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2022-05-16 22:11:35)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1

莫尔寺佛寺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白什克然木乡莫尔村,后该地区划归喀什市管辖。

莫尔寺佛寺遗址曾沉寂多年,近年来人民大学正在此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另外也对圆塔和方塔进行了抢险加固工程,但据说圆塔顶部的洞穴未进行封补,仍为塔体表面的积水下渗通道,将对土体遗址的内部结构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遗址北侧一条喀什市至阿图什市的道路和南疆铁路,东部亦有一条简易公路呈西北——东南走向,这两条路构成了目前莫尔寺遗址的东、北两个方向的界线,这个遗址周围一圈的栅栏界线的东、北侧即以此路里侧为准。

莫尔寺遗址周边栅栏围圈,整体范围较大,面积约2.5平方公里。原整个遗址区内及其周边区域皆为垦荒种植区域,后渐渐开始退耕还林,被遗址区栅栏围圈在内的遗址南部地区耕地已经全部弃耕,但田畴地垄表现明显,也曾在此地发现大量的残碎陶片。此区域也存其他的遗址遗迹,为低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栅栏南侧和栅栏东侧(马路东),曾经大片的耕地皆弃耕还林,现在为国家级公益林区,地表为荆棘灌木。

栅栏南端东西向开挖灌沟和简易便道。

东侧石砾便道目前正在进行拓宽,另有一条新开岔道向南可通往罕诺依古城附近。

遗址栅栏东侧,原亦为耕地区域,现在北端开建规模宏大的莫尔寺遗址佛教文化公园,面积为莫尔寺遗址保护区外1.65平方公里,连同遗址保护区共约4.15平方公里。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实施。近期(2020-2021年)目标为:门楼、保护位强、佛法东渐文化景观轴线、牌楼、北入口服务中心、停车场、援疆林、丝绸之路地雕广场等;中期(2022-2025年)目标为:丝路开辟历史轴线、商业与旅游配套板块;远期(2026-2030年)的规划是考古遗址展示游线、三大主题文化公园、佛教文化主题板块以及南入口等。

遗址前两块文保碑,旧碑为水泥预制板,两侧水泥方桩固定,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佛塔遗址  (公元3-9世纪)  国务院20016月公布  自治区人民政府立”,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红。新碑为整石碑,砖砌须弥座碑座,碑身正面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佛寺遗址  时代:汉- 国务院200162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5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黑。碑身背面刻“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东北30公里处的佰什克然木乡莫尔村。莫尔,维吾尔语意为“烟囱”。莫尔寺遗址是汉-唐时期的古遗址,其范围南北长100米左右,东西宽50米左右。遗址自北向南分布有梯形塔、寺院遗址、圆顶塔。梯形塔高约13米,塔顶部为正方形,边长14米,底部边长25米左右,塔身有佛龛的痕迹。寺院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约9米,原为僧侣住房,损毁严重。圆顶塔有5层,高12米,底部边长12米。遗址佛塔造型独特,目前此类塔已不多见。莫尔寺遗址是喀什地区遗址,对研究佛教在喀什的传播、发展、消亡具有重要意义。”,汉字在左,维文在右。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作为考古中国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之一,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首次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区域界于南、北塔形建筑之间。发现建筑基址2处,分别为 I 号建筑基址和II 号建筑基址。出土圆形方孔铜钱,陶、木、石及大量石膏佛像残块等文物。

栅栏上悬挂“文物安全责任公示栏”和“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等宣传标牌。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2

20149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曾对莫尔寺佛寺遗址进行过数字化采集工作,此为当时所做的调查记录。

 

喀什莫尔佛寺遗址调查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一、概述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境内,古马塔格山山麓冲积扇的古河道台地上,背靠群山,面对荒野。地理坐标:东经76°1512.7″,北纬39°3658.2″。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什古称疏勒,是古疏勒国的重要辖地。东汉时,疏勒国强盛,佛教开始传入并随之在此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里也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广集有佛教大、小乘经典及印度哲学着作,并影响了龟兹佛教的发展。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355年随母在此停留,“顶礼佛钵”,初开法门,广泛阅读各种论着,从此奠定了他佛学思想的基础。唐高僧玄奘于644年从印度回国,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沙国(今喀什一带)的人们淳信佛法、勤营福利的情况。他记载沙国“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的盛况,这比起当时同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的龟兹(今库车)与于阗(今和田)各只有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人的情况,疏勒国的佛教极其可观。

