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绘本中的视觉表达问题
(2011-06-26 18:09:37)
标签:
转载 |
回到绘本的问题上,不知道要不要定义一下绘本和插画算不算艺术,不过定义为一种视觉形式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尽管有人认为儿童绘本的本质是儿童文学。现代主义的绘画形式在艺术上已经成为历史,而接续它的实际上是当代设计,包豪斯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当代绘本中的平面性与设计感也是来自这一体系。中国多把绘本理解为一种绘画形式,而国外更多地理解为一种graphic design(中国经常翻译为平面设计,我以为并不恰当)。诚然,绘本不是单张的海报或者独立绘画,在一系列的图象中传达某种意义也是当然的,不过究竟是作为意义附属的图像还是与意义并存的图像,值得再斟酌。
弊校有一位专门从事绘本与漫画研究的教授,不过并非有人说的那种但凡占了“研究”与“教授”的名目就是“纯理论”的教授。这位教授在日本绘本界也是相当的权威,著书与评审活动很多。就说著书,有一本《绘本的物语表现》,并非在说绘本如何讲故事,而是“绘”本身如何表现成为一个故事。在选修他的“图像表现”课程时,内容几乎都是与绘本相关,不过并没有太多理论讲授。比如就一个绘本作品,首先去掉文字,让我们自己就图像编出自己的故事,再比如自选一些图像,然后进行自己的讲述,而在创作环节,虽然是选定一个题目各人就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不过主题不是“做个好孩子”之类,而是“逗号与句号”。可以看到,图像和内容的并存表达关系才是关心的重点。当然,不是说必须把国外的教育标准作为标准,但若想在国外的赛事上获得认可,还是得向外国标准靠拢,至少,知道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归根到底我想说的只是,绘本有叙事性也好文学性也好,全盘否认肯定是失之偏颇,不过对于中国的创作群体而言,缺乏的恐怕是视觉上的修养,而不是说教能力。缺什么补什么。希望大家有机会聚焦一下最近两年的波隆那作品,“诗性”(最起码也是散文体)与“设计感”是明显的倾向,最好能看看原作,知道技法表现的多样性究竟是占有怎样的分量。
中国也经常批评说中国的儿童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就处处离不开“儿童教育”的理念,又加上“文以载道”的教学方法,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在比较困难。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点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中难以指望。潜移默化不了就说教吧,儿童却未必听。加入童趣固然不错,但要要求创作者有“儿童性”……而这个“儿童性”怎样定义呢?如果只有儿童才有“儿童性”,那么就跟“女老太太”一样是句废话;如果成人也可以有“儿童性”,把绘本作为儿童教育的方法恐怕有些狭隘。期待有专家能解答一下“儿童性”的定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