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破虎堡杀虎口平吉堡长城记略•20180616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破虎堡杀虎口平吉堡长城记略·20180616
(1)
老尚队伍三车昨日均从北京出发,出京据说不甚顺利,人多车挤,在八达岭高速上行驶缓慢。出来的早的老尚一车按计划到达了右玉,按计划的老黄车也在晚上11点来钟抵达新荣,而大安车也是计划中的半夜12点多到了大同县。
6月16日,端午节假期第一日,按计划是左云破虎堡和镇宁楼之间的对穿,考虑到大安一车(大安、海哥、老王和老路)上的人都是晚上要睡足觉、早上要吃饱饭、享乐至上的主,估计也很难一早就到位置,所以早早建议他们直接开车上摩天岭山口,而不要停车在镇宁楼,否则上山下坡后难以走到破虎堡。而我原计划是走镇宁楼、宁鲁堡、三屯乡西侧的据说是北魏的一条长城土垄,但早上发现脚疼未消,准备今天休整一天。
如此一来就简单了,早起后早饭未寻,抓紧时间开车出行,先至八台子将老吴和旭旭送到教堂前,然后老黄开车再拉上老丁返身上高速,直奔右玉杀虎口方向,在右卫下高速后绕行至破虎堡,整绕行了一百多公里。
在破虎堡老黄跟上早一步来这里的老尚、鱼哥、云起、球霸和轻云,向二十边村、十二窑村、摩天岭、镇宁楼方向而去,而老丁则留在破虎堡周边发发呆、养养脚。
唉,精心做出来的宁鲁堡左右两边北魏长城和东汉长城残段不知什么时候再有机会去走走了。从GE上观察,在宁鲁堡西侧1.5公里处,有一条发自镇宁楼处镇宁口(也好像有资料称这里为施家口)的墙垣残迹,显度不是很高,但似乎能依稀辨识出来,向西南方向沿山坡半腰而去,有一段和210省道交缠在一起,过前铺村、绿道坡村后继续前行,至大河口村、王家窑村和守府村,再前至汉疙瘩村、花豹滩村后痕迹难寻,判断似有可能继续向前往云阳堡方向而去。在这条北魏长城线上,墩台数量有限,仅有几处,但还是有点意思。在大河口村附近,一墩外侧有圆形台地和护堡。而王家窑村附近的墩台则是方形台地,在守府,则有一汉墩,形态高大完整,一小堡则小巧玲珑,附近还有一块汉遗址区。而在汉圪瘩村,似有一“凸”字形的堡城残迹,不知“汉圪瘩”的地名是否来源于此。而在左云高速上道口西侧约2公里处,有一南家堡汉墩,外有百米边长的方堡痕迹。我本计划从东北往西北沿北魏长城下行,走的快就至高速上道口等车,走的慢就折拐向东,到210省道上上车。
而另一条则是从猪儿洼村、长城岭村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东汉长城,在经过小厂子村、黑烟墩村、后辛庄村后,在宁鲁堡东侧近1公里处跨过旅游公路后沿河道边沿向镇宁楼方向而去,只是这段似乎地表看不出多少东西。从八台子村上到旅游公路的时候,远远可以望见一道土垄,似乎也有一块石碑竖立,估计那就是这条汉长城残迹。
早五点来钟,天刚亮,街面上行人稀落,我们一行就出发了,先将老吴和旭旭送至八台子教堂前,考虑到他俩身强体壮,就建议他们多看一地、多走一段,从八台子上神柱山后至镇宁楼,然后翻过摩天岭山口前往破虎堡方向。其实这段行程中我尚缺摩天岭上下这一段,多次路过仅观未行,也只能是舍弃了。
六点二十,至八台子,还准备好好欣赏下晨曦中的教堂残迹,就被老黄吼上了车,还有百多公里的路程,要去追赶老尚他们。
从宁鲁堡南下的210省道上,老黄善心大发,搭载上一位老太太,说是要去大同那边的一个地方,女儿的孙子过八岁生日,老祖母要去参加,这样我们将其带到了109国道与左云进出高速通道的路口处。
高速一段后在右卫下道,走211省道往杀虎口方向,在康家湾村附近的一处道口东行可至破虎堡。
车过应洲湾村时,路旁似有一块文保碑,但遍查资料仍不得知。
七点四十,至破虎堡,老黄跟上老尚一队东南向朝摩天岭方向而去,老丁呆在车处,揉脚发呆。


