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2012-06-28 09:53:39)
标签:

孙立忠

孙氏手术

心血管外科

北京安贞医院

健康时报

健康

分类: 新闻焦点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孙立忠教授(左二)正在做手术。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 7:00,孙立忠教授边开会边吃早餐,布置部门工作及夜班交接。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 9:00,孙立忠教授在接诊患者。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 10:00,进入手术室准备做手术。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 16:00,孙立忠教授正在缝合血管。

我跟孙立忠教授上手术             ▲ 17:00,做完手术孙立忠教授疲惫地靠在手术室的墙上。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专家简介:

 

  孙立忠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副主任。
  自1983年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以来,独立完成和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6000余例,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完成手术例数最多、病种最全的专家之一。首先提出了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研究的基础,发明术中支架血管,首创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国际同行称为孙氏手术)。


  阅读提要:

 

  惊 手术台上,患者头部被布遮挡,从胸部正中和身体左侧至腹部切开,两道长长的切口咧开,胸腔、腹腔敞开,内脏完全暴露。

  险 出血是大血管手术最大的禁忌,有“患者血压一低,大夫血压就高,患者一出血,大夫就冒汗”之说。每一根血管的缝合,都在倒计时中进行,缝不好就会出血,人就下不了手术台。


  凶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手术凶险令医生紧张,患者也是命悬一线。爱因斯坦、林肯、李四光、美国女排队员海曼等皆因此病离世。



  新闻背景:6月20日,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进行了该院建院以来第一台Ⅰ期全主动脉替换术,即对患者的主动脉由主动脉根部直到双侧髂动脉全部替换成人工血管。这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用时最长的手术。手术由该院心外科副主任、我国著名大血管外科专家孙立忠教授负责主刀。

  “没有一种疾病如主动脉瘤那样令外科医师蒙羞。”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医生的感叹。

  如今,尽管主动脉疾病已经不再如此无解,但仍然被心血管外科医生视为畏途。

  不过,在我国最著名的大血管外科专家孙立忠教授眼里,主动脉疾病虽然凶险,但依然可以进行有效地治疗。

  6月20日6∶30,在北京安贞医院门口,孙立忠教授轻松地招呼记者上车,还为暂时的占道,向保安说了句“对不起”。健康时报记者当天将跟随孙教授进行一天的报道。

  这一天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苦战”——I期全主动脉替换术。

  主动脉是人体最重要的血管,与心脏连接、形状像个大大的“?”号,是人体里最粗的血管,最粗的部位达2.5厘米左右。由主动脉发出的各个分支给人体的各个主要脏器供血。

  主动脉一旦出问题就会要命,甚至是顷刻之间。

  这台手术是心血管手术中难度最高、最复杂、用时最长的手术,至少需要12小时以上。

  7点开始例会,医生们边开会边吃早餐。

  8∶30,孙教授回到办公室,门口已经站满了患者和家属。外地患者闫亮的妹妹带着一封信和复查的片子来找孙主任就诊。孙主任一打开信就称赞:“闫亮的字写得真漂亮,昨天听他给我打电话时,好像嗓子哑了。”

  此时,三楼的手术室里助手们已经拉开战斗序幕,建立静脉通路、连接监护仪、麻醉插管、体外准备、手术开始,切皮、开胸,手术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9∶30,孙教授抿了一口水,招呼记者说:“走吧,该上手术了。”

  这一干就干到了下午5点。

  “进去之后,记住一点,什么也别碰,也不要去帮忙。”孙教授叮嘱记者。洗手穿戴无菌衣之后,他就扎进了手术中,整整7个多小时不吃不喝。

  手术室里除了台上的五位医生和麻醉师、体外循环师、护士外,还有来学习的多名心外科医生,踩着垫脚凳,伸着脖子看着。

  手术台上,尽管记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仍吃惊不小:两个切口,一个为胸部大约25厘米正中,一个为左侧大约60厘米,两道长长切口,整个纵隔、左侧胸腔、左侧后腹膜完全敞开暴露。

  这是一位年仅30多岁的女性,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又称“蜘蛛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全身管状骨细长,心血管系统异常占40%~60%。——编辑注),孩子刚两岁多。

  手术室里温度很低,尽管穿着又长又厚的手术服,戴着帽子口罩,记者仍觉得很冷。这是因为整个手术过程中,要让心脏停跳一个多小时,必须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将患者的体温降到20℃左右,分步暂停脑、脊髓、腹腔脏器和左右肾动脉的血供,然后分段置换人工血管。

  手术艰难而漫长。

  为了缓和紧张情绪,手术台上的医生们会时不时地低声交谈,孙教授说:“这一次,我从头到尾,换所有的血管,给你们完整演示一遍。”


  时间在手术器械的清脆声、各类监护仪器的滴滴声中逐渐过去,过程紧张有序。突然,手术台上传来一阵紧张的骚动,孙教授低声说:阻断了,计时吧。

  这种紧张是主动脉外科医生“专享”的。

  手术涉及脑部、脊髓以及多器官的供血,每缝合一个分支,都需要在该血管两端阻断供血,如果时间过长,这个分支血管供血的脏器就会因缺血而失功,甚至坏死。如置换胸主动脉,要在半小时内做完,否则血管下游的肝、肾、胃肠道等脏器会不同程度地缺血坏死。

  因此,每缝合一个分支血管,都要倒计时,孙立忠教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血管的缝合,既要马上恢复血流,还得让它不漏血,这个过程时间有限,缝不好就会出血,患者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下午3点多时,手术的一助手下来了,他说:我先去吃点东西,一会儿还要艰难地止血关胸,这个过程很关键。尽管很疲惫,他还向记者打趣说:你还敢继续看吗?

  要知道,出血是大血管手术的“万恶之源”,在主动脉外科大夫中流传着“患者血压一低,大夫血压就高,患者一出血,大夫就冒汗”的说法。

  下午约5点,最后一根血管接通,连续工作了7个多小时的孙立忠教授把手里的工作交给其他医生,离开手术台后,坐在了手术间边上的凳子上,靠着墙一身疲惫,但脸上依然保持着习惯的微笑。坐了一会儿,他又挤回到手术台前,站在垫脚凳上踮着脚尖看了一会儿,然后才放心地离开了手术室。

  坐到办公室的椅子上,孙教授才想起来,今天忘吃降压药了。

  一切都十分顺利,晚上11点手术结束,全程约15小时。

  此类手术,孙立忠教授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时,在2004年至2008年间,一共完成了15例。

 

编辑jksb10658000订阅《健康时报手机报》,内容包含时下最新的健康热点、生活时尚、吃出健康、中医养生、心灵驿站、医疗课堂、服务互动等权威、实用的健康资讯,5/月。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或点击www.jksb.com.cn,提供新闻线索、参与短信评报:手机用户发送:8599+想说的话到106695883(信息费每条1元,不含通信费。)请“关注”健康时报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jiankangshibao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