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共享经济按需服务协作城乡差别数字鸿沟 |
分类: 新媒体与创意经济 |
和中国一样,共享经济和按需服务也在不断进入一些美国人的生活。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难题,如就业、监管及可能出现的新的数字鸿沟。
一,美国的基本情况
最近几年,一些新的在线商业服务不断出现,它们也重塑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方式。
这些服务中的一些提供在线产品或服务的按需服务,既可以通过点击鼠标,也可以通过在手机应用上完成。
另一些服务促进了商品或专家的商业化的共享。还有一些人通过开放的协作平台,寻找到了一些兴趣或解决问题的社区。
也许正如凯文·凯利所言:从某些方面来讲,共享经济就是按需经济,这将会在未来衍生出各行各业的Uber:在需要用到什么的时候,无需购买,就能马上用上需要的东西。
不过,这些服务也引发了广泛的文化和政治上一些问题的争论,如应该如何监管这些服务?这些服务对工作性质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们会在整体上如何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
皮尤研究中心的上述研究,调查了4787名美国成年人针对11种类型的共享或在线按需服务的情况,它是首次针对共享、协作和按需经济的范围和影响进行的全面研究——发现使用这些平台千差万别。
总的来说,72%的美国成年人使用11种不同的共享和按需服务中的至少一个。一些人则将这些服务相对广泛地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已经使用4个或更多数量的这些服务,同时7%的人使用了6个或更多数量的服务。
二,不少人没听说过
不过,还不能对目前的共享及按需服务太过乐观。毕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进所有人都能够快速熟悉及习惯这些服务。
即使美国成年人中有上述较高的使用共享及按需服务的比例,但是仍然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28%)说,他们没有使用过任何主流的共享或按需服务平台,同时和许多人完全不熟悉数字经济的新工具和新词汇。
例如,15%的美国人使用Uber或Lyft之类的打车应用,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应用的人的比例是前者的两倍。同样,11%的美国人使用Airbnb或VRBO之类的房屋共享平台,但大约一半从未听说过房屋共享服务。此外:
- 61%的美国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术语“众筹”(Crowdfunding)。
- 73%不熟悉“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 89%不熟悉“零工经济”(Gig Economy)。(这个好像在中国也没多少人知道)
三,学历、收入与年龄差别
这种数字鸿沟主要出现在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及不同居住地区的人群中。
首先,差别出现在不同学历人群,高学历人群应用比例更高。39%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使用4个或更多数量的这些服务。相比之下,只有8%的高中学历或更低学历的人使用这些服务。不过,同时,大约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不使用(11%)或只使用一个(15%)这些服务。
另一种差别出现在收入不同人群,高收入人群用得更多。41%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00美元或更多的美国人使用4个或更多数量的这些服务,该比例是家庭年收入低于30000美元人群的3倍。
第三种差别出现在不同年龄人群,45岁以下人群用得更多。这些共享和按需服务使用比在45岁以上人群迅速下降。大约三分之一的年龄18~44使用4个或更多的这些服务,在这个年龄段没有接触过这些服务的人相对较少。相比之下,44%的50岁以上的美国人(56%的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没有使用过这11种平台中的任何一个。
第四种差别在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上述服务中的一些主要提供给城市人口中心或周边,这使得在使用4个或更多应用的人群中,城市或郊区居民的使用比例大约是农村居民的两倍。这说明,美国也存在“城乡差别”。另外,约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及郊区居民没使用过任何此类应用。
当然,美国新数字经济上的这种鸿沟在中国及全球其他地方也有。这类鸿沟在其他互联网应用上也普遍存在。低学历、低收入、年长者及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应用相对滞后。
虽然有些人无所谓鸿沟的存在,但是多数鸿沟会严重影响到一些地区的一些人。使用并享受新数字经济益处的人与不使用者的鸿沟会不断加大。(作者:陈永东,新媒体研究及实践者,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