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电信共建共享的两种不同声音

(2008-10-08 10:17:44)
标签:

电信

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

声音

陈永东

it

分类: IT、互联网与手机

对电信共建共享的两种不同声音

文:陈永东

 

  最近,在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之后,对电信共建共享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值得关注。看起来,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有足够的协作精神、耐心与智慧。希望电信各方能发挥抗震救灾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配合找到解决的办法,真正做到多数电信运营商“用户至上”的承诺。

  一、电信共建共享出现两种不同声音

  我本人是对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非常支持的,并且曾经发表过博文《电信业重复建设带来的八大危害》。而此次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紧急通知充分表明,政府已经清醒意识到电信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并果断下决心进行整顿与规范。

  然而,在紧急通知发布后,对电信共建共享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

  声音一:认为共建共享将限制自由竞争,导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更明显。这种观点认为,有竞争就有重复建设,如果进行共建共享,电信、联通将不能建设许多基站,转而向移动共享租用,而会导致电信与联通会更加被动,从而使中国移动垄断更加严重。

  声音二:认为共建共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重大利好,中国移动的垄断优势不再。这种观点认为,共享共建的举措在缓解电信重复建设问题的同时,也是对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扶持,联通和电信的投资成本将大为减少,因此共建共享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重大利好。

  声音一是认为对中国移动更有利,声音二是认为对中国移动更不利,正好相反。但这反映出共建共享在实施中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有足够的协作精神、耐心与智慧。

  二、发扬抗震协作精神解电信共建共享中的问题

  在肯定共建共享构想的同时,我们也承认其中必然存在许多操作上的具体问题,例如已有铁塔、杆路共享费用如何进行核定?新建铁塔站址选择由谁来决定?如何进行费用分摊?如何兼顾电信行业各运营商今后不同的发展目标(如不同的3G发展方向)?出现矛盾与纠纷时的协调与仲裁是否高效?相关的谈判是否会耗费太多精力?

  这些问题的确都有可能出现,而且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出现,但是我们不得不喊一句口号:“办法总比问题多!”,解决这些问题所花的精力与时间总比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要合算。而且,想想多数电信运营商承诺的“用户至上”经营理念,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花精力与时间来找到解决方案呢?

  但回想一下五月份四川抗震救灾之时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的精诚协作的场面,我在想,如果能将当时“一切为了灾区”的协作精神发扬,本着“一切为了用户”的原则,电信行业共建共享与自由竞争中可能存在的复杂问题应当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着眼电信全业务的发展未来看待共建共享

  在看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时,我们还应放眼未来,那就是将来的电信全业务。估计到一定发展阶段,国内的电信运营商的许多业务都会相互重叠,每个运营商都不可能独立建设或拥有所有的基础设施,这种情况下共建共享就是必然的事。

  在讨论竞争、共享与未来的问题时,我想引用《通信信息报》在抗震救灾期间一篇报道中提到的观点来结束我的博文:面对电信行业各类问题,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制定严厉的监管制度,更需要运营商之间的协作精神。未来电信竞争的主旋律应该是“竞合”——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又含竞争,通过竞合实现共赢。“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希望运营商在抗震救灾中展示的共享精神将久远延续。

 

===========================================================
作者:陈永东
博主电子邮箱:cyd888@sina.com
===========================================================
走过,路过,顺便看看博主建立的圈子
“新媒体创意圈”:http://q.blog.sina.com.cn/newmediaq
“电子商务评论”:http://q.blog.sina.com.cn/ecquan
“上戏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stablog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