(2)
破虎堡位于右玉境内,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堡,原称破胡堡,和平友好后改称破虎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堡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八尺”,城向南开有一门。堡内又筑一墙,与东西堡墙连接,将堡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开门,南部为关厢。明时驻守备,分守长城“十四里,边墩十七座,火路墩五座”。该堡城保存基本完整,四角台和中间墙台规整,只是包砖已被拆除。东、西、北墙外有城壕,残迹依存。堡门砖石面完好,门额有石匾一方,长1.9米,宽1米,上刻“破虎堡”三字,已漫漶不清。石匾左右两侧有精美的垂花砖雕。门洞高4米,宽3米,深15米,洞壁上嵌石碑一块,字迹不清。门外照壁一座,东西两侧是砖砌的竖柱,中间为土坯砌筑,青砖覆顶,壁面剥蚀严重,近年修整了一下,白底红字“为人民服务”其上。
和两年前相比,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气仍是比较沉闷,人稀景颓。
至破虎堡的道路,一多半已经重修,铺上了沥青,但后一段仍是老路未整。
破虎堡虽然感觉环境卫生状况有很大改善,但稀落的村民、死气沉沉的生活状态、颓败的房舍,让人深刻感觉到旧有是时光已然故去,昔时的辉煌已经成为往事。
破虎堡曾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后来周边三个乡合并成了新的李达窑乡,使得现在的李达窑乡成为一个有三十余个行政村、四十多个自然村的大乡。当然,也并非是因为乡政府的撤销而致使这里萧条和落败,是因为逐渐的颓败而致使村镇逐渐空心化而导致乡镇的合并。
也许破虎堡能逐渐兴旺的基础就是东向的道路能修通,东南向与210省道联通之时就是破虎堡的兴旺之日。
2016年12月,破虎堡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人丁不旺,生活停滞,这样的传统村落还有什么意义。
在写游记的过程中,细细地端详了破虎堡的城垣结构,可以看成是两个方堡并置在一起,形成上大下略小的“日”字形或者是倒“凸”形,而后面将要去看的杀虎堡则是三个方堡并置在一起,形成“目”字形。







(3)
村中转转,心情有种压抑之感,就如同今日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
堡外东侧有古井一口,周围似有窑址残迹。
一处残屋败院中有一精美的拴马桩,两块雕花石件散落。








(4)
穿堡至北侧200余米的城墙处,登墙远眺,天灰地黄,天地逐渐趋于一色。
绵延长墙,不是我途。







(5)
破虎堡至马营河堡之间有一条传烽线,六七个烽火台相衔。
沿堡东墙缓行,向南,跨河谷上对面小山,惊起野兔飞奔,也吓的我心跳骤升。
小转一会后回车上休息,看着脚上的水泡,咬牙用昨晚在旅店中要来的针挑破,但奇怪的是也没有水流淌出来呀。
身疲体软,躺倒睡觉,迷迷糊糊之中觉得山摇地动,伴有隆隆之声,感觉似地震发生一般,遂跳出车外。
睁眼看,原来是路军等几人来到,正恶作剧般地摇车惊我。
怎么这么快就从山上下来?细细相询才知他们根本就没有上得山去,原来左云那边山前长城旅游公路上举行摩托车赛事,封路禁行,不得已绕道此地。
此时已是正午,遂决定开车上山,徒步长城下山。
虽有一道,可直通山顶的210省道处,但简易难行。去年据说老尚开小车走过一趟,而当年专业车手老翟都曾为这条烂路所难,知难而退,不敢涉险。
行不足三里,有陷车的危险,赶紧掉头而回,老老实实背包上路,准备走一段往返,我仍然山下养伤。
三点来钟,老黄半途折返,回来取车要再去镇宁楼那边接老尚几人。
四点来钟,老吴、旭旭回来,意犹未尽,决定再增加点活动景点。
(6)
旭旭、老吴、老丁,三人一车奔杀虎口而去。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关口古称参合口,唐称白狼关,宋称牙狼关,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并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口”。(但也有资料称是在康熙亲征北方时,才改叫“杀虎口”的,不知哪种说法正确)。
《朔平府志》记载:杀虎口"其地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扃钥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倚为要塞"。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现在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从山西前往蒙古草原,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向东到张家口,进而通往蒙古草原,另外一条向西前往右玉的杀虎口,进而前往河套地区的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包头市,而后可以通往蒙古、新疆。张家口称之为东口,相对应的杀虎口称为西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都是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
而关于杀虎口的开发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典型而在宣传,这其实也是一种回避矛盾、未能正确正视现实的表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虽我未对杀虎口关城等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但就现在所掌握的情况看,整个杀虎口的建设谈不上破坏历史原貌的高度,也算不上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
任何的开发建设、文物保护都是需要有一个前提、一个先决条件的。因为未见过有关杀虎口的老照片和复原的设计图件,按照一般的想象和理解,这里在20年前,新世纪前准备开发建设的时候就已经是墙垣豁成大口,关口城楼及关城的踪迹极有可能统统已经不复存在,所剩下的就如同杀虎口两侧的土墙垣一般,甚至极有可能还不及两侧的墙垣完整,因为这里是河谷交通要道所在,如同很多河谷道路处的墙垣一样只留一点残迹,甚至残迹都不明显,就如同现在杀虎口的关城一样似乎根本反映不出来任何痕迹,也是修复中未能体现关城的原因吧。如若是这样,修复一段城墙、关口若从严格字面上的理解都不应叫修复和文物保护,因为文物都已经灭失了,可能叫重建更合适一些。而重建实际上也有两种模式,一是照某一历史时期的原样原制式原工艺原材料(材料部分还有商榷之处)进行重建,所建之物虽不能称其为文物,也未必能完全纳入到文物保护的范畴之内,但起码是保持了一种历史原貌、体现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能以这个新载体继续承载原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信息、文物信息、文化及艺术等的内涵和外延等,也就是虽然为一个新的躯壳,但在形神方面和老的躯壳有相似性、有共通性,有某种可替换、可代替、可继承的特征,用其承载、传承历史和内涵应该讲是没有问题,也是得到整个社会所认可的,这可以称为重建或者是复建。另外就是完完全全的新建,这里的新建和前面的重建、复建有些不一样,这是完全的“新建”,从制式、规格、材料、工艺、用途、目的、所在位置的地理和实用条件完全没有办法和过去的趋于一致,就如同杀虎口一样,原始状况为大豁口、光秃秃,且重要繁忙的211省道从这里穿过,在20年前(放在现在可能也如此)根本不可能让省道改线而在这里按照原制式或者设计出原制式原摸样复建出杀虎口关来,所以只能是“新建”,而新建又不能只建两端城墙,还得要有点“形象”,而非“形状”,这样才出现了目前杀虎口的这种状况,可是到目前为止谁又能提出更好的更符合要求更符合社会审美和历史认同的且在经济上可行甚至更好的方案呢?
目前的状况,也是很多地方长城保护和利用(或者利用占大头)以及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介绍,在本世纪初右玉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并准备从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杀虎口作为旅游开发的切入口的想法,但友情邀请的专家明显分成两种观点,设计规划院的专家建议“大修大建,重新修一条漂亮壮观的长城墙”,而文物专家则“要求保护原貌,不让改动”,规划院的意见显见是从经济的角度而非理性有情怀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方面去表达意见,而文物专家则并没有一个明确可行之方案,实际上其现实性也似乎丝毫不存在。杀虎口的现状,不能讲是破坏了长城的历史原貌,只是没有表现出历史原貌。
唉,这个话题有点沉重。

