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有位叫做李镇西的名师,但从未拜读过他的文字,一来他是中学教师,和我所研究的领域差的很远,而我又一直愚蠢的将自己封闭在幼儿教育领域这个小小的圈子里,力求做一只乖巧的青蛙;二来要读的书太多,要读的研究文献太多,让我去读一名教师的教学心得,实在是难为我了(现在我知道这种想法有多么愚蠢和浅薄)。直到本周一,我意外得到了这本《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于是我决定看看这本随笔性质的书。
书并不厚,里面有很多图片,排版也很轻松,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比起那些拗口的翻译资料和大片数据的研究报告,读这种书还是让人很愉快的。翻开自序,第一段文字就令我哑然失笑“读教育学著作,我最怕读到诸如‘后**主义’、‘结构效度’、‘认知编码’、‘心理复合体’之类深奥、晦涩的名词术语——也许这些术语本身是科学的,但无奈我一看就头疼,因而连书索性也丢在一边。而且,我敢说,这种心灵的折磨不只我独有,恐怕许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自卑体验”。岂止是第一线教师,我这个经常要给第一线教师讲课的第二线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更有甚者还要硬着头皮去写这些文字。看到作者如此坦诚诙谐,立刻让我多了几分想读下去的兴趣,看来,这不是一本装模作样的书,大概是会写些实在话的吧。
在序言里,作者言简意赅的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和成就,以及自己是如何走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之路的过程,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敬佩和热爱。作者不愧是中学语文老师,文字清新,既有节奏又有张力,没有所谓学者的洒洒洋洋,也没有一般教师的小家子气,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讴歌了他的偶像,也表露了自己的心迹“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是教育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而这些都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魅力”。这一个观点我极为赞同,每次看到感人的名人传记或自传后,我都会想:一个伟大的人物,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甚至根本不在于他所作出的伟大功绩,而在于他伟大的情怀和人格;一项伟大的事业,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可以感染和带动一大批人投身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中。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辑讲的是作者如何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如何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光荣而艰辛的职业中。这不是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而是作者在用真心拥抱自己的理想,并且和理想携手同行的过程,每一篇短文中都有作者亲身的经历,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诠释了作者的成长——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过程。文中穿插着苏霍姆林斯基那诗一般的文字,让文章读来既生动又优美。
这一部分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的勤奋和诙谐。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者勤奋的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量专著,令我惭愧的是,我只读过其中两本,而且,我也从没有向他那样,把自己喜欢的教育家的著作读个通透,虽然我口口声声说我最喜欢的中国幼儿教育家是陈鹤琴,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而至今,我都没有读过他们的全集。像我这样的所谓研究者,又有什么资格去指导一线的教师呢?作者的诙谐在于,他从不在文字中避讳自己的真实感受,惩罚学生后的自责、大会发言前的紧张,面对专家时的局促都让我们看到作者的真实和可爱。
第二辑是作者在江阴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记录和感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通过作者的记录,看到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思想的介绍,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令人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用心灵来滋养学生,赞同他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在我们的唯分数主义面前,显得多么脆弱甚至可笑。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有人在杨东平教授的博客上攻击他是闷罐里的学者,不关心现实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且言辞激烈到骂人的程度。我不明白,作为一个学者,向大众描述一个应然的社会情境,怎么就变成闷罐里的学者了,怎么就变成不负责任了?难道只有跪倒在现实面前承认自己的懦弱和无能,又或是大哭大叫的咒骂社会的黑暗就是学者应有的行为吗?有些人为我们指出了方向,有些人陪我们前行,这些人至少有一样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他们所向的方向是光明的方向,是民主自由的方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是“人道主义”主义的方向。作者在这一辑中也处处流露出自己的无奈,无奈的早退,无奈的签订了协议而无法实施,无奈的看到那么多的假科研……但是,正如作者转述的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卡娅写给学生们的信中所说:“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但不会那么容易,一定会遇到困难,那就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快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作者也许正是为了这无悔无愧的一生,乃至由此带来的,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执着吧。
第三辑看来最为轻松有趣,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但这一辑也最为令人心酸,就如同许多学教育的人不知道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一样,乌克兰人也有人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作者的“朝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也被他走的有滋有味。最后,作者带着深情,也带着责任感的写下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我几乎是站着读完整本书的,因为我只有在摇摇晃晃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才有时间阅读这样的书,只用了我两个上下班的时间(大概六——七个小时吧)就读完了。因为文字的轻松让我阅读的很是快速,但读完全书,却让我再一次陷入到了感叹和自检的漩涡。每次看到伟大的人物,甚至伟大人物的执着追随者,都让我自惭形秽。一个没有社会理想的人是无颜从事教育行业的,一个不想改造社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去从事一个改造人的心灵的工程的。如果我去问我们的教师同行们,你们为什么当教师,得到的答案,如果是真实的话,大概绝大多数都会是:这是一份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在大城市好学校还有不错的薪水,即使薪水不高,也会有赚外快的机会,即使没有赚外快的机会,也会有比较多的时间,至少有个寒暑假,经常听到某同学下午四点下班,五点去幼儿园接孩子,总让我羡慕的眼睛发绿。也有人会单纯的说:学校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地方,比较适合我这种没什么理想没什么心眼的人。还有别的答案吗?有的,有的有理想的人说,学校是个锻炼人的地方,我需要在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前途做准备……等等,很难听到别的说法吧,我猜是的。如果是我呢?如果让我呆在一所幼儿园做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会怎么想?这个平台太小了,这个天地太小了?那么,更大的天地在哪儿?多大的舞台才够我施展?我想施展什么?给谁看?没有理想或者没有实干,这就是我们,一群蝇营狗苟生活的年轻教师的写照,当然不是全部。总有些人高尚的活着,或许活的并不舒服,但我还是希望有一些人这么活着,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对他,对他们来说是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生幸福的真正的人——的途径或者说手段。就是因为相信总有这样一些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空间,才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点希望,至少我们可以期待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而不至于被所有不正常的现象压制到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正常的地步,不至于把所有谎言和丑态都当作金科玉律。
最后,我也想用文中多次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只是书中引用的是他论述教育者爱护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而我在这里却用它来诠释我对于人们残存的对美好和善良的人性、烂漫却崇高的理想的呵护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