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一家亲,录制有感
(2010-04-02 10:44:47)
标签:
育儿装修家长信任防护措施 |
分类: 心情故事胡说八道 |
昨天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的节目录制,讨论宝宝家的家庭装修装饰,主题是“宝宝的地盘”。第一次录制这种嘉宾很耀眼的节目,让我很不适应。好的地方是整体气氛很活跃,不太习惯的地方是,总是没有机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是我废话太多,当我把一系列可能的条件讲完,没来得及说结论时,就已经被别人说出结论了,而其结论又不是我想表达的。看来我说话喜欢绕圈子的恶习必须要尽快改正。
其实,说到家庭环境的创设,核心是安全,关键是发展,重点是适宜,途径是参与。这是我想表达的。我想强调的是心理安全空间的保障,发展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的考虑,儿童参与的价值。
家庭装修装饰,其实在技术上不是我关心的,例如装修污染等,也不是我的知识范围所及,我关注的是,家长是否可以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自己的幻想放在首位。例如孩子有攀爬的需要,有探索的需要,有破坏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应该在一定物理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孩子实现。所以,我并不反对家庭中使用防护措施,但关键在于,第一,使用了防护措施,最主要的并不是让孩子从此不受伤,而是让家长少紧张,给孩子更多探索的可能性,更大的安全心理空间;第二,防护可以尽可能周到,但危险还是无处不在的,与其放置那么多的防护设备,不如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第三,信任孩子具有自我保护的机能,他们应该也必须在试误中学习,受伤是难免的,家长无需对此万分自责。说白了,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第二个重点在于发展性,我们有时候会愿意一劳永逸,所以把居室装饰的太美,太满。其实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外界刺激的需求不一样,我们给出的环境也应该变化。因此,把整面墙画的美美的,可能一时漂亮,但长期看来,会有审美疲劳。因此,一劳永逸的设计更应该是开放性的,是可以变化的。例如在墙面上镶入磁性板、软木板等,这样孩子无论是婴儿还是幼儿期,甚至长大,都可以和环境发生互动,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去。
第三个重点在于分区,以往探讨的主要是平面的分区,我不认为应该过早的过于执着的分出若干个区域,除非房子大的受不了,一般人的家庭,还是应该让区域因循着生活的轨迹,自然分区。例如在餐厅、卧室不要放置电视,不要把孩子的便盆放在客厅等,都是给孩子一个相对的行为规范,在适当的地方做适当的事情。而我所强调的分区在于纵向,也就是墙面空间可以考虑三个分区,1米以下是给婴儿和学步儿的适宜高度,可以有更多的适宜他们的视觉刺激材料和小的装置;一米到一米四是幼儿的适宜高度,这里可以在宝宝2岁以后多加利用;一米五以上则是成人的适宜高度,也可以放置一些装饰,便于妈妈爸爸抱着宝宝的时候,给宝宝适宜的视觉刺激。而且,环境的装置不仅仅应该是附庸风雅的摆美,而应该考虑文化的适宜性,放置一些精美绘本的图画,一些有故事的世界名画,家长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一边看一边说,让环境变成是真实的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是无关刺激。
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我们都可以展开想象去设计,那些都不是重点,我想,对于儿童的尊重和对于儿童生存能力的信任才是关键。具体内容在新浪论坛有直播。
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310147&highlight=%B1%A6%B1%B4%D2%BB%BC%D2%C7%D7
另外一个重大在于媒体,我觉得媒体和家长探讨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且请各方面的所谓专家,就像我这样的非著名草根专家参与,本意是好的,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些育儿的问题,给家长一些提示。但如果做节目的导向不对,就容易把节目做成加大家长的焦虑,而不是减少焦虑。其实,目前我们的育儿问题核心问题就是两个,第一,缺乏信任,既不信任孩子,也不信任社会上的任何人,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问题;第二,就是焦虑,焦虑的主要来源可能要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但这并不是全部,而是我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迷茫,让我们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孩子是谁,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所以也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作为媒体,可能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媒体导向,为家长减压,尽可能的减少压力,而不是用专家的标准答案或者贫富差距让家长的压力更大。
这个节目在制作时,主持人有很好的意识,她意识到不仅要考虑城市中高收入家庭,还要考虑到低收入的,居室面积很小的家庭,这已经是很好的了。但我们在具体实施中,可能还是需要编导把嘉宾的观点在录制之前做一个统整,介绍压迫感,减少人为的增加焦虑的可能性。
今天很忙,没时间展开写,有时间再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