“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维吾尔语意为“烟囱”,因该名称所在地的两座高土塔向被当地群众视为古代的烽火台而得名,其实这是我国西域古疏勒国都附近一处著名的佛寺遗址。寺院坐北朝南,西面约1公里处有坎普代尔哈纳(鸽子房)寺院遗址,南面隔恰克马克河古河道与几公里外的汗诺依古城相望,东面有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遗址,它是古疏勒国境内一所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具有古代印度犍陀罗文化的典型特点,对研究古疏勒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莫尔寺的建设年代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考证,有魏晋时期所建和唐朝时所建之说。690(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向全国各地颁发大云经并令诸州兴建“大云寺”,西域疏勒、龟兹、碎叶等地皆耗费巨资兴建大云佛寺。根据莫尔佛塔所处地望及遗址形制,特别是僧房和佛堂遗址上用粉白的石膏为地面铺料的华贵装饰,这很可能就是当年声播丝路、名闻西域的疏勒大云佛寺的遗址。寺院一直保存到10世纪初叶,当伊斯兰教正式传入古喀什噶尔后,逐渐取代了佛教,莫尔寺院废弃。

莫尔佛塔遗址现有两座残存佛塔,其间有一组僧房遗址,西侧坡下约600米处的沙地上有一排古代坎儿井,婉蜒排列约1公里,是当年寺僧的水源。据说这是除吐鲁番之外,南疆地区唯一的坎儿井,历史价值极高。

现尚残存两座塔,东南面的一座为卵圆形的塔身和覆斗形的高台构成,总高12.8米,底部方形基座长宽均为12.3米,高8.4米。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宽236米,顶部边长142米,宽125米,塔身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两侧留有佛龛遗迹,内中当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现已剥蚀一空。此塔应是寺院的中心建筑物,台顶上建有钟鼓楼或佛殿,现已不可见。

莫尔佛寺是中国最西边陲、建设最早、保存较好的佛教寺院,是丝绸之路新疆段保存比较早的佛教遗迹。由于莫尔佛塔较多地保留了佛教传入西域后佛教建筑的原貌,其覆钵式卵圆顶佛塔具有典型的印度古代佛塔建筑风格,具有研究史学、建筑学、考证佛学的重要价值。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二、调查记录

莫尔佛寺遗址坐落在古马塔格山山麓冲积扇的古河道台地上,周边一片荒漠。虽则一片荒凉,黄土蔽目,但远远望去,那数百平方米的粘土高台以及其上的宏大佛塔残迹仍不失宏大肃穆的气势。

莫尔佛寺遗址两佛塔立于一高台之上,坐东朝西,高台高约4-6米,南宽北窄,东缓西陡,系自然形成,西侧陡峻处多处冲沟、塌陷。

莫尔斯遗址目前有两层铁丝网栅栏圈围,其内一层为早期所建,水泥桩,铁丝拉网,范围较小,仅将位于高台之上的佛塔遗迹和寺院遗迹围住,且已不再完整。外层栅栏为近年所建,铁管立柱,栅格网版,范围较大,南北长近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其东侧和北侧以道路为界,南侧以国有林区边界为界,西侧抵达村庄耕地边缘。围圈区域内除莫尔佛寺遗址所在的高台区域外,还包括其西侧和南侧的大片荒漠区域,该区域中有数十个坎儿井残迹。

莫尔斯荒废的原因除宗教原因外,另一主要原因可能是佛寺所处地区的绿洲逐步褪减所致。目前莫尔寺所处地区北东方向皆失戈壁荒原,南侧也在数公里外有绿野耕地,而西侧也在一公里外开始有村民耕种,两三公里外始有村落,但也是村稀人少,早已不复当年之盛景。

自西向东行,数公里外即可见矗立于高台之上的方圆两个残塔,荒漠之中的圣迹,似指路的明灯,璀璨光芒照耀大地,为四面八方来此朝圣的信徒们指引方向,以她宽广慈悲的胸怀召唤着万众来此相聚。

