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碧桐书院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
分类: 生活化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 |
北京短暂的春天终于来了,碧桐书院幼儿园的小山坡披上了绿草。让我们先来看看绿茵上享受春天的孩子,再来说说今天的集体研讨内容。
图片说明:开满了花的玉兰树下,某某小美女正在凝思,看起来,一副“望极春愁,黯黯升天际”的摸样,我走上去问:“某某,你在晒太阳吗?”她稍微抬了一下眼皮,悠悠地说:“没有,我刚刚在追他们俩,现在我累了,歇会儿”。好吧,美女,您就歇着吧。我听她妈妈说,她是这样描述女孩子们在山坡草地上的状态的:“我们有时候站着,有时候走走,有时候什么也不做,就抬头看着玉兰树,等着花瓣落下来。”好吧,这就是我们选择的碧桐style吧!
今天中午是例行的周计划研讨,原本是在周四,因为我周四要去南京学习,所以就改在了周二。流程是各班讲述本周的情况,上周计划到这周的调整,对下周调整的预期等。上周,刚好有学生问我,在我们的幼儿园,老师要写计划吗?老师要写总结吗?老师没有教材,怎么上课呢?我想,在今天的笔记之后,会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答复。
今天的会上,我们讨论了几个问题,首先是本周的活动。这两个月的主题是“我的新校园“,课程目标是帮助孩子们认识新环境、建设新环境、适应新环境。所以老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上一周,由于户外环境成为了建设的重点,新草皮铺上了,小石子园地开放了,塑胶地面铺好了,但是还没干不能使用,菜园地面平整好了,还没种菜……孩子对于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充满好奇,但是,不完善就意味着危险,探索一定是有风险的,那么,怎样才能既不过分限制孩子的探索又保障孩子的安全呢?我们请老师在户外活动时,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把孩子想去的,想摸的都记录下来。把所有可能的危险区域都罗列下来。然后,请老师和本班幼儿讨论,户外有什么变化,自己想做什么,有什么可以做,有什么不该做。一开始,有的老师不确定孩子是否可以展开讨论,尤其是小年龄班的孩子,但是慢慢的,老师发现,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老师带孩子们认识设施的边界,讨论哪些地方有危险,可能是什么危险,怎样做可以避免这些危险,然后一起制定规则。老师把孩子们制定的规则画的下来,塑封,贴在相应的区域。每个班都有值日生负责检查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当孩子们觉得哪些规则过于严格或是过于宽松时,又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就这样,我们的户内外规则逐步完善起来。这些规则没有老师的硬性规定,只有每个幼儿园成员的讨论协商和约定。对于孩子来说,这不仅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正一种真正的公民教育。我们总说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公民首先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古代的法,是王法,是统治集团制定出来统治人民的;而现代社会的法是约法,是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制定并且应该共同遵守的约定。我们希望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就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理解遵守规定是为了更好的共同生活,而不是屈从于某个人的意志,不是为了讨好某个人或者感谢某个人。
经过一周的活动,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已经懂得规则的意义,能够互相提醒,主动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我们看不到孩子在细石子地上乱扔石子,只看见孩子有创意有趣味的活动;看不到孩子在小山坡上乱跑,而是看到他们组织起自己游戏;新铺的塑胶地上没有一个孩子的脚印,还有孩子提醒我要小心。我想,这就是规则意识的建立。要点是“真实的生活”是我们制定规则的标准,我们只提绝对必要的要求,我们尊重约定重于尊重权威。
图片1说明:左上是孩子们讨论的户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左下是孩子们讨论的娃娃家规则;右侧是老师拍摄的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流程,方便孩子们展开讨论。
