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要减少“多方会诊”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病理科 许淑媛教授
因为怀疑医院的治疗水平,几个月里,焦急的父母带着17岁的儿子跑遍了北京、湖南等好几家大医院进行会诊。但会诊的结果却让人越来越挠头。由于资料不全、检查时间的推延以及技术上的一些原因,6家都很权威的医院,给出的结果却不一样。有的诊断为良性肿瘤、有的确诊为恶性肿瘤、有的是怀疑恶性肿瘤,还有3家是“不确定”。
这个病例让我记忆犹新,这个不幸的男孩最终因为延误治疗而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认为,这个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很大程度上跟患者家属的态度和做法有关。
这个男孩的病情属于难以确诊的一类,所以特别需要更全面地检查报告帮助诊断。然而,家属在得知孩子病情难断时,却采取多方“会诊”的方法。为了把孩子的病治好,他们不怕花钱、不怕费事。几个月里跑了6家医院,就是为了让几家医院都独立地给孩子做个诊断之后,他们对医院水平有个心中评判后,再选择一家继续治疗。
就是这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害了这个男孩。因为在治疗时,他们希望每一家医院,重新、独立地开始给病人检查,故意保留(也可能是跑丢的)与该病相关的病史与多处会诊的资料,中途还要求将病历资料借到更权威单位会诊,导致病史和检查报告不全而误诊。调阅病历是病人的权利,他们实在不相信医生,我们做医生的也只能够尊重。
医院病理科给病人诊断就像法官断案,必须收集各方的证据,经过推理才能得出结论。而这个证据的收集,就特别需要家属的支持和信任。
患者最重要的是保存并拿出所有的检查记录,包括住院病历(病历本、住院记录等)、影像学检查(X片、CT等)、病理科报告等。
难确诊时,医院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患病的原因和过程等信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