(7)
转头至杀虎堡。
杀虎堡,明嘉靖二十三年筑堡,万历二年包砖,周二里,高三丈五尺。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于近关处另筑新堡一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中建客店,内外交易。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连环为一。前后左右安门,东西南北四通,唇齿相依,犄角相依,为郡北要冲。
杀虎堡分管边墙(长城)一道,东自暗门20台起,至破虎堡边界止,长12里;西自暗门20台起,至朔平府城守营边界止,长15里,共长27里。沿边设边墩42座,每座设边军4名,设火路墩5座,每座设火路军4名。
甫一登城,有风来袭,乌云压顶,天地漆黑。
至广义桥处,大雨飘降,雨中瞅了两眼就赶紧缩回车中。
广义桥,位于杀虎口南门外的小河上,雕刻华美雄伟壮观,如今,虽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但仍然完好无损,以其古老秀美的身躯承载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据介绍,广义桥始建年代不祥,现存为明代遗构。桥呈南北走向,为单孔尖拱石拱桥,长27米,宽7米,桥高5.5米,占地面积189平方米。桥孔跨度3.5米,高3.1米,全部以黑色玄武岩垒砌而成。桥洞两侧拱顶分别饰有石雕龙首龙尾。桥青石铺面,桥两侧设石栏板护栏,设望柱22根,每根望柱头上雕狮子、猴、仙桃、石榴等,形象逼真,雕工精细。
杀虎口除了这座石桥外,还有平定桥(清雍正元年建)和通顺桥(清代间),而其中的通顺桥是西口古道的起点。
不过,也有资料介绍了平丰桥。据《朔平府志》记载,平丰桥建于明代,清乾隆十八年(1754)重修,现存桥梁主体为清代遗构。桥横跨二道沟而建,呈南北走向,桥长76米,宽11米,高20米,桥孔高2.2米,占地面积836平方米。桥下设石券单孔拱形洞,桥体砖石混合砌筑。墙体上部东西两侧饰有石雕出水龙首和龙尾,龙首下方石雕匾额一方,内书“平豊桥”。原桥面石条铺砌,现已加高,并改为柏油路面。平丰桥是晋绥商贸流通之要道,据《中国公路交通史》记载,“在清代山西新建的桥梁中是比较重要的桥梁之一”。平丰桥现仍在使用。










至右玉县城,入住玉林苑宾馆。
晚,人齐,开宴,热闹。
老尚、老黄、老吴、老海、老丁五人喝了两瓶,没想到是65度高度,入口较顺,逐渐侵蚀大脑,最终飘飘然,飘飘然,直至飘落床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