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莉莉月眉
孙莉莉月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93
  • 关注人气:31,3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教师共读绘本的一年20131203

(2013-12-04 10:46:18)
标签:

绘本

教育

教师

育儿

分类: 学习进步创新分享
20131203第一次活动  颠覆和迷糊
  1. 进入绘本的世界:赏析三个绘本
    1. 《我来抓你啦》
    2. 《落叶跳舞》
    3. 《老鼠娶新娘》
和教师共读绘本的一年20131203

和教师共读绘本的一年20131203

和教师共读绘本的一年20131203

  1. 绘本之美美在哪里?
    1. 意义美:主题、价值观、趣味
    2. 图画美:
      1. 美术表现手法
      2. 图画的趣味
      3. 图画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文字美:
      1. 辞藻美
      2. 音韵美
      3. 叙事美
教师读后的反映:
1、对绘本原有的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绘本原来也可以有很多字,绘本原来可以很长,原来绘本图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去仔细看,绘本的故事原来也可以很深刻。
2、原来以为讲绘本很容易,无非就是读故事,让孩子看图画,现在发现,有些绘本要夸张的读,有些要平淡的读,有些似乎这样又不可以,突然感觉不会读绘本了。
3、一看到绘本,第一个反映就是如何读给孩子听,这次,孙老师不许我们想如何读给孩子,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欣赏,有点不习惯。
4、习惯于听别人比较夸张的去读,孙老师读的太平淡了,翻页翻的又快,我还没看明白呢,《我要来抓你啦》,翻到最后,孙老师没有用语言让我对结局有个预期,然后就翻页了,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笑,为什么没反应,说实话,没看明白。孙老师没有用动作表情来激发我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没有进入状态。

自我反思:
第一次带老师读绘本,我的目的就是要颠覆幼儿园教师头脑中原来对绘本的认识。他们一般认为绘本故事简单,是给故事配上图画,属于语言领域的活动,教师说演为主,孩子倾听为主。这些观念实际上源于对绘本这种材料的不了解,更源于对于儿童主动阅读主动学习能力的不理解。绘本之美,在于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忽视了它自身的“文学性+艺术性+游戏性”的综合特质,就容易把绘本等同于看图说话或故事配插图,浪费了绘本资源。所以,我希望教师能通过持续地阅读多种题材、体裁、不同艺术风格的绘本,来逐步获得更高层次的绘本赏析能力。而不是,一上来就想着要解读绘本。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老师开始对自己以往的绘本阅读指导行为质疑,是不是逐页看图猜图就是早期阅读?是不是听故事就等于早期阅读?是不是孩子只能读最简单的结构,理解最简单的内容?还是孩子可以理解特别深刻的内容,达到和成人一样的水平?孩子看到的故事,和我们一样吗?什么样才算理解?老师可以替代孩子去诠释绘本吗?孩子是不是有权利和能力来保留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声音来吸引孩子一定是对的吗?老师的夸张是为了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我让老师们说出自己对一个绘本的感受,他们大多选择缄默,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些绘本有多层含义,允许有多个侧面的理解。于是我趁机告诉他们,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告诉你一个既定的道理,说看完这本书,你就明白了一个什么什么道理,那是寓言故事,或者说,寓言故事也不一定只指向一个结论,何况,寓言故事绝不是文学的全部。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文学作品因为意义的模糊而拥有想象和自我建构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和赏析。
虽然,第一次阅读活动,老师的反映看起来是迷糊的,但是,对我而言是非常符合预期的。就像某个老师讲的,“原来我觉得我是明白的,被你一讲,我糊涂了,我觉得自己不会看绘本了,也不会给孩子读绘本了”。我心里窃喜,对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然怎么叫颠覆呢?
还是那句话,我希望老师不要总想着,我今天在你这里得到答案,你告诉我怎样做是对的。相反,我希望老师通过和我一起读书,读很多很多有趣的、深刻的、感人的、充满惊喜的绘本,在读的过程中,重新做回一个热情洋溢的读者,一个敏感细腻的读者,一个勇于质疑的读者,一个乐于分享的读者,一个敢于保留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读者……然后,用一个读者的姿态去带动那一群年幼的小读者。就像《和孩子共读绘本的一年》中,作者那种静待花开的心情,这,或许才回到了我们最初期待绘本进入幼儿园的本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