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朋友是不怕大野狼的——读《彼得与狼》的阅读笔记

(2009-12-10 09:01:56)
标签:

育儿

大胖

野狼

小鸟

彼得

咕噜熊

教育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小朋友是不怕大野狼的——读《彼得与狼》的阅读笔记

    继续写儿子的绘本阅读笔记。这次我们阅读的是咕噜熊的电子图画故事书《彼得与狼》。由于是第三次阅读电子读本了,所以,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紧张和新奇,而是能够自然而然的接触这种形式,将注意力能多的转移到读本的内容上。

    第一遍听故事,儿子首先被彼得要逃跑出来玩的情节所吸引,但是也随之开始提问。“什么是老木门?”可见他已经开始对这种阅读形式感到放松,才能开始主动就 单个词汇提问。我回答“就是用了很久的木头门”。但这个问题也明显暴露出,电子阅读的视觉刺激不够(我让儿子看12寸笔记本电脑上的画面,因此他可能看不 清旁边图画中彼得推开的木门,如果是图画书,可能借由图画,这个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还待考察。)

    接下来的几页,孩子仍然是被朗读者变换的声音所吸引,没有充分关注画面的角度、景深变换,而是对象声词和朗读者的声调所吸引。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孩子在 一般阅读中,已经习惯的观看画面,并借助声音辅助对画面的理解,但当朗读者是机器,且画面较小,不能触摸时,连贯的声音显然成了主要刺激。在首次阅读的时 候,这并不可怕,但指导者必须清楚,需要在后续的阅读中加强对画面的赏析,否则就失去了图画故事书的意义,或者说,图画故事书的阅读效果被大打折扣。另 外,本书的图画色彩较黯淡,轮廓较模糊(虽然也是一种风格),且初看似乎并不构成对故事情节的补充,而是以附着说明为主,也是造成孩子容易忽视画面的一个 原因吧。

    在没有打断的情况下,我让孩子听完了整个故事。然后进行测试性提问,提问和回答如下:

1、w: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s:讲了彼得抓大野狼的故事,还有大胖鸭被吃掉了。它能出来吗?(看来,孩子还沉浸在故事之中,于是我中断了提问,开始和孩子讨论故事的结尾。)

2、w:你觉得大胖鸭死没死啊? s:没有,它还在狼肚子里嘎嘎叫呢,呵呵(他一提到大胖鸭就笑嘻嘻的,可见对这个肥胖可笑的形象十分喜爱)。w:那怎么才能救出大胖鸭呢?s:可能是做手 术吧,彼得不是把大野狼抓到动物园去了吗,那里有医生,就像苏珊(美剧《史前公园》里面的动物医生,他的最爱)一样,能把大野狼的肚子打开,把大胖鸭救出 来的。w:哦,那我就放心了,我还担心大野狼把大胖鸭给消化掉了呢(典型的出声思考,用自己的思考来给孩子设置进一步思考的线路)。s:也是啊,所以得快 点送到医院去。

3、w: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s:当然是大胖鸭了,嘎嘎(边笑着说边做出摇摆屁股的动作),“你这只大胖鸭,你怎么不会飞啊?”w:这句话是大 胖鸭说的吗?s:是啊。(我翻到那一页,并朗读)。w:这句话是谁说的?s:哦,是小鸟说的。(我发现了这个机会,于是借此开始领着孩子再看一遍故事书, 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看。)w:小鸟在哪儿呢?s:呵呵,它一边飞一边说大胖鸭。w:我觉得,小鸟的口水都喷到大胖鸭脸上了。s:是啊,你看(指着画面) (那可能不是小鸟的口水,但因为我的提示,他开始关注画面了)。w:他们吵架的时候,彼得在干什么?s:彼得在一边看着呢。他们不是吵架,他们是玩儿呢。 w:你怎么看出来的?s:就不是吵架,你看,彼得还笑呢。(他已经开始认真观察画面,并开始从画面中推测情节了)。

