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忍不住写了很长的留言,因此就把原文转帖过来,并附上我的评论。原文如下:
七巧板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玩具,也许我们大多数对它非常熟悉是因为许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名字就叫七巧板。(现在仍然叫七巧板哦,我还曾经在哪里工作过呢!)
真正近距离接触七巧板是在我的儿子周宇轩三岁的时候,我为他买了一幅七巧板,上面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适合3-99岁人群”真可谓是老少皆宜呀。
一个三岁的儿童对于拼七巧板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易到难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打散的七巧板放回原处(一个方形小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一点头绪,将七巧板乱放,最终的结果肯定失败。于是我就示范给他看,看了几次,看出点门道,找到了一点规律,终于可以将六块板放入方框了,但最难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却是在摆弄了好几天后才最终放进去了,开心了好几天,家里来客人了,马上把七巧板倒出来,然后再放进去,博得一阵赞扬声。
第二阶段,这时我开始用七巧板摆一些简单的图形,比如说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一个小房子,用两块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一个小树,给他做一个示范,然后让他照着样子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对儿童的观察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首先要注意方向,还有大小,(因为有大三角和小三角,所以也是考察儿童是否观察仔细的一个方面。)还有几块之间的位置及联系,等等。我觉得我儿子的观察力还可以(这也许得益于我对他从小的培养吧),基本上很少摆错,几乎不需要我的提醒。
第三阶段,用七巧板拼一些有难度的图形,如狐狸,公鸡,渔翁等,这基本就是在他三岁半经常玩的了。他会在仔细的观察后,拼得大致没有什么差错,有几块拼错的,我就让他自己观察样图,这样,他就能自己纠正过来。他会自己仔细的看样图,然后再拿起一块摆弄一下,调整一下角度,再比对了几次后,再拼到图上。
总的说来,以上几个阶段尚处于模仿阶段,下面的这个阶段他就达不到了,就是用七巧板自己想象拼出一个有意义的图形,我会让他拿着七巧板,我说;随便摆,想摆什么就摆什么,他就会看着我,要么做沉思状,不会,最后的回答就是这样。要么就开始把七巧板乱扔,不耐烦啦。其实,不光儿童,就包括成年人也许给你一幅七巧板让你自己拼出图形可能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试过,我拿着七巧板摆来摆去,要么四不像,要么根本说不上来是什么。三岁儿童是因为认知水平还没达到那一步,成人拼不出只能说是缺乏想象力了。七巧板我会一直让他玩下去,希望有一天,他会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来。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48ee0100dtd4.html
下面是我的留言:
大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了玩具之后,就像完成了一项任务,把玩具丢给孩子就完了。当孩子玩了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之后,家长还会抱怨孩子:你怎么这么不珍惜啊!或者:刚才是你要买,现在又不玩,以后不给你买了。殊不知孩子的游戏是需要成人指导和陪伴的,这样,玩具才不会停留在感官刺激水平。
这位妈妈真的很棒,完全发现了七巧板的精妙所在。其实,我国也好,世界也好,有很多先人留下来的传统玩具、传统游戏,饱含了先人的智慧,我们与其迷恋现代所谓的高科技智能开发,真的不如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历经历史风霜仍能闪烁光芒的传统玩具。
另外,3-5岁的宝宝的内在图式还不是非常丰富,思维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让他们事先设计出一个形象来然后实施确实是困难的,因此,您不用很着急,不如在自由“创造”,后命名。因此,您可以让他随意摆放(也可以是您随意摆放),然后让他说说这个像什么,为了让它更像,稍加调整,修饰。这就为后面的主动创作打下来基础,也减低了孩子的畏难情绪。不妨试试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