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已发表于2011年《健康娃娃》2~6岁,6月下半月刊,请勿刊用。如有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说明已发表。谢谢!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批小朋友走进了幼儿园,而他们的父母也要开始学习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幼儿园**班**小朋友家长,幼儿园教育的参与者,家园共育的合伙人。
以往,人们只是关注孩子的入园适应问题,想出种种办法来缓解孩子的入园适应困难、缓解孩子和母亲的分离焦虑。渐渐的,人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入园焦虑,以及这种焦虑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幼儿对母亲(主要看护者)的情绪识别非常敏感,他们的大部分行为实际上是在母亲的情绪影响下完成的,例如著名的“视崖实验”。父母的情绪会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准确的传递给婴幼儿,而小小的孩子能根据父母表现出来的信任或不信任来决定自己应该对模式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像有的园长说的,当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报名入园,参加体验活动时,往往不对陌生环境表现出焦虑,即使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也玩的非常开心。可是,当孩子正式入园时,却因为看到母亲依依不舍的眼神、担忧的神情而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于是开始用大哭的方式来获取母亲的同情,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还将此解释为幼儿通过表达依恋来满足母亲的感情需要,从而加强与母亲的情感联结。因此,为了能让孩子尽早实现第一次情感断乳,能够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环境,年轻的父母们首先要学会自己克服分离焦虑。
其实,年轻父母们的入园焦虑只是育儿焦虑的一种,即使慢慢度过了入园期的父母,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焦虑,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两种极端的育儿心态——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盲目悲观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问题多多,到处求医问药,似乎非要给孩子定个多动症或者情绪障碍的称号才能满意;而盲目乐观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纵英才,不是到处去要求鉴定天才儿童,就是觉得孩子都有无限可能,报各种班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这两种极端心态实际上都不利于孩子成长,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前父母们的焦虑到底来自于哪里,以及如何降低这些焦虑。
造成年轻父母强烈的育儿焦虑,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沟通不畅,二是信心不足。
每个年轻的家长都希望尽可能多的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想知道老师对孩子好不好,小朋友之间好不好,吃的好不好,玩的好不好,学的好不好……了解的信息越丰富,越直接,家长的焦虑状态就会有所减轻。有的幼儿园为此开放了视频观察室或视频网上直播,以便家长能随时在园,甚至在网上看到自己孩子的在园生活直播。这样的举措是否适宜虽然有待讨论,但园所采取这种措施的原因,不外乎向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减少家长的育儿焦虑。那么,如果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怎么办呢?或者,即使提供了这样的服务,就能完全解决家长的问题了吗?有的幼儿园反映,开放了视频直播后,家长的投诉没有减少,反倒增多了,因为有的家长随时盯着视频,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就赶紧向幼儿园投诉,甚至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工作。
实际上,让家长看到幼儿的在园情况还远远算不上有效的沟通。一般困扰家长的有三个问题:1、不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2、不了解或不理解教师(园所)的想法和做法;3、不了解其他幼儿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我们用信息圈的方法来分析家长对孩子所处环境的信息了解需求,就可以发现家长的信息需求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如图1)。实际上家长对孩子情况的了解需求是多方位的,仅仅让家长“眼见为实”还远远不够。正是由于家长的信息需求是复杂而广泛的,而园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狭窄和单一的,所以造成了家长的育儿焦虑。(不详细说明了,懒得写那么多字,其中每个话题都可以写一章,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安排的各种保教活动,值得说的太多了。此处略去4w字。)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ll/Local%20Settings/Temp/WindowsLiveWriter-429641856/supfiles4CAE8D/image_thumb[1].png
(图一)
第二大原因是家长的育儿信心不足。表现在1、缺乏判断力,2、缺乏忍耐力,3、缺乏坚持力。家长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产品和教育口号所迷惑,分不清那种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或者说哪些是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有好处的;家长往往急于求成,相信立竿见影的许诺;家长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见解,被社会上的种种说法所左右,一时理想主义,一时现实主义。而这些都导致了家长在摇摆不定中更加焦虑,一方面为孩子的发展焦虑,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判断能力焦虑,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价值观都产生了怀疑。(也是有好多案例,方方面面的,懒得写了,曾经写过一个“幼教迷踪”的讲义,讲的就是那些需要家长进行判断的东西和原则,此处略去4w字。)
鉴于以上两种焦虑来源,解决的办法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主动沟通,包括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就将幼儿园是否有通常的沟通渠道作为选择幼儿园的指标之一,如有的幼儿园有家长委员会(实际上的,每个幼儿园貌似都有,但大多处于冬眠状态,真正活跃的那种才好),有的幼儿园有繁荣的bbs系统,有的幼儿园有班级家长qq群,这样的幼儿园大多活力十足,家长参与积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形成日常化、紧密化关系;如果所在的幼儿园没有这样的系统,传统的电话、写信等方式仍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家长坚持每个新学期都给孩子的老师写一封信,这个方法就很好(收集了网上的一些信,有的真的非常好);利用园所提供的家园联系卡、家长信箱等日常沟通方式主动和园方保持沟通,主动表达谢意、疑惑或者不满,但要保持冷静和公平,具体态度前面有文章说过;主动创造社团网络,利用社团力量,有的幼儿园缺乏家园联系的系统和动力,如果家长有强烈的要求又有足够的能量,可以自发组织相应的网络或实体组织,形成和园所对话的平台,毕竟孩子在幼儿园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四年左右,花力气建设这样一个平台还是值得的。国人的社团意识和参与精神虽然有限,但在此为孩子而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公民意识,也算是孩子带给我们的一个机会吧。(见过一些家长自发组织的家长联谊会、家长q群等,竟然带动了整个园所的发展,真是值得学习,此处略去2w字)。
第二,当然就是主动学习,丰富自己。不仅是在育儿知识上丰富自己,也在教育学、心理学上进行思考和学习,虽然每个家长不一定都要成为育儿专家,但至少不要让自己犯愚蠢的错误,然后再把孩子送去电击,电击之后还沾沾自喜吧!(参见柴静的文章)学习的途径很多,阅读育儿类、教育类、心理类图书、报刊;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了解育儿资讯;参与育儿讲座、沙龙等。和专家、教师、家长多多探讨。(一直想给家长列出必读的几本书,以帮助家长去芜存菁,毕竟现在出版业虚假繁荣的背后是良莠不齐的出版物,可是据某些人反映,我推荐的书家长都不爱读,家长爱读的书我都看不上,其实我觉得我推荐的书真的很好,好读也值得读,只不过没有那么花哨而已。又略去1w字吧,应该不止。)
前面言简意赅删删减减的说了那么多,实际上并未涉及到当前家长育儿焦虑问题的本质,个人认为当前父母育儿焦虑史无前例,其焦虑程度远大于以往多子女时代和第一代独生子女时代。应该说,现在是独生子女第二代成为父母的高峰期,这些独生子女们一旦当了父母,他们长期的情感依赖从父母身上转向了孩子,让一群精神没有断奶的孩子当另一群没有断奶的孩子的父母,怎么能不焦虑呢?(此处都是啰嗦和牢骚,略去1w吧)。另一方面,“文化奶粉”的三聚氰胺现象也是一个主因,失去方向的文化被无限量的添加了太多成分,让我们很多人的脑袋都开始结石了,结石的后果就是没有自主思考的动力和能力。(此处亦是废话连篇,干脆都删去算了。)
最后,期待年轻父母们在完善育儿信息系统和个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加主动完善个人的精神格局,先让自己精神断乳(尤其是添加了三聚氰胺的乳),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感受,然后就能“观见五蕴自性皆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