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喀什记录02(香妃园和喀什噶里墓)·20220516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1)
阿巴和加麻扎(墓)位于喀什市东北5公里处的浩罕乡艾孜来提村,中西亚市场路与421县道交叉口附近。原阿巴和加麻扎(墓)的保护范围:东部与公墓和部分民宅相连界;南部与私人住宅连界;西部与私人住宅连界;北部与通公墓的小路连界。
今,为发展旅游、传承文化,在阿巴和加麻扎(墓)的南部拆房扩地,以阿巴和加麻扎为基础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香妃园,为喀什乃至新疆地区著名的文旅结合景点,也成为喀什的一处著名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香妃园的核心为阿巴和加麻扎(墓),而庞大的旅游景区则多是根据传说和有限的历史故事附会起来的。
香妃园其实是在阿帕克霍加墓(家族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系列香妃相关主题的建筑,扩建成了香妃园,而最核心的是将这座家族墓附会成了香妃墓,将这里附会成了香妃故里,整个香妃园分别从故里、故居、故人三个方面讲述了香妃从出生到去世,从喀什到北京,从贵族公主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帝宠妃的传奇故事,编造故事估计能红火个20年吧。
香妃园的所有景观,除了阿帕克霍加墓和加满清真寺、高清真寺、低清真寺外,其它多数都是新建的,多为人造景观,人造景点。这里的核心文物为伊斯兰教圣裔阿帕克霍加的家族墓地,埋葬的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他的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是新疆旧时政教合一制度的代表。因此,当他于1693年死后埋葬于此地,人们便开始称呼这里为“阿帕克霍加墓”。据说墓内葬有五代72人(但实际上只有大小58个墓穴)。主墓室(麻扎,意为“参拜之处”)是景区内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主穹顶高26.5米,直径达16米,其底部由四面尖拱承托,在四角还对称布置了四座邦克楼,是很典型的受到了伊朗地区陵墓做法的影响,造型简练宏伟。四周墙壁从上到下全都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古兰经警句。琉璃砖大部分为当年修造时所烧制,时至今日依然光洁精美,部分为近年麻扎修缮时特意仿造的。
香妃墓其实不是香妃的墓地,而是香妃这个家族的墓室,香妃的墓应该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中。
香妃(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和卓氏),维吾尔族人,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清高宗时为和贵人、容嫔、容妃。
如若大胆推测,香妃也仅仅是和这个家族有一点关系而已,据介绍清朝皇帝的香妃为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阿帕克霍加的名声、名望自然是不需要借助香妃来扬名的,但现实社会中往往………………。
据考证,阿帕克霍加墓最初的模样远不如今日之规模雄伟,这都是后人和统治者仰慕和推崇其丰功伟绩而累年修缮扩建而成。今日之规模主要是在1874年阿古柏花费巨款扩建修缮的基础上而成。
整个麻扎占地约2公顷,为一座具有浓郁维吾尔族传统特色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大门(楼)、高低礼拜寺、教经堂(阿满清真寺)和阿巴和加麻扎互相毗连形成一个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也以此为圈定要素。
门楼精美华丽,始建于1812年年,建筑高耸、坚实,两侧有高大的砖雕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百花琉璃砖,光洁可鉴、雄伟壮观,与整个古建筑群混为一体,极其富有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是一处凝聚着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和技艺的名胜古迹。
门楼位于整个麻扎(墓)的东南侧,以前曾是进出麻扎的唯一通道,今建起香妃园后这里不再是主要通道。门楼旁的装饰墙上挂一块铜板文保牌,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南侧一处小涝坝。
(香妃园卫星影像)









(2)
门楼西侧为合并在一起的高低清真寺(礼拜寺)。高低礼拜寺紧连陵园正门,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高礼拜寺供夏季做礼拜用,低礼拜寺供冬季做礼拜用,高礼拜寺虽然面积不大,但其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华丽,寺内木柱精雕细刻,藻井式天棚彩绘,石膏雕花和砖雕结合的墙体装饰,图案组合多变,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其建筑艺术之高超,工艺之精细特别是布局和细部处理上突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才能,极具观赏价值。礼拜寺内殿布局宽敞,藻井彩画丰富多彩。礼拜寺两隅之塔楼,做工精细而高耸,壮美而又对称。大门前高耸的门楼,高高的白杨树环绕着“甜水池”,使这里的风光增色添彩,给人以优雅娴静之感,使整个陵墓前面形成一幅精美的画面。
高低礼拜寺的南侧隔条小便道就为一处涝坝,也是清真寺和麻扎的附属建筑。小便道呈东西向,西侧与香妃路直角相交,此小道原为通往麻扎的唯一道路,现东侧为景区内部道路,西侧应为社会街巷。涝坝用栅栏围圈,为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的要素。
麻扎的西侧、高低清真寺的北侧为加满清真寺,也称大礼拜寺,其始建于公元1874年,是一所平面三合院式建筑,礼拜殿由近百米长的长廊和后殿组成,敞廊天棚中的藻井绘有各种彩画和花卉,后面的圆拱顶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造型美观而坚固。据称厅下的62根木柱,是由62位能工巧匠各自精雕细刻而成,故各个木柱上的木雕图案和彩绘花纹没有一根是相同的,堪称维吾尔族木雕艺术的精髓。另外加满清真寺还是保留了大量汉地元素,表明了虽为本地工匠,但还是吸收了许多各地优秀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风格。
