址”被围圈在牧草场范围内。其中偏东侧一处遗址比较有意思,北侧一个方形高墩,向南一条高埂通道,南侧通道左右两侧各一对称高台,两高台各有墙垣伸向两端,南北高台高墩外有一道矩形围墙,东西两侧正中处,对称各拐出一个小型矩形环状,似左右耳一般,南墙正中外侧一小墩。此建筑似有祭祀作用,亦或为一处小庙遗迹。

古城东北侧3公里处,大量古墓群,呈弯曲的线状排列。

昭苏一地,同样多古墓,尤其是乌孙土墩古墓。夏塔乡北侧,道路以西,呈条状排列大量的乌孙古墓葬,规格大者底部直径达80米。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5

夏塔古城遗址南约18公里,夏塔乡,其地之出名也因为此处为著名的夏塔古道的北端。

“丝绸之路”的东段和西段的线路基本是平直、单一的,到了新疆所在的中段部分,往往是多线并行、纵横交织,形成天山交通网络。从大的形态来分有北线、中线、南线三条干道,最后又在天山西端交会,能让它们交汇的就是天山腹地中的多条南北向古道,而这里的夏塔古道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当年唐僧三藏法师西去取经就曾走过这条古道的,在《大唐西域记》里有过详细记叙,而据说西汉时期博望侯张骞两次“凿空西域”也曾踏进过这条山谷古道。

历史上的夏特古道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沟通伊犁河谷与南疆的最便捷通道,它最兴旺的两个时期是隋唐和清代。

曾有人描述这里的景致:放眼望去濒临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脉,由崇山峻岭中一泻而出的夏塔河划开平坦的昭苏草原,在苍茫浩渺中汇入特克斯河。一揽无余的牧场,坦荡如砥,芳草萋萋,阡陌纵横,毡房错落。一列列的乌孙土墩墓,星罗棋布,巨大的土冢犹如一座座小小的山峰,诉说着昔日的赫赫王朝。一条坦平的砂石公里穿过山前的草原,延伸到不很远的边境线上……。

就在古道的北端,山峰与平原相接之处,夏塔河的西岸台地上,现在有一个军台遗迹,也有人称其为驿站遗址,沙土阿曼军台遗址,史籍曾有记载清政府曾在古道北段设“沙图阿满军台”。“夏特”一词即从“沙图”转化而来。蒙古语中,“沙图”意为梯道,“阿满”意为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梯门”,有古栈道之意。

沙土阿曼军台遗址据称是新疆清代军台遗址中唯一有房屋建筑遗存的一处,毛石筑墙,四周石围筑墙,只是这里曾用作牲口棚,环境不佳。

不远处,新建一处小景点,细君公主墓。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沙土阿曼军台遗址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14(格登碑夏塔古城沙土阿曼军台)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