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课程叙事研究幼儿园 |
分类: 生活化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 |
第二章 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一 研究者的研究
是的,事情远没有研究者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我们先来看看研究者最初的研究思路(见示意图2-1)。
(示意图 2-1)
研究者将这个研究定义为“多主体叙事的行动研究”,希望每个参与的教师(主要包括园长z、小班主班教师g、中班主班教师k)都能成为叙事的主体,共同通过展开行动,记录和反思行动,呈现一个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研究和行动过程。用多个角度的“碎片”拼凑出研究的全貌。
研究者最初认为,教师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1、发现并且主动意识到图画书的资源价值,通过大量阅读图画书,找到图画书在主题发展中的位置,并能自觉运用图画书支持幼儿的学习和主题的进展;2、创设一个丰富、舒适的读写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图画书,把阅读当作一项可以选择的游戏活动,教师养成随时陪孩子阅读的习惯。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就要从教师对图画书的感觉入手,然后一边进行课程实践,一边改善环境。因此,研究者设计了如下的研究流程:
(一)统一认识,达成基本共识
1、走进图画书的世界。通过一次讲座,和教师讨论:图画书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图画书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以及怎样把图画书讲得精彩等问题。
2、走进主题综合课程的世界。通过讲座和教师讨论:什么是生活化课程;什么是主题综合课程;主题的筛选和计划等。
(二)开展主题实践,在行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1、讨论并展开学期主题——食物、交通工具、金鱼(最初幼儿园选定的主题为星空)。
2、用周会、书籍导读(网络)和qq群的形式实现记录反思和互动。
(三)预期成果
1、形成10个主题方案,包括配书(因为原计划是三个幼儿园同时开展,用一年的时间,每个学期完成1-2个主题,所以预期的是10个主题,后因种种原因,另外两所幼儿园没有跟进,所以只形成了b园的一个大主题——食物——以及其中若干个小主题的文本)。
2、主题相关的班级图书角配书目录,及每本书的导读建议。
3、幼儿园图书馆建设方案、馆配目录和指导活动。
这是经过研究者和b园、p园园长讨论之后形成的研究思路,看起来很美,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研究者急于知道的是,教师如何把图画书运用到主题活动中去,并寻找运用的规律;然而却忽略了教师对于主题的理解,对于幼儿学习的理解。或者说,实际上研究者所进行研究的b园,并不真的需要这个研究。
这说起来似乎有点让人伤心,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吗?当一个外来的研究者,把一个所有其他参与者都不大明白的研究任务强加给他们,还要求他们成为叙事的主体时,其实,研究者仍旧把参与的教师看作一个研究工具,虽然他们不是实施前测、后测的数据收集员,但是,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行动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研究参与者目前的问题,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教学上的难题,有强烈的改善的意愿时,他们才会把难题转化为问题,并进而转化为要去研究的课题。因此,这个研究最初的问题是,所有参与者中,只有研究者自己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老师们有她们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二 我们开始吧
B园园长z非常欢迎研究者进入幼儿园开展研究,因为她强烈地意识到本园的问题所在。有着良好的课程理念,却缺乏实施的路径;有着高学历的师资,却缺乏幼教的经验;有着独具一格的园所环境,却缺乏足够的活动场地;有着美好的愿景,却缺乏实践的力度……那么,改变,从哪里开始呢?
Z最初的想法可能和研究者有相似之处,认为一个有着高度理念契合的新的课程组织方式的进入,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因此,她推荐了小班教师g和中班教师k作为研究组的成员。G老师有3年的幼儿园工作经验,尽管她并非幼教专业出身,但是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她爱学习,爱动脑,敢发言,被园长称为大炮。她乐于去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并且敢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是,她对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盲区或者误解。
在研究者最初的观察中,看到g老师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2012-02-22 观察笔记
G老师准备了很多孩子们喜欢的零食,满满的一大包。孩子们一看到这些零食,就乐疯了。高喊着“我要吃、我要吃”,“好想吃啊!”。G老师费了很大力气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G老师布置任务:请你们找到包装上的“小麦粉”三个字。老师把这三个字写到了黑板上。
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老师的任务,开始寻找。不过,很快,孩子们就喊起来:“老师,我找不到”。于是教室内又乱作一团。G老师把幼儿分成3组,在另外一位老师的配合下,分组指导幼儿寻找包装袋上的文字。很快,在老师的帮助下,一些幼儿找到了文字,另一些则在等着老师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找到了文字的幼儿又开始揉搓食品包装袋,一边揉一边念叨:“老师,可以吃了吗?什么时候可以吃呢?”另外一边,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男孩已经开始为了一包零食扭打起来。
活动结束后,老师这样进行教学反思:
G:本周的活动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食物是面粉做的。我发现超市里不光有面粉,还有小麦粉、高筋粉、低筋粉。我觉得很有趣。可是我想,孩子们可能不知道那些,但是孩子们对零食是熟悉。所以我选择了零食作为教学的材料。昨天,我让孩子们回家和家长讨论了,什么是用面粉做的,他们一上来就说了包子、饼干、蛋糕都是用面粉做的。我想,我用零食上的“小麦粉”引起他们的关注,可以拓展他们的经验。
孩子们找不到“小麦粉”三个字,可能是因为字太小了吧,这个我事先没有想到。有的字确实太小了,我自己找着都费劲。还有就是,他们一看到吃的,就激动了,没法控制他们了。
通过这个案例和老师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老师意识到了语言学习应该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过程,但是“全语言”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不是在每个活动中都认识汉字,都把文字作为讨论的线索就是全语言了呢?
2、教师为幼儿布置的任务并没有成为幼儿自己的“课题”,因而只能停留在任务层面,幼儿完成任务的动机不足,更提不上主动探究,尽管提供了多种材料,但任务本身对幼儿来说毫无意义。教师如何才能把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打通呢?
3、教师自己发现了面粉的许多种类,“觉得很有趣”,但是,教师为什么认为“幼儿可能不知道这些”,因此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材料,告诉幼儿“小麦粉”的存在呢?是不是因为教师还是希望幼儿掌握“小麦粉”这个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探究面粉的差异吧。
4、教师觉得孩子们看到吃的很激动,就没法“控制他们了”。这是不是恰恰说明教师把控制住孩子,让他们学会教师提供的经验就是完成课程内容了呢?
可见,即使是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主题情境中,如果教师不理解幼儿的学习、教师的作用以及主题的含义,仍然可以把主题活动变成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
在两周的观察之后,研究者意识到,想要让研究继续下去的前提是,研究者需要转变思路:把探讨图画书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法,转到解决幼儿园真正的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