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导读——《珍珠宝盒》

标签:
格林文化咕噜熊绘本汕头大学出版社图画书育儿 |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
绘本导读——《珍珠宝盒》
http://www.gurubear.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727161647.jpg
编者:陈静辰 *适合年龄:3-6 岁/亲子共读 ▲故事导读 《珍珠宝盒》这个故事取自战国时代《韩非子》中的成语“买椟还珠”。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我们每次都是从买的那个人说起的。一个人看到一个非常精美的珠宝盒子,里面放满了珠宝。他对这个盒子爱不释手,花了很高的价钱买下了这盒珠宝,却把盒子里价值连城的珠宝还给了商人,自己抱着盒子走了。可是这次,故事是从商人开始的。商人的妻子建议他用漂亮的包装盒来吸引客人,提高珍珠的价值。而他们的愿望也确实达到了,虽然故事没有告诉我们商人是如何通过盒子来加价的,但是从商人拿着钱带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着实赚了一大笔。如果说,故事原来的结构让人们惋惜那个买盒子退珠宝的人好蠢,那么,换了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这个故事也会有新的解读呢? ▲故事介绍 *故事发生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家,一位珠宝商人为了能让自己的珍珠卖出一个好价钱,就请人制作了一个精美的盒子装珍珠。 http://www.gurubear.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727161719.jpg *商人带着珍珠到集市上卖,被一个富商看上高价买去了。 http://www.gurubear.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727161740.jpg *结果那个人只是看上精美的盒子,而将真正珍贵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 http://www.gurubear.com.cn/editor/uploadfile/20110727161801.jpg ▲给家长的建议:
成语故事往往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讽刺一种现象,既有成语的本意,又有成语的引申义,还可以有现代的解读。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会对成语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因此,当我们和孩子阅读成语故事时,不一定只把故事停留在成语的原意和一般的引申义上,完全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解读。
和孩子阅读《珍珠宝盒》的一个难点在于,商人到底有没有赚到钱。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算算账。首先,我们知道这是一颗很值钱的珍珠,到底值多少钱呢?我们假设是5000元。商人的妻子出主意来包装它,商人买了绒布套,假设花了100元,又请人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这个盒子值多少钱呢?假设是1000元。现在,我们该把这个装在绒布套里,放在精美盒子里的珍珠如何定价呢?5000+1000+100=6100元。那商人就赚不到钱,不能实现商人妻子的初衷了。因此,我们要把价钱加到至少10000元,这样减去成本,商人赚到了3900元。如果不用盒子呢?可能只能卖到6000元,那么减去成本5100元,就只赚到了900元。因此,商人因为这个盒子而狠狠地赚了一笔。
假如孩子理解了这个简单的加减法,现在,问题来了。当买盒子的有钱人把珍珠退回时,商人赚到了多少钱?假如你是商人,你接下来会做什么呢?(把珍珠给客人,那是诚信问题,这里不讨论)假如你是做盒子的人,你看到了这一幕,你会做什么呢?假如有人告诉了买盒子的有钱人,他会做什么呢?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种事情吗?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做过买盒子的这种事情呢?
这些讨论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并不难,他们都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假如数字对他们来说很难,不妨用扑克牌当钱来演示这个计算过程。但这本书并不是让孩子学数学,而是让孩子理解买卖关系中的得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购买时的好恶以及不同立场产生的不同见解。因此,畅所欲言是最重要的。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 1、 商人这样包装珍宝,提高价格再卖,对吗?
2、 商人应该给做盒子的人多少钱比较合理?
3、 商人应该告诉买东西的人,珍珠更加值钱吗?为什么?
4、 假如你是商人,你接下来想用赚更多的钱,你会怎么做?
5、 假如你是做盒子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