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假期成为假期过年依然是过年

(2024-02-15 19:03:24)


让假期成为假期,过年依然是过年

 

摘自 许纪霖:有仪式的春节,那才叫过年

假期与节日有区别吗?你或许觉得这个问题匪夷所思。

区别大了去了——假期是个人的,节日是公众的。

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安排假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与社会无关,与别人无涉。

节日就不一样了。节日有一套公共的仪式,总是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家庭。


我记得半个世纪之前还是孩童的时候,春节来临,全家开始忙乎起来,包春卷、做蛋饺,拉着大人的手,到菜市场采办年货。新年就有新年的味儿,春节就有喜气洋洋的氛围。


在乡村,春节要迎老爷(神)、舞狮子、端午要划龙舟、清明、中元要祭祖、中秋要赏月、重阳要登高。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仪式、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节日,与假期不一样的公众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几百上千年习俗遗传下来的文化仪式,不要问为什么,它就应该如此。没有仪式,就没有节日。


节日的仪式,就是一场文化的游戏。让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们,意识到此刻不再是孤独的“我”,而是有着共同血脉、文化和命运感的“我们”。


假如没有了节日,没有了仪式,就没有了“我们”。


曾几何时,这些集体的仪式、美好的节日,慢慢消失了,无论是春节、国庆、还是端午、中秋,都从公众的节日,蜕变为了个人的假期。


过去的春节,让四面八方的亲人聚拢在一起,如今的节日,让一个城市的人们,各奔东西。


那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大转型,也许是不可违逆的时代潮流吧?


但我依然怀恋孩提时代的春节,想念那些焰火、鞭炮、包饺子、做春卷,还有我不曾经历过的迎老爷、舞狮子。


难道孤独是现代人的宿命吗?难道原子化的个人是必然的趋势吗?

不不,文化是自我选择的,仪式感也是可以创造的。

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越是追求个人自由,越是渴望共同体的归属,越是希望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只是这样的集体归属和文化认同,不再是强制。规定的,而是多元的、可以选择的。

让我们的春节多一点仪式感吧,就像洋人的那些万圣、圣诞和情人节。

我不愿假期变节日,更不希望节日成假期。

让假期成为假期,过年依然是过年。

善渡札记shehui20240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