图片2说明:玩石子的孩子很专注。下午,我请老师准备了两把扫把放在石子区,请孩子们游戏之后负责打扫区域周围的地面。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串班与混龄活动。我们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有与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经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在与大孩子的交往中更容易进入最近发展区,而对于大孩子来说,与较小的孩子交往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他们会用大哥哥大姐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混龄串班游戏可以给孩子更多游戏灵感。因此,这应该成为幼儿园的常规活动。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讨论的结果是用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阶段性的“生活发表会”,第二叫“班级主场区域活动”。所谓生活发表会,主要用于一个主题的终结或阶段性总结,帮助孩子对已经进行过的活动做一个总结,并且生发出新的活动需要。生活发表会既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延续,又不同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而这个不同,主要就体现在各年龄班的混合活动上。孩子们可以看到其他年龄段孩子的活动,并且可以跨班展开合作。本周末,将是今年的第一次生活发表会,孩子们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家庭都会带来自己的拿手菜,每个孩子都是评委。这个生活发表会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孩子和家长表达感谢,因为孩子是建设幼儿园最大的力量,是他们让那些空空荡荡的教室有了生气,有了色彩,教室里的每一个装饰都是他们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幼儿园里的每个规定都有他们参与讨论,也被他们认真的遵守着。除此之外,他们还非常想念那些已经离园的朋友,这次活动,离园的小朋友都被邀请来参加聚会,碧桐书院的孩子们作为主人,招待他们的朋友,向他们介绍新园所有哪些不一样,共同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这个周末大party,孩子们制作了邀请函,讨论了活动流程,设计了导游标志和导游路线图,装饰了活动场地,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第一种混活动——日常生活的延续,却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发表会。大家都集中在幼儿园的大堂,就像霍格沃茨的大hall一样,可惜我们不能变出漫天的星斗。
但这毕竟不是经常可以组织的活动,所以还有每周一次的第二类混龄活动——班级主场区域活动。每周五,孩子们要自选餐点,然后每个班贡献一个精心准备的区域,一部分幼儿留下来做主人,招待来串门的朋友;另一部分幼儿去别的班级体验(例如:托班去小班,小班去中班,中班去大班,大班去托班,依活动目的可以调整)活动;然后交换角色。我们期待在这个周五的特别安排中,大班小朋友学会照顾弟弟妹妹,小班小朋友可以向哥哥姐姐们学习。一旦这个活动成为了常规活动,每个班的区域活动质量都会得到提高,因为这是游戏内容的生发和游戏技能的提高的绝好机会。
图片说明:1、孩子们为了party制作的装饰,小班孩子制作了邀请函;2、中班幼儿将是导游的主力军,这是他们准备的导游证;大班幼儿装饰了自己教室,四个班的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大厅的装饰。
第三个议题是关于即将毕业离园的大班。这是碧桐书院幼儿园史上毕业的第一个大班,在他们短短的一年多的碧桐生涯中,他们见证了碧桐书院幼儿园的成长。现在,还有最后三个月的时间,一说到这个话题,大班的主班老师老师都有点伤感的说不下去了。我们可不希望仅仅把毕业班的基调定位在伤感中,那是大人的情怀。我们希望对大班的最后三个月在园时间从长计议。总体定位是:我为碧桐做什么?我们会带着孩子通过串班活动,为每个班级做出服务;通过调查和搜集资料,为园所公共教室——厨艺教室——做设计;通过画展和拍卖活动为园所募集捐赠小小的纪念品……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线索很简单,那就是我是园所的小主人,我要建设园所,让她能为更多小朋友服务。相信大班的八位小朋友将会收获满满的度过他们在碧桐的最后几个月。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两个具体的问题。第一,小人班在进行园所微缩立体模型建设时,有两个孩子不擅长手工,做了一会儿就厌倦了,于是就转到其他区域去玩。可是他们还关心工程的进展,但是帮不上忙。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当然希望孩子都卷入到当前的任务中,一来老师便于管理,二来也希望他们能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形成合作的能力。