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B2B的竞争来得更激烈些吧!

(2008-11-04 07:50:59)
标签:

b2b

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

百度

金融危机

降低成本

竞争

博弈

陈永东

it

分类: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让B2B的竞争来得更激烈些吧!

文:陈永东

 

  从最近的各路消息看,国内B2B领域即将开始一场激烈的混战。先是慧聪调整战略,与阿里巴巴进行错位经营,然后阿里巴巴又在升级“全球宝”的同时推出低价的“出口通”,接着是传闻百度正在秘密进军B2B领域。陈永东认为,B2B领域需要更多的竞争对手,需要更激烈的竞争。

  一、需要强劲对手,避免一家独大

  相对而言,在国内B2B领域,以前虽然有慧聪、环球资源、MadeInChina等较大规模的B2B网站存在,但阿里巴巴的势力还是太大。毕竟,阿里巴巴介入B2B的时间最早,并曾经连续多年获得全球最佳B2B网站称号。

  其实,阿里的一家独大,并非好事,就像现在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一家独大一样,最后对用户并没有什么好处。一家独大多数会导致相应的收费偏高,形成相对的垄断。因此,B2B领域需要象百度一样的强劲对手的参与。

  二、形成多头对峙,有利市场平衡

  套用国内学者孙光海、陈立生最新提出的博弈论,在最高级别的网站中,还是需要三到四家规模相当的企业,且这种博弈“并不是坏事,可以促使企业在一定规则下通过策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并不是你死我活、我的所得就是你所失的零和博弈。”

  说得简单些,除了阿里外,百度的介入是件好事。一方面,国内如百度一样有实力的企业不多,有能力投入巨资到B2B领域的更少;另一方面,有百度的参与后,再加上慧聪、环球资源、MadeInChina等,则更容易形成多头对峙,有利于B2B领域的市场平衡。竞争会使各家企业推出更有利于客户的营销策略,会促使B2B领域更健康地发展。

  三、减少初始成本,惠及中小企业

  在形成多头竞争后,对在B2B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企业自然带来了好处,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不象大企业可以不在乎一些初始成本,而中小企业则由于实力与规模原因,为了参与B2B交易前期不可能愿意大量投入资金。

  例如,目前在阿里巴巴从事外贸业务的产品“中国供应商”,有付费会员近3万名,会员费的起价在5万元,这样的产品结构只适合相对较大的外贸企业。而目前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投入的费用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因此,阿里最近的“出口通”才定位不到2万。

  相信,在百度介入B2B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初始成本还有降低余地。

  四、降低商业开支,缓解金融危机

  谈到B2B竞争即将加剧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即将会降低整个商业领域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缓解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道理很简单,更低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初始成本,意味着更低的B2B进入门槛儿,也就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包括大量中小型企业在内的企业更容易进入B2B电子商务交易领域。此时,电子商务的低运营成本就会逐步显现出来,中长期看将降低企业的总体开支,并提高交易的效率,最终当然会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毕竟,减少开支是绝大多数企业应对危机中基本手段。

  另外,国内上B2B的企业越多,推向全球市场的商品数量与从全球市场采购的商品数量就会更多,这也会缓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

  总之,慧聪的战略调整、阿里巴巴的低价推出“出口通”及百度即将进军B2B,不仅有得于国内B2B领域形成较平衡的竞争格局,且有利于中小企业,更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既然有那么多好处,那么就让B2B的竞争来得更激烈些吧!

 

===========================================================
作者:陈永东
博主电子邮箱:cyd888@sina.com
===========================================================
走过,路过,顺便看看博主建立的圈子
“新媒体创意圈”:http://q.blog.sina.com.cn/newmediaq
“电子商务评论”:http://q.blog.sina.com.cn/ecquan
“上戏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stablog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