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or维客?
--论中国经济时报的重大错误
陈永东
今天,看到著名网站
新华网转载的
《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文章
IBM员工回忆录网上热炒威客模式受追捧,觉得有一个《中国经济时报》所犯的而新华网也没有发现的重大错误,那就是这篇文章通篇所讨论的“威客”实际上指的是多数已经熟知的“维客”。我不知道是
《中国经济时报》的相关栏目的编辑不懂“威客”与“维客”的差别,还是
原作者犯的不该犯的错误,还是
新华网的编辑太疏忽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用词错误。
为了纠正错误概念,需要对“威客”与“维客”这两个概念作一下解释:
一、威客的正确理解
威客(Witkey)是指在网络平台上用自己的技能、知识、智慧因答问题、承接任务或项目的人或企业。显然,那些有某方面专业特长又比较空闲的人士,完全可以在网上成为威客中的一员。有关人士将威客分为三类:A型威客,B型威客,C型威客。A型威客(askwitkey)也称知道型威客,主要参与知识型问答,例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B型威客(bidwitkey),也称悬赏型威客,指通过在威客(沃客)网站上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并争取中标并获得悬赏;C型威客(c2cwitkey),也称点对点威客,指通过对自身能力进行展示、证明和良好的经营,将能力转化为能力产品,与需求者之间建立C2C的买卖交易关系。
威客(沃客)走红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它方便了众多有问题/任务/项目的个人或企业,也方便了众多能解决问题/承接任务/投标项目的个人或企业,且随之而来的是更低价格的支付或悬赏,而参与解决问题/承接任务/投标项目的个人或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及获得收入的机会。
二、维客的正确理解
维客(Wiki)是一种集体创作的新模式,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维客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在维客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可以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维客走红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小范围权威型的写作模式,把更大范围的更多的人吸收到写作团体中。应该承认“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可以想象,世界上的分门别类的知识库与百科全书将在维客模式的推动下变得更完美。
三、看看出现重大错误的原文
下面,为了大家辩别错误,我将出现重大错误的原文列出,请大家自己分辨其错误所在:
IBM员工回忆录网上热炒威客模式受追捧
一部互联网协作体小说《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员工回忆录》在各大网站上风靡一时,在国外,应用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维基百科,随着威客潮流在我国的蔓延,可以预见,一个超级威客的年代即将到来。
网络上的新兴事物总是曾出不穷,总是给人们带来一次次意外的惊喜。前不久,一部互联网协作体小说《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员工回忆录》在各大网站上风靡一时,反响极大。这部小说由分处于世界各地的约100多名原IBM员工采用互动威客开源系统(HDwiki)在线创作而成,完全互联网协作,突破传统出版理念,充分体现了协作共享的精神。回忆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IBM的工作生活,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及从青涩的愤青变成出色经理人、世界精英的历程。是当下年轻人在职业生涯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活脱脱的教材,一时成为各大网站、论坛讨论的主题,并被纷纷转载,不仅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还被一些人悄悄效仿。
据了解,目前这种流行于网络上的多人协作模式就是现在国内正在盛传的威客所特有的。威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网络写作工具,支持社群写作,可供成千上万人同时在线创作。在威客页面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创建内容,也可以修改、完善或删除别人创建的内容,还可以对大家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威客系统具备版本保存功能,同一条目内容的任意两个版本都可以进行对比,如果有恶意的修改或删除,不但事后可以查验,还可以马上恢复。多人协作同一个主题的好处是,可以让内容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还能避免一些外在因素带来的影响,如写作者个人经历,偏好,利益关系等。当然,内容中的错误部分和不适当的部分也将会被快速删掉。威客可应用于百科全书、知识库、手册、书籍、企业内部管理、课堂教学等。
现在,威客群体在国内已呈蔓延趋势,每天都有不少爱好者登陆威客网站hoodong.com去创建词条,浏览、修改已经存在的内容;或者登陆威客开源系统kaiyuan.hoodong.com下载互动威客开源软件,拉上三五好友,去过足威客瘾。这些参与者中,不仅仅有个人,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今天,只要你有一台计算机,能上网,只需几分钟,你就能成为一名威客人。
据悉,威客概念起源于1995年,它的出现还颇有些戏剧性。当年威客之父沃德.坎宁安开发了一套名为波特兰模式知识库的工具,为了方便社区群落方式的内部交流,在建立这个系统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创造出了威客概念和技术,以激发人们喜欢讲故事的天性。在以后的时间里,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得到不断的发展,威客的概念也得到丰富和传播。威客的英文名wiki,源于夏威夷语“weekee
wee kee”,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目前,在国外,威客应用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维基百科。自2001年起运行至今,已拥有120种语言的版本,点击量每4个月就翻一番。现在它已经是全球最受欢迎的50家网站之一,其词条规模已经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本传统的百科全书,而且时效性非常强。除此之外,威客在国外也很受一些大公司的青睐,已经应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好帮手。这些公司中不乏世界知名公司,如:诺基亚、迪斯尼、摩托罗拉、柯达等。有报道称,企业使用威客进行办公,可以节省一半时间。据美国产业分析集团预测,在2009年,美国半数以上的企业会在内部使用威客。
而国内,早期的威客群体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发烧友,都是个人行为,基本上都是三五好友凑在一起谈一个话题,觉得不错就自发地做出来。近年,随着维基百科的走红,威客潮流也如流星火焰般在全国蔓延。先后出现了数十家专业的威客网站,如互动威客、维库、网络天书等。其中互动威客的影响和拥有的用户数量都在首位。采用互动威客开源系统在线创作的《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员工回忆录》是我国首部威客作品,也是全球首部中文威客作品。
经历过被动接受网页信息的时代,“自由、平等、参与”越来越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求。这也是威客现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在威客应用中,互联网所倡导的开放、协作、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互联网也第一次成为了协同创造的网络,而不仅仅是通信和信息传播的网络,这种协同创造的机制,不仅对互联网发展带来一大突破,也会对人类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创新带来新的、甚至是革命性的突破。
随着威客潮流在我国的蔓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超级威客的年代即将到来。
作者:陈永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