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教师月刊——张思明访谈等》

(2009-07-10 12:34:50)
标签:

教育

育儿

名教师

优秀教师

张思明

分类: 好书慢读随笔写

    在朋友的力荐下,我捧起了这本刚刚诞生的,还带着些许梦想香味的创刊号。由于认识这本杂志的主创人员,所以我在心里就暗暗有了一个期许,这该是一本不一样的教师杂志,她该是细腻的、敏锐的、温和的、清新的、有梦想的;同时又该是坚强的、无畏的、勇敢的、睿智的、笃定的……她该是那种用最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的有生命力的杂志吧。

    打开杂志,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第一组文章“关注——优秀教师的核心品质”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本杂志的魅力。其实,在杂志刊出之前,编辑就问我,有没有好的幼儿园名教师可以推荐,他们要写一组优秀教师的核心品质的文章。我当时对这个选题是排斥的,我的想法是,大多数杂志都喜欢关注所谓的优秀教师、名教师,然后像炒冷饭一样,把一些假大空的句子拼凑成一篇篇歌颂教师伟大职业的文章,怎么你们也有这种癖好吗?于是,我推脱说,我们幼儿园教师很少有全国知名的名教师的,有一些在地方上有些名望,比如特级教师什么的,我可以试着联系一些。我想,我说这话的时候,对方已经听出我的推脱之意,也没有再深究。那一段时间,我正在整理自己的课题,看了不少所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有不少写的是名教师的优秀品质,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自己的想法是,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成功是在成功之后的回眸,而这个风情万种的回眸中却有很多舍得和舍不得,那些所谓的名人,总会把一路上的风光和艰辛挑挑拣拣的说出来,最后,我们能看到的无非是勤奋、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等等……可他们的成功不会给后来人任何的借鉴意义,因为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迎到两只同样的脚。

    但是,看到《教师月刊》上的这一组文章,我知道我完全误解了编辑的初衷,或许就像他们说的,因为我看到的垃圾文章太多,所以已经把自己的审美标准降到了那个程度,因此对这类选题嗤之以鼻,这不是别人的过错,是我在满是垃圾文字的故纸堆里渐渐丧失了想象力的缘故。其实完全有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感动读者,可以影响读者,甚至可以激励读者,那就是“真实”,用最最真实的方式表达一位成功教师的喜怒哀乐。在这组文章中,我看到张思明老师坦陈自己的新教师生涯,我看到窦桂梅老师的美女情结,看到华应龙老师的对自己目标的诠释,看到程红兵老师岌岌的危机感,看到李镇西老师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这些真实而生动的优秀教师就这样散漫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仿佛就坐在后海的一个小酒吧里,看着窗外的荷花,听着梧桐树低低奏出的g大调,我们就这么闲闲的聊着。

    当然,除了那种散漫的舒适之外,这些教师的话语也给与我思考的动力。张思明老师是这样定位数学教师的:首先要做的是用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的学科素养很重要;第二,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要教出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东西,那种理性的精神,那种对世界的客观态度;第三,数学教师也是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促进他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是终极目标。当有了这样的情怀之后,教师就不会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数学,但会让学生都知道数学有用,也不会仅以个人的学科标准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

    在我们的幼教领域,教师也往往困惑于教知识还是不教知识的迷局中。幼儿园小学化、知识化是被广为批评的,但很多教师就是想不明白,如果不教知识,那我们教什么?难道幼儿不需要学知识吗?哪些知识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恐怕即使用尽心理学的测量计算方法,也没法确切定义出一个量表——哪些知识是几岁儿童应学的,可学的,是教师应教的,可教的。但如果,我们尽可能走出这个迷局,用一个更加人性的视角来看待教与学的关系,就像张思明老师讲的,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思考:首先,我们应该用客观世界中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用知识的魅力来感染他们,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兴趣,愿意跟老师一起通过阅读、观察、操作、实验、讨论、总结等手段主动的获取一些知识;并且教师在带领幼儿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带孩子去探求知识本身,更要带孩子寻求知识背后的那些人文意味浓厚的求真、向善、唯美的感受和境界;最后,教师始终把孩子看做一个发展的个体,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指向孩子的终极发展目标——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而,教师也就不会强求每个孩子都要对每个话题感兴趣,不会强求孩子用同一种方式学习新知和表达自己,不会以统一的学习速度来要求孩子,更不会因此来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

    做这样的教师真的并不容易,需要有良好的学科素养、理性的精神、人文的情怀,就像张思明老师讲的“一个教师,应该有一种大视野、大胸怀、大追求。”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至少知道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是某一种“术”的操练,而是一种“道”的追求。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师月刊》的发刊词,也是这本创刊号的卷首语中说道“这必然是我们的立场:永远和教师站在一起,就像蔚蓝、开阔,永远站在大海与天空这边。”这本刊物真的是与教师站在一起,不是高高的站在教师的头上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也不是远远的站在教师前面,告诉我们,我们永远做不到什么,而是陪在我们身边,用手轻轻指点不远处美丽的风景,然后轻携着我们的手,伴我们共同且行且吟,一路欢唱着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向远方,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