加满清真寺的东北角、麻扎的西北角,也有一处穹顶建筑,此为讲经堂,似应为加满清真寺的附属建筑。它为景区最早的建筑,是当时玉素甫霍加和阿巴克霍加讲经的地方。经堂四方形,圆拱顶,内径为11.6米,高20米。讲经堂由内外两部门组成,冬季在内殿讲经,夏季在外殿讲经。室中央安放有一块椭圆形,长约30公分显青白色点状花纹的“圣石”,据传这块“圣石”有祛病驱邪的功能,兼敬恭顺的信徒抚摸“圣石”后,多能得到平安和幸福。
麻扎的主体建筑是主墓室,平面为长方形,砖结构穹窿顶。大门向南,其余三面设双层木格花窗,它三隅设有由里面通向主墓室顶部的环形砖梯,经砖梯可以登上二层和顶部。中央的穹窿顶高26.5米,直径16米,有四根拱柱支撑,然后四隅起四个尖拱,共计八个尖拱,呈圆形,上砌拱顶。
主墓室内部宽敞,中间高台排列许多大小坟墓,中央穹窿顶高而壮观,四周走廊深而狭小,加上高而大的尖拱,使整个主墓显得非常宏伟,而且具有神秘的色彩。
整个景区栅栏围圈。
(3)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毛拉木贝格村西部“塔西比里克山”(艾孜来提特毛拉木)山上,现此处建乌帕尔公园。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喀喇汗王朝时代(宋代时期)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于十一世纪初叶(1008年)诞生在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直属的乌帕尔乡阿孜赫村,其父麻赫穆德·本·侯赛因为喀喇汗国王族成员,其母比比·拉比亚是当时很有名的贤惠妇女,因此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当时中亚的最高学府——喀什噶尔麦德里斯萨吉耶,较为系统地接受了语言、历史、地理、逻辑、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广泛知识。后来去阿拉伯伊斯兰哈里发的首都巴格达求学深造,其终生从事科学文化工作,在突厥民族生活的城市和乡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收集突厥种族的语言,以及它的特点,族源,历史,地理位置,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并于公元1072年至1076年间撰写了享誉世界的《突厥语大词典》,是宋代首次系统的介绍突厥语与阿拉伯语的对照词典。不久,他返回故里,从事教育工作,九十七岁时逝世,并被安葬在其讲学、著述之地,供后人瞻仰膜拜。
今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是一座具有维吾尔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物,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东为陵园正门门楼,里为方形庭院,内有主墓室、祈祷室、经堂、居舍。
今此地已建成一座乌帕尔公园,其位于疏附县乌帕尔镇5村,距314国道4公里、县城37公里。公园占地面积1380亩,园内林木葱茏,有杨树、柳树、沙枣树、桑树、杏树、苹果树等树木10余种,植被覆盖率高达8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公园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库孜卡兹纳克(佛教)寺院遗址相连。公园内有古杨树、金泉、观景台等景点。整个公园古木参天,阴翳蔽日,泉水绕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群众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为一处庭院式建筑,四周围墙,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局部有卵石和片石垫基。庭院东北角处为门楼,也为宣礼塔,方形,穹顶,四角柱状支撑,穹顶正中和四角共5个小型宣礼塔,顶竖星月标志。门楼正面(东侧)满铺砖雕装饰,极富现代维吾尔族风格。高大的券顶门洞彰显气派和庄严。进门楼后在北侧、西侧和南侧各开一门。
门楼墙上悬挂一块白锌皮板文保牌,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围墙为低矮的花墙。
院内,西侧,为一坐西面东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5米的一座建筑,东侧前部为前廊,四角圆柱状小型塔状支撑,顶竖星月标志。西侧后部5个小型拱拜孜圆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墓就安放在建筑内的东北处,其余地方作为清真寺和接待处使用,据称此地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讲学之处。
院落外东侧,沿坡密植松树,有台阶甬道从中而上。
东南角外约50米,一处土台,人工夯筑而成,据称为讲经台。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周边,大片的麻扎地,显见历史悠久。乌帕尔公园栅栏仅围圈了一小部分麻扎地在内,有“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标牌,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北侧,沿山坡处,为托库孜卡兹纳克(佛教)寺院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遗址损毁严重,地面难见成形遗迹。
托库孜卡纳克(佛教)寺院遗址是一处北朝时期的佛教寺院遣址,范围约20000平方米。遗址地处艾孜热提毛拉塔格山东部南面山腰至山坡一带,主要是以地形选地建造的不相连的寺院房屋,由于坍塌及人为破坏,房屋的基本布局已很很难辨清。寺院遗址曾经采集到石佛像、梵文贝叶经、联珠纹陶片等。托库孜卡兹纳克(佛教)寺院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坐标为:西南角:东经75°30′35.7″,北纬39°18′57.6″。西北角:东经75°30′33.5”,北纬39°18′58.5″。东北角:东经75°30′35.3″,北纬39°19′03.2″。东南角:东经75°30′39.2″,北纬39°19′00.9″。
公园内有多处泉眼,另有挂牌古树。
2006年7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国内协商会议,经专家评审,由新疆自治区文物局推荐的与丝绸之路主干线有关联的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新疆段丝绸之路拟认定点”,其中就包括了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但最终未能成为申遗点。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卫星影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