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遭遇刁钻小读者

(2009-09-09 09:46:08)
标签:

育儿

教育

《小红帽》

大灰狼

阅读

小读者

分类: 早期阅读专栏

【注:本文已被刊物选用,请勿转载,谢谢!】

当我们给2-3岁的宝宝讲故事时,宝宝总是用一种略带崇拜的眼神专注的看着我们,仿佛能从我们的表情中看到故事中的角色。他们总是那么聚精会神的倾听,他们的表情随着我们的故事起伏、变化,时而激动、时而担忧、时而害怕、时而欣喜……我们即为孩子的兴高采烈而欣慰,也为自己的绘声绘色而得意。

可是,当孩子4-5岁时,我们开始发现,孩子的眼神里除了专注和崇拜外,似乎又多了点什么,他们还是那么认真的倾听,但是在倾听的时候,似乎又多了一些思索甚至疑问。

让我们来看看这件发生在图书馆里的事情……

少儿图书馆里,妈妈在给3岁的女儿讲《小红帽》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当妈妈讲到“猎人终于及时赶到,救出了小红帽,用匕首剖开了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里面的外婆,外婆终于和小红帽团聚了。”3岁的孩子总算松了一口气,妈妈也为这个大团圆的结局被孩子所理解而高兴。这时,旁边的一个5岁的小男孩突然插嘴说:这个故事是骗人的,外婆被大灰狼吃掉那么久了,早就消化了,根本就不出来了。3岁的宝宝显然还不理解什么是消化,但是,她听懂了大哥哥说的“骗人”,于是,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妈妈。妈妈只好说:“恩,大灰狼是一口把外婆吞进去的,没有咬碎,所以不好消化。”看着孩子似懂非懂的样子,又赶紧补充说:“你以后吃东西,一定要细细咬碎,不然就消化不了了啊!”说完赶紧拉着女儿走开了,只留下那个5岁的小男孩望着远去的母女俩轻轻摇头。他心里会怎么想呢?又一个敷衍了事的大人,又一个不懂装懂的大人,哎!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4、5岁的孩子,尤其是喜欢阅读的孩子,随着他们阅读量的逐步增加,随着他们认知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会越来越主动的将阅读(或者听)到的东西和自己原有的经验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一方面,他们会把新鲜的经验内化进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中;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通过调整即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新鲜的难以用旧结构解释的经验,从而形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的心理图式——这也就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所说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实际上,当孩子能够对一些故事表示质疑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具有相当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了,因为只有当孩子理解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或者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才可能做出质疑。例如下面这个传统故事《三只蝴蝶》——三只蝴蝶遇到暴雨,红蝴蝶只受到红花姐姐的接纳,黄蝴蝶只受到黄花姐姐的接纳,白蝴蝶只受到白花姐姐的接纳,而三只蝴蝶却希望在一起“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所以三只蝴蝶都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直到太阳公公被他们的友谊感动了,吹走了乌云。当我们给三岁的孩子讲述这个故事时,三岁的宝宝很喜欢重复的故事结构,因为故事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孩子阅读的信心和兴趣,津津乐道于和三只蝴蝶一起高唱“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开,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而当我们给四岁和五岁的幼儿分别讲这个故事时,他们给出的评论却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各在一朵花下避雨,等雨停了,再一起玩呢?”五岁的孩子甚至解释说:“我们小朋友遇到下雨,也是各自回自己的家,等雨停了再出来一起玩啊。”在这里,孩子们主动的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故事,因此发现了故事的不合理。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发现,4、5岁的幼儿开始主动的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是一些前科学经验来帮助自己理解故事,并且对故事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了。这也是刁钻小读者对家长提出的挑战。遇到这样的小读者,我们该怎么做呢?

或许大部分家长采取的策略是第一个故事中那位妈妈的做法——首先肯定书是正确的,然后用转移注意力、声东击西、强拉硬拽等手段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方法对于3岁的孩子或许适用,但是如果遭遇第一个故事中的小男孩,相信妈妈一定不会这么容易过关的;又或者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质疑是个好现象,于是给孩子讲一些科学道理或者人生哲理,让4、5岁的孩子听得一头雾水;是不是也会有些家长干脆断然否定孩子的异动,直接用暴力镇压呢?这些做法当然不可取,那么,当孩子质疑故事或者图书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质疑的是什么?一般而言,孩子的质疑有四种:第一,与生活经验不符,如《三只蝴蝶》的例子;第二,与科学经验不符,如《小红帽》的例子;第三,与某一版本不符,例如家长讲的和老师讲的故事略有出入;第四,与自己的理解或预期不符,例如孩子期待故事的结局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故事的结局却是悲惨的。所以,当孩子对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家长不妨先放弃手中的故事书或者自己头脑中那个已经固定的几近僵硬的结局,好好听听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将孩子的想法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阅读的参考。应该说,这一步是最容易的,却也是最难的。容易的在于家长只需要倾听孩子的说法即可;而难点在于,让成年人放弃真理和权威的身份,认真倾听孩子的,而且极可能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这一步却是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自主阅读的起点,因为只有孩子发现自己拥有对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的理解权时,孩子才真正的成为了阅读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听众。

当我们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四种不同的质疑,给出相应的指导。当故事情节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符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给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改写故事,让故事有一个更加合理的结局,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请他对比两个故事,试图去理解作者这样编故事的用意何在,例如《三只蝴蝶》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说说他有什么办法让三只蝴蝶既能不分开,又能避雨,或者说说三只蝴蝶怎么做,才能帮助自己的朋友避雨。

当故事的情节与科学经验不符的故事,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查阅文献,找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的理论解释这个故事,例如《小红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查阅关于人体的百科全书,了解消化道的组成以及人体消化的机能,阅读相关的科普作品;然后可以将科普作品和童话作品进行比较,进而帮助孩子理解两种文体的差别。

当孩子发现两个故事的版本差异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说出他听到的那个版本,甚至可以再寻找更多的版本。例如我们曾经为《白雪公主》的故事找到4个版本,分别是迪斯尼的动画电影版本(1936年版,最全,最长,七个小矮人的情节丰富)、《格林童话》版本(纯文字全译本)、迪士尼经典公主故事集——《粉色的童话白雪公主》(图画故事书)以及电脑绘图注音版,让孩子逐一评判每个故事的差异和优缺点,让孩子找出他最喜欢的部分。有的孩子喜欢图文并茂的故事版,而认为电影版太长了,还有好多歌舞;有的孩子认为注音版的图画不够漂亮;有的孩子喜欢纯文字版,因为描写的最细致……最后,我们鼓励孩子将所有喜欢的部分组合成一个《白雪公主完美版》,孩子自己用剪贴、涂色等形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白雪公主》故事书。孩子们发现因为故事的长短不同,所以情节的多少和复杂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他们也经历了取舍的痛苦选择,因此知道了故事版本的差异即来自篇幅的限制,也来自主创人员对于故事的不同理解。

当孩子对结局已经有了自己的预期,而故事又与他的预期不符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难道不是鼓励孩子参与创作的良好机会吗?

当我们遇到一个刁钻的小读者时,我们应该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只有刁钻的小读者才是真正热爱阅读的小读者,他们已经将阅读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思维的一部分。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对故事做出判断,并且勇于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让我们珍惜这些小读者的勇气,保护他们的热情,和他们一起向所有书本提出挑战,学会欣赏,也学会质疑,更学会创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msn签名解说
后一篇:儿子的小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