遗址围栏大门东向,内有一看护房,向东立两块保护标志牌。前一为较早竖立的水泥预制板保护标志,上横书维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佛塔遗址  国务院20016月公布  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压膜制字,内填红色油漆。后一块为近年新立的,灰黑色大理石抛光面,上横书维汉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佛塔遗址  时代:汉——唐  国务院200162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5月立”。石碑背面则分别用汉语和维语对莫尔佛寺遗址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文为: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东北30公里处的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莫尔,维吾尔语意为“烟囱”。莫尔寺遗址是汉-唐时期的古遗址,其范围南北长100米左右,东西宽50米左右,遗址自北向南分布有梯形塔、寺院遗址、圆顶塔。梯形塔高约13米,塔顶部为正方形,边长14米,底部边长25米左右,塔身有佛龛的痕迹。寺院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米,南北宽约9米,原为僧侣厢房,损毁严重。圆形塔有5层,高12米,底部边长12米。遗址佛塔造型独特,目前此类塔已不多见,莫尔寺遗址是喀什地区唯一保存较好的佛教遗址,对于研究佛教在喀什的传入、发展、消亡具有重要意义。

莫尔佛寺遗址坐落在一处高台之上,高约4-6米,东侧缓坡与外相联,南西北三面皆陡坡,西侧陡坡之下,古河道呈扇状向西南方向发散开来,而莫尔寺基本处于扇柄节点之处。整个遗址区从北向南依次有方塔遗存、僧房遗存、圆塔遗存和疑似房屋建筑遗存,方向为北偏西30°,总长约250米,宽约70米。

遗址周边地面,黑色小石砾遍地,曰戈壁石子,东北方向更甚,地面似铺上一层黑色地毯,为疾风裹挟而至。

雨雪冲蚀已至地面形成大小冲蚀沟多条,且有积水下渗点多处。

圆塔共分六层,残高12.8米,泥砖土坯砌筑而成。最下一层为基础,实为佛塔找平之用,方形,边长约13米,高0.2-0.6米,北高南低,皆成残坡状。基础之上三层方形塔基,逐级内收,塔基之上,圆形塔身、塔刹。底层边长12.5米,高1.65米;第二层边长10.8米,高2.1米,第三层边长9.1米,高1.5米;三层方座之上为圆柱形塔身,直径7.4米,高3.2米,非常明显的束腰状建筑形式,两层叠涩;顶部为塔尖,为卵圆形大顶,宽同塔身,高为1.9米;顶上有圆孔。整个圆塔表面均草泥涂抹形成外皮。该塔即佛教建筑中所谓的“串堵波”,是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的。据史料记载,当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国里,就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许多高僧如道安、智猛、鸠摩罗什等都曾在疏勒国顶礼膜拜过。

东侧:三层塔基表面主要以雨雪冲蚀破坏为主,草泥层表皮上竖向流水冲沟密布,冲刷下来的泥浆淤积在塔基之下形成小型漫坡,部分在塔体上形成泥挂。底层塔基南端一小型凹穴。塔身塔顶主要以风蚀破坏为主,东北角表层有残损,南部有处直径在20cm的孔穴,另有多处小型圆孔穴。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南侧:塔基表面主要以雨雪冲蚀破坏为主,底层上草泥表层基本全部脱落,在降水冲刷下再次形成结痂泥层,但砌砖痕迹显见。底层正中一三角形浅凹穴,底宽约1.5米,西端底部表皮结痂层脱落。二三层上皆有表皮起鼓和脱落情况。塔身叠涩明显,偏东方向叠涩处多个孔穴,偏西方向,叠涩上大小孔穴多个。底层基座东端,有现代刻划破坏。塔身底部亦有当代刻划破坏。塔顶部西端表层脱落。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西侧:佛塔主面,塔基正中开一立槽,高及第三层塔基顶部,宽4.4米,底部两段台阶,五六级踏步至地面。立槽左右及后壁墙面末抹平,似为一安置佛像或设置香案进行礼佛之所。塔身正中一拱顶开门,宽??米,高??米,现被泥砖封砌,下部表层草泥层抹糊。塔基二三层部分损毁较大,塔基底层根部有结痂层脱落现象,塔顶部表层脱落情况较甚。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北侧:表层雨雪侵蚀,结痂,冲蚀沟多条。底层塔基正中一孔穴,宽60cm,高70cm,有火烧烟熏痕迹。第二层塔基东侧有缺失,第三层塔基下沿有近十处小型方形掏蚀孔穴。塔身东侧有残损。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方塔为基础之上的三级方形结构,岁月流逝,现已呈四棱椎体状,底大顶小,残高7米。底面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6米;平顶,顶部东西长14.2米,南北宽12.5米。

