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家长,不要削足适履

(2009-02-23 21:57:38)
标签:

教育

人格

身教

思维方式

求真

育儿

分类: 宝贝儿子趣事一箩筐
 或许,“削足适履”这个词并不合适,但我一时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心态。

 不久前写了一篇关于怜悯心和施舍的文章,讲了我带儿子去图书馆玩,路遇乞讨的老妇,我们如何施舍钱财给她,儿子如何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得意。一位在亲子杂志做编辑的朋友看了,感触良多,和我讨论,说: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些人背后是有一个庞大阴暗罪恶的犯罪集团的,他们是职业行乞者。他们或许并不缺钱,他们以此为生。类似的报道我也看过,什么在城里要饭,回老家盖大楼房,什么拒不进入收留救济站,只为救济站有三餐却无收入等等。这样的讨论也有过好几轮,关于行善之时要不要问及被施舍对象的真假问题。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人质疑北京人的慈悲心和怜悯心,连地铁里的大喇叭都要循环播放“自觉杜绝乞讨卖艺现象”,寒风凛冽的冬天,却不让乞讨人在地铁有一席之地,因为妨碍了首都的观瞻。最近的一次讨论好像是512大地震时有一位老乞丐义薄云天,将自己行乞所得“巨款”百多元捐与灾区同胞。凡此种种,每次讨论都会上升到社会的道德、良知,人类的悲悯心等等。

在我看来,行善之人若有行善的念头,就只管去做好了,只问善恶,遑论真伪?我们如果每次在助人之前都搞一个内查外调,看看此人是否值得我们帮助,值得我们怜悯,那哪里还有行善的人在?若不想行善,也就不要行了,每个人赚钱都不容易,不一定把钱给了穷人的人就是善人,不给的人就是恶人。不给就是不给,没有道德判断。不给的人无需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更无需用穷人的真伪难辨,难于上青天来为自己辩护。很简单,很纯粹。

啰嗦了半天,是回应那位朋友的话,而我此谈的重心并非在此。当时,朋友问道:我觉得你以身作则教孩子向善,懂得怜悯和慈悲是很好的,我也想如此。但我内心又因为家庭的影响,深深觉得不该助长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现象。于是我很是矛盾。

我对朋友说:我做一点善事,其实并不真的能救得了人,更救不了世,我们每个人在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时,并不图报,我们图的是什么?不过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救赎。当你给他10元钱,甚至一元钱的时候,也许你内心深处会有一点点安慰,想到有朝一日我落魄如此的时候,或许有人也会给我一元钱的帮助吧。这就是在心里种了一点善根。这就是我反观自己内心,对我做此事的解释,我是由衷这样想的,于是我也这样去做了。而你呢,你求真,你只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你是如此想的,你也该如此去做。求真没有错,求真不等于你在做坏事,因此你无需按照我的行为方式来做,你也无需按照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在你教育你的孩子的时候,你只能按照你现在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去做。我们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便是此意。言传可能是假的,身教很难作假,做得了一次假,很难做一生假。因为你时时刻刻装假,也就没有假可言了。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是指父母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和道理,更多的是父母的人格、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我们提倡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康、更加积极。但我们不能要求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而重塑自己的人格,不是完全不可能,但30来岁的人了,一切打碎了重来,难啊!既然如此之难,又何必呢?

我们看到很多人写的育儿经,无论是斯博克也好、刘亦婷的母亲也好、小巫也好,他们说的都没错,但他们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经验可以传递,而情境无法复制;方法可以借鉴,但父母的人格没法照搬。不同人格特质的父母,会影响出不同人格特质的孩子。哪种是好的,哪种是坏的,不好断然下结论。我们只知道,用伟大的人格孕育出的心灵,有着不可摧毁的力量,用卑微的人格孕育出的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当然,我们期待每个成为家长的人,或许尚未有伟大的人格,但至少我们努力培养自己健全的心智,开放的态度,宽容的心胸。同时还要记得,我们的成长,是为了孩子,但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了孩子,我们不过才20多岁,还有几十年的道路要走。我们无需为了教育孩子而摧毁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是要变得更强大,而不是更脆弱,我们要满怀信心,而不是让怀疑和焦虑充斥我们的整个育儿生涯。我们是要大步向前,而不是削足适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