4、(我借着他对画面的兴趣,决定继续读图,但我没有从头开始,而是借着读下去)w:你看,猫来了,小鸟呢?s:小鸟飞走了。在这儿。w:这时,彼 得做了什么?s:他挡着猫了。w:鸭子呢?s:它看着猫,我忘了。(因为先听了文字故事,他的思路被文字束缚了,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去努力回想书中 的文字。)w:你猜猜看呢?你看大胖鸭的表情,它看起来很生气的。s:恩,它也想赶猫走。w:它刚才还和小鸟吵架呢,现在猫要来吃小鸟,它为什么还要赶走 猫啊?s:他们没有吵架,他们在玩儿呢,他们是好朋友。w:哦,书上是这么说的吗(我赶紧借机翻到第一页)。书上说的是,彼得想去瞧瞧他的好朋友小鸟。大 胖鸭是个跟屁虫,它也想跟着彼得去农场玩。没说大胖鸭和小鸟是朋友啊。s:哦,是啊,没说啊。那他们也是朋友吧。(他着急的赶紧翻到猫来了那一页)你看, 大胖鸭就是不喜欢猫吃了小鸟。他们是朋友。(我很开心,我的诡计得逞,通过这么一翻一问,孩子对图画的兴趣高涨,而且在通过画面寻求支持自己的证据了。) 我读了下面的文字,他很开心,认为自己猜对了。

5、w:他们这么一吵,把谁给吵醒了?s:爷爷。w:你看,爷爷现在肯定是批评他们了,他们服气吗?s:(学着彼得的样子插着双手)小朋友是不怕大野狼的。w:是啊,你看大胖鸭、猫和小鸟都跟彼得是一头儿的呢!s:小鸟呢?哦,在这里了。

6、w:爷爷还是把彼得拉走了。可是,他们才刚刚走,大野狼就来了。你看到大野狼了吗?s(指着天使上的云)。w:这不是大野狼,这是云,不过,这 朵云可真像大野狼啊。对了,你看到大胖鸭了吗?s:没有。w:我看到了,你找找看。s:啊?在哪儿啊!(认真的找)啊,在猫的眼睛里(我经常和他玩 ispy的游戏,他的观察能力超强的)。

7、w:这下你看见大野狼了吧。s(指着右侧的大野狼):这里。w:这是已经吃掉大胖鸭了,你看他嘴边还有毛呢。我说的是左边这幅画,你看见大野狼 了吗?s(认真的看):没有。w:仔细看看。s:没有啊。w:哦,不过,你看到大胖鸭了吧,你看起来很害怕的。s:是啊(目光转向右页),它被吃掉 了。(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电子书的对开呈现方式,有时是会干扰画面的逐页呈现设计的,因为如果左侧是过程,右侧是结果的话,右侧过早呈现,是会削弱 左侧的喜剧效果的,恰好这页左侧的图画阅读难度是较大的,因此孩子会自动忽略对左侧的思考;第二,左侧的这种透视构图很独到,但对小孩子来说,理解难度稍 大,待考察其他年龄段样本。我没有继续追问,不希望打扰孩子的阅读兴趣)。

8、w:接下来,彼得是怎么去救大胖鸭的呢?s:他让小鸟把大野狼给转晕了,(边说,变摇晃脑袋),然后用绳子一套,“咻”的一声就把大野狼给套起 来了(明显的在模仿书中的拟声词,活学活用啊)。w:后来呢,谁来了。s:猎人来了,不过,彼得已经把大野狼抓住了,他们就把他送到动物园去了,还得给大 野狼做手术,把大胖鸭救出来呢。(可见,他是真的喜欢大胖鸭,又回到了营救困在狼肚子里的大胖鸭这个话题上)。

由于本书的情节不难理解,我没有再继续发问,而是让他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看,再听听。通过这次阅读,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故事中适当运用拟声词,对孩子来说,吸引力确实是很大的,而且易于模仿,还能增加故事的节奏感;

2、电子读本的对开设计,有可能会干扰阅读预测和验证等效果,需要思考;

3、电子读本对于画面不是那么精彩,和文字关系不是起到合作理解作用的(类似于母鸡萝丝去散步那种,就是必须合作理解的书),且文字非常精彩,足以 独立成为故事的图画书,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于文字和故事。但如果放弃对图画的阅读,还是会错失很多信息,这时就要求家长通过出声思考、提问等方式,帮助孩子 在后面的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例如本书中大胖鸭和小鸟的关系等。

4、一些独具匠心的绘画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家长可以提出来让孩子观察,例如猫眼中的大胖鸭,如果孩子观察不到,理解不了, 也就不要强求了,这和孩子的透视能力以及视觉素材积累有关,不要因此干扰孩子的阅读兴趣。但长期给孩子看这种构图复杂的图画书,本身就是视觉素材积累的过 程,会丰富孩子的视觉图式的。看就是好的,提出来更好,深究没有必要。

总之,这是孩子阅读的第三本电子读本,感觉放松了很多,而家长和电子读本相互作用来指导孩子阅读的矛盾也愈发的凸现出来。先听电子朗读,还是先看图 画,在这里显然是个问题,我想,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或许跟图画书的种类有关(体裁、题材、表现形式等),也跟家长的指导方法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