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问题是向来是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治理学术腐败问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地域性的学术腐败,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震动。显而易见,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了,但整治学术腐败,何处用力?是疲于亡羊补牢,还是应未雨绸缪?过去,反对学术腐败,大多是以道德谴责为主,并想当然地以为,制止学术腐败也应从道德入手。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还是经常看到各式各样的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学术腐败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学术腐败的产生与我国传统体制内学术成果评估上的重量不重质、用人制度上的急功近利以及学术规范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评价体制不合理与教育研究急功近利是最大的垢病。
论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学术价值的应用。郭立场谈到,当前的论文硬指标已经衍生为论文经济学、权力寻租学,孳生了大量的学术腐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很多学术刊物并没有市场,发行量大多徘徊在1000份左右,有的刊物甚至面临着办刊资金不足、难以为继的困窘,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现在,新的学报学刊还在不断创办,因为向论文作者收取“版面费”是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发行时的生存之道。版面费之下的学术市场,即便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真正具有含金量、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还是百里挑一。而通行的见款排版,让不该入选的“学术文章”依靠金钱的力量登堂入室,而且这种“潜规则”日益走向“明规则”,学术期刊的形象、信誉和质量必将受到严重损害,也必将丧失社会大众的基本信任。是国家没有好的管理学术刊物的办法,还是没有足够的经费而让这些刊物自己利用学术评价体制的弊病去自立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值得严重关注的是,依据出版管理部门的规定,出版物(包括学术期刊)都是不能收“版面费”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现在,这一规定和实事却大相径庭。因此,郭立场的文章认为“版面费未能得到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最终造成规定形同虚设,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不是没有道理。
最后,引用郭立场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治理学术腐败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改革,给学者一个拒绝腐败的机会。我们的主管机构要做的不仅是亡羊补牢,而更要做前瞻性的学术管理规范化工作,要对中国学术界的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价值指向有宏观的引导。”
同时,要克服教育领域的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学术人才评价体系”
希望所有这些变革能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还每个教育研究者工作的本应有的动力与本质,而不围着一些不很合理的评价体制而疲于奔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