东侧:塔体形制难觅,表层略呈弧状,正中一竖向冲蚀沟,其余小型冲蚀沟、流痕多处。顶部南端,一掏蚀孔穴,深及塔体内部。塔体底端,两大两小四处方形竖向孔穴。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南侧:层状结构形制依稀可见,各层上似建有成排的佛龛,现皆已塌毁变形致使原貌难觅。一条西下斜向东上的通道成为今人登塔顶之捷径。顶部东侧,一大型孔洞,已致使周边砖块出现失稳现象。整个塔体表面多见砌砖出露。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西侧:佛塔主面,形制比较完整,主要以风蚀破坏为主。二层塔体正中,一竖向凹槽,贯穿该层,凹槽内上小下大两方形孔穴。底层塔体表层多有脱落。塔下正中一夯土台,似供台。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北侧:雨雪冲蚀严重,整体已略呈弧面状,雨挂泥浆层层叠叠,坚如硬壳,已难寻三层结构形制。西端,一大型竖向楔形冲沟,沟底切痕深深切入墙体,顶部一漏斗状,降水不断下泄下渗,更加剧了对遗址的破坏作用。东端顶部,两条小型裂缝,已将塔面表层泥浆层贯穿。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顶部:两三处积水下渗点,对佛塔的破坏作用显而易见。顶部边沿,四周皆有大小降水沟渠,大者已形成对塔体表面的切割。

圆塔和方塔之间,有僧房遗迹,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9.3米,残高0.5-1米左右,多组院落或建筑形式,地面皆已成土陇土堆状,形制难觅。

圆形塔东南一处高包上亦有房屋残迹,残迹多略高于地面。

高台西侧,立壁34米高,冲蚀、塌陷明显,西距圆佛塔、方佛塔5米左右,应考虑崖壁的稳定和安全问题,严防水蚀等对佛塔地基的进一步损毁。

圆佛塔正西、高台下,一方形深孔,深达五六米,不明何为。初步分析可能为近年在此掘洞取土、制坯补砌佛塔之用。

遗址西北处一百五十米处,马蹄形一高台,坐北朝南,圆弧状围护一片平坦之地,山形地望俱佳,现今平地之中有一处方形工地扎营的痕迹,应是近年间在此修桥筑路的建设单位的营地。

佛塔迤西800米处,一长溜坎儿井残迹自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蜿蜒,约有二三十处,井口之间间距多在一二十米间。坎儿井皆废,井口均成浅坑浅槽。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遗址西南方向,大片曾平整出的成块耕地,现均已抛荒多年,田畴地垄俱在、沟渠田埂如旧,甚惜。荒漠之中垦殖出片田寸土极度不易,不知是因为缺水还是因为处于遗址区内,荒田废地,浪费资源,也不利于遗址及其环境的保护。

荒地之中,残砖碎瓦不少。

佛塔西侧地面三处十字形地标,50-60cm方形土坯砌块镶嵌于地表,疑为航空地标。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莫尔寺遗址南数公里外,与莫尔寺隔恰克玛克古河道相望,有汉诺依古城遗址,莫尔寺的建造、辉煌和衰落皆同此古城关系甚密。据考古学家黄文弼实地考证,认为汗诺依古城就是唐朝疏勒国都“伽师城”,也是疏勒镇及疏勒都督府治所,喀拉汗王朝初期王都也设于此,后来改作夏季行宫。喀拉汗王朝末期至14世纪初期,汗诺依遗址旁的恰克玛克河水源断绝,又因战乱频繁,古城渐趋没落,清中期遂最终荒废。

 

 【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3(莫尔寺佛寺遗址)·20220516


三、保护建议

1) 树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牌(碑)。

2) 强化管理,严禁佛塔和佛寺遗迹内(上)随意的车行人爬,严禁佛寺佛塔遗迹再遭受外部不当损毁。

3) 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如高台西侧水毁隐患和遗址地面积水下渗、地表冲沟等。

4) 佛塔表面的防风化、防雨蚀破坏等。

5) 办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晰土地的权属关系,为进一步的规划、保护、考古、利用等奠定基础。

6) 清理遗址区内各种垃圾和与古迹遗存环境不相符合的各色杂物,保持遗址区的整洁和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

7) 增设必要的遗址区简介和遗址观赏点(台),以增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和利用价值。

8) 必要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环境调查。

9) 必要的考古调查工作。

10    开展保护规划设计。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