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规则与换位思考
(2024-02-08 12:56:15)
契约规则与换位思考
人治社会往往需要提倡“换位思考”。
张之洞的“换位思考”化解了因慈禧的蛮横导致的冲突。
在真正贯彻契约精神的法治社会,全面考量各方的责权利,提前就备好了平等公正且公开的契约(法规),人人自觉遵守,就无须临时“换位思考”了。
附:张之洞的“换位思考” |
|
|
紫禁城护军与太监素来不合,作为保卫皇帝的禁卫军,护军全部来自八旗,有些甚至是宗室子弟,可想而知他们怎会看得起太监。李三顺仗着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也不把看门的护军当回事。一来二去,双方发生了口角。李三顺恶人先告状,跑到慈禧那哭诉,说护军不拿太后当回事。慈禧大怒,叫来刑部尚书,要求他治护军死罪。大臣们得知此事一片哗然,纷纷上书慈禧痛斥太监的卑劣行为,为护军说情。这下子慈禧更生气了——看来护军和官员们联起手来跟她对着干。此时,事情的原委已经不重要了,慈禧只想杀了护军出口恶气,同时树立自己的权威。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张之洞出手了。当时的张之洞不过是个小京官,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正是他的这篇奏折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张之洞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讲述他们所了解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是非曲直。他不谈论谁对谁错,而是站在慈禧的角度上说,保护太后的安全还完全要靠护军,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想让护军在关键时刻为太后卖命,太后就要给予护军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关怀,否则——他还拿明代发生的几次刺客混进紫禁城险些危及皇帝性命的事情举例。慈禧可不傻,她读懂了张之洞的言外之意,随即减轻了对护军的惩罚,并将李三顺打了顿板子给护军出气。
封建时代劝谏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特别讲究方式方法。张之洞不像某些死板教条的士大夫那样,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告诉皇帝应该做这,不该做那。他不讲大道理,尽量少谈论孰是孰非,而是完全站在皇家立场上,为他们考虑由此引发的利弊得失,借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种“换位思考”,让皇家特别是让对张之洞有知遇之恩的慈禧很是受用。如此一来,她感到张之洞能替自己着想,张之洞的谏言便很容易被采纳。他还因此颇受慈禧的信任。
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做事讲究策略,这正是张之洞久居高位的智慧所在。