但是,总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不擅长,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呢?我建议老师给他们任务,这个任务能让他们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来,但是却发挥他们的特长。最了解孩子的是他们的老师,最了解现场的是老师,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还是老师。jolly老师想到了好法子。她决定让这两个孩子做小小核查员。因为他们在制作校园微缩模型的时候,都是先参观,再记录,做平面设计,然后再立体施工。在施工中,总有些地方孩子们拿不准,还需要再去现场核实一下。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这两个小朋友身上,他们负责跑出去看大家的疑问,并且回来解答。这样,他们能看得更加有目的,更细致,而观察是搭建的基础……希望在本周的活动中检验老师的设想。
第二个具体问题来自哥哥姐姐班。我走进教室时,看见大部分幼儿都在穿鞋,准备到户外游戏,只有阳阳和一位配班老师在积木区忙着收拾来自益智区的小型拼插玩具。拼插玩具为什么出现在建构区?为什么阳阳独自在收拾?我走过去询问,原来是阳阳和另外几个小朋友在积木区游戏,他们想搭建火锅,而且这不是今天的主题,这个话题已经延续了几天了。今天,他们觉得吃火锅没有足够的食材,于是阳阳灵光突显,跑去益智区,把拼插玩具都拿来,撒在他们搭建好的火锅里。虽然他们的游戏停滞问题自行决了,但是,当收拾玩具时,所有孩子都说,这是阳阳拿来的,所以该阳阳收。于是,其他孩子走了,这个解决了问题的孩子被留下来收拾区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可能有人会说不公平,但是,我认为重点在于教师对于游戏的认识和支持。孩子们第一天提出要用建构区搭建厨房时,教师没有敏感地意识到问题,问题有两点:1、建构区适合做厨房吗?如果不适合,应该引导孩子去哪个区域延续游戏呢?如果建构区可以,需要增加什么材料?教师该给予什么支持?是让孩子在建构区开展以火锅为内容的假想游戏呢?还是引导他们运用建构区的积木,深入开展建构游戏呢?当然,建构游戏并不能和假想游戏截然分开,孩子们可以为了假想游戏而建构,也可以在建构的基础上假想,那么,教师可以给与什么支持,让游戏进行的更有质量呢?教师在孩子第一天发出游戏信号的时候,没有及时发现和给予支持,孩子当然就会想出其他办法来解决。那么,此时,教师可以如何引导呢?这时,我们才去考虑让阳阳独自收拾有失公平的问题。我建议老师跟孩子商量,看是继续搭建火锅和灶台呢(提供足够多的图片来支持搭建活动),还是换一个区域开展厨房游戏,制作更多食材(提供火锅图片,和制作食材的多种美劳工具材料)。我还建议老师让孩子回家展开调查,看看厨房到底有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建设幼儿园的功能教室,形成一个设计方案。希望在下面的一周中,孩子们能有更多关于厨房的讨论。
所有这些讨论都让我感受到老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他们认真地观察孩子,努力地思考和学习,力图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专家。
现在,我想那些对于“没有教材怎么上课”还存疑的老师、同学,可能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计划是这样进行的:1、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园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讨论全园本学期的主题,一个学期2-3个足够了。2、根据主题内核,画出初步的主题网络或脉络图,通过讨论找准主题进行的逻辑脉络,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参考eyfs的发展指标,设定主题的关键经验,并且具体落实到各个活动区域中(包括材料和活动);3、根据主题脉络列出月计划,在月计划中明确关键经验;4、根据月计划列出周计划;5、第二周开始,就对第一周的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对照月计划和关键经验进行,这里不要求一定按照月计划进行,而是用一种修正的态度,来修订我们最初对主题的认识,发现主题可以增殖的部分,去掉不适宜的设想,遵循幼儿对于主题的理解。只要我们对儿童足够了解,我们设定的脉络就会和儿童的脉络更相似,需要修改的部分并不多,但我们必须用虚心的态度,把制定计划变为修订计划。而我们要教的,其实,就是我们在和孩子一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比如刚刚说到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比如聚会活动的准备等等。这些既是计划中的内容,也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内容。
期待周末聚会的成功,每个碧桐书